APP下载

中国壁画“二次效果”与“中国现代绘画”的融合

2018-03-11赵媛媛

神州·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构成形式

赵媛媛

摘要:壁画的载体是墙壁。中国传统壁画,绘制方法大都是干壁画法,即使有的是湿壁画法,也和欧洲的方法完全不同,它并非是在墙壁未干时绘制而成。土木建筑的维修、保护极不容易。自然损毁对壁画的破坏是严重的,同样,人为的破坏对壁画的损坏也是严重的。因此在古代壁画中,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历史的变迁,自然掉落而形成的斑驳效果形成了今天我们在洞窟中所能看到的艺术效果,也就是当时的最初艺术效果演变成了艺术的“二次效果”,“二次效果”在现代看来更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并且在现代绘画中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历史特点被运用到画面当中,形成一种表达情感的新型形式,打破了传统中国绘画方法,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二次效果”;“现代绘画”;构成;形式

一、壁画的“二次效果”

壁画最就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要内容,由于天竺、大月氏传入的佛教艺术,首先传到新疆甘肃地区,为中国壁画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壁画在汉代奠定的基础,壁画在魏晋时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到隋唐时期题材已经扩展到了花、鸟、鱼、虫、山水、树木等,唐代后期出现人物肖像入画。五代十国时期壁画还相当盛行,宋代由于文人画比较兴盛,壁画一事已不为文人画事所看重,因此壁画逐渐衰落;辽、金、元时期的寺庙壁画作品,保留到今天的以陕西最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水神苗壁画《演剧图》和《庆宴买鱼图》、兴化寺壁画《七佛说法图》和《帝后削发图》、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和《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都是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明代壁画增添了人间现实的生活气息。及至清代,壁画艺术已经出于停滞不前的衰败状态。

后经过革命及战乱,洞窟壁画受得自然及认为破坏,壁画的内容及形象已经受得严重损坏,有的甚至壁画被剥掉,只剩隐约可见色彩的墙面,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洞窟几乎完整的保留了当时的面貌。例如新疆克尔孜壁画中的壁画内容大多是有关于佛教的本生及经变故事,人物形象虽然相对完整,但依然有破损,在这些受到破损的画面当中,残缺的墙面露出墙体的土色,墙上原有的画面因为时代久远而褪色,使得颜色更加的和谐统一,少了刚画时的鲜艳颜色,多了份朦胧的暖灰色调。裸露的土色与其他颜色重新构成统一而具有构成感的画面,土色的斑驳和画面的残缺,穿插着“破坏感”的点和画面颜色的面已经画面中的线条,使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佛教故事绘画,而是极具现代构成感的“现代绘画”,因为残缺不全,人们在欣赏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的看出本来面貌,因此会对画面中的形象产生联想与猜测,从而流连其中,在这其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还可以欣赏到如此现代的绘画美,自然是会受到艺术家们的追捧。这种经过自然洗礼的残缺破损壁画再重新展示到人们的眼前时,已经不再是当时久远的朝代所要表达的形象,而是增加了自然的痕迹和历史的打磨从而以新型的画面构成形式被我们所接受,因此这种效果被称为绘画的“二次效果”。

二、中国“现代绘画”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画家历来把线视为一种有生命的元素,运用各种线条的组构表现个体的情思,并运用到空间的虚拟性、物象的程式性、主体的意象性。里德曾宣称“艺术品是感情的产物,而非思想的结果;是真理的象征,而非真理的论述;艺术的魅力只能靠直觉领悟,而非靠理性分析”。中国画就是思想上的体现。从中国画的历史的长河来看,还是有许多值得保留和发展的形式的,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展新的中国绘画,就要求我们对中国画有更多的探索与创新,徐悲鸿对中国绘画有很高的修养,他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锤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因此也出现了蒋兆和、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等人对中国绘画过于程式化的批评,得到了当代美术学院的认同。相对的也有一批画家,如张大千、吴湖帆、陈少梅、陆俨少等,他们既追求绘画功力,也追求直抒“胸中之逸气”的绘画格体,打破传统,终成一家。人物画中当数唐用力、何家英的工笔最为突出,唐用力开创了“剥落法”,将壁画融入绘画,成为一向创举,何家英的工笔人物加入了西方的绘画方式,有线、有色、有形、有调,将现代工笔绘画带入一个新的领域,打破传统工笔人物的绘画模式,是打下中国工笔人物史上里程碑的人物。以目前看来,创新与发展似乎成为中国画的首要问题,但笔者还是认为,提高文学修养,奠定坚实的绘画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解与知识,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不可为了创新而创新,否则也是哗众取宠并不能真正提高中国画的发展。

三、壁画“二次效果”与“现代绘画”的融合

绘画具有时代性,任何时期的人都逃脱不掉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绘画必然也逃脱不掉发展的可能,绘画的发展没有纵向发展线,却有横向的发展,人类不断的丰富绘画形式就是在发展绘画。而到现代绘画,已经出现了将“二次效果”融入绘画中的形式。例如自然中隨处可见的肌理,阳光洒落在物体上的斑驳,行人随意踩出的脚印,经历了好几代家具出现的裂纹,我们都可以将其入画,这些被岁月刻上的印记,被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已经不再是如当初那样光鲜亮丽而又多了些历史的沧桑的形象,在现在看来,都已经归为“二次效果”。中国的壁画也是一样,在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变革之后,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残缺的美,也许已经看不出当时画的是什么,但是我们也不需要看出它画的是什么,我们只是感受着,感受着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可以在一幅看不清楚的画前停留许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壁画的“二次效果”运用到快速创新与发展的“现代绘画”当中,才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在这期间,很多画家都进行过尝试,将壁画因素带入到中国画当中,做旧和多材料应用,使得画面呈现出残破的美,如同在欣赏壁画一样在欣赏着它带给人们的“年代感”。唐用力显然是做到这件事情的第一人,他的“剥落法”吸取了壁画中的残缺美,在画面中表达出了无限的空间与想象,巧妙的运用了壁画中的斑驳效果,《敦煌之梦》是他运用“二次效果”的代表作。但在笔者看来,自然中“二次效果”的依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的也数不胜数,如何在人才辈出的时代里存一席之地,还需要我们在借鉴历史的传统文化上更加努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壁画史修订版,楚启恩

[2]艺术美学,范梦

[3]绘画艺术形式,李松石

[4]艺术的真谛,王柯平

猜你喜欢

构成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立体形态设计与构成分析
我国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分析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曲线运动考点的梳理和分析
透视反意疑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