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呼万唤复出来

2018-03-11张宏江

神州·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弟子规传统文化

张宏江

回眸——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广博,影响深远长久,在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身上烙下了印记,传统文化中保留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浸透着华夏文化的精髓。神州大地上,传统文化已传承了几千年!曾几何时,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被今人记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今人不知为何物;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论语》的琅琅书声不在耳畔回响?

高瞻远瞩的历史学家痛心,居高临下的洞察者忧心,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伤心……他们开始发出了一声又一声的呐喊与呼唤,归来吧,归来吧,归来吧……在一声声的呐喊呼唤中,沉寂的世界开始苏醒,冰封的历史开始复活,走失的传统文化在一声声呼唤中找到了回家的路,千呼万唤复出来,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终于看到了传统文化穿着她迷人的彩衣款款地走入了我们今天的新世界。

于是我们看到了多彩的传统文化融入缤纷的现代社会,散发出更为绚丽的光芒。爱不释手司马迁矢志不渝,留下的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双目聚焦在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努力和汗水的结晶并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想一睹为快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传统文化,不就是那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并在冲刷后沉淀下来的,不仅在曾经的过去还能在千百年后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品食粮吗?

在精品的食粮文化宝库中,有一颗亮晶晶的星星——《弟子规》。《弟子规》是根据教育之祖——孔子的教诲编撰而成,是为人处世的模板,是儒家的基础,人性道德的范本。《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核心,通俗易懂地道明了待人处世法则。《弟子规》,从根本出发,阐伦教孝。《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更是炎黄子孙奋斗创新,振兴中华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股潺潺流淌的山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当今社会,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幼儿,自己小小的无理要求没得到满足,任父母亲人怎么劝哄也哭闹不止,满地打滚,甚至在父母劝说时,还大骂出口,还大打出手。一个小朋友,为了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粗鲁动手,以至伤人。一个中学生,无聊地趴在课桌上,煎熬般的度日如年消耗着生命,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一个大学生,家里异常贫困,父母辛辛苦苦披星戴月,风吹雨淋,赚得微博的工资,不辞劳苦给上学的孩子殷勤送来,孩子一句“谢谢”也没说,还不耐烦地说:“瞧你穿的,真丢人,快走吧!”夺过父母手中的血汗钱,逃之夭夭……一幕幕我们的亲见,我们的亲历,我们的痛心……让我们好好看看“弟子”“规”何在?“弟子”德何有?我们是否应该让传统文化——《弟子规》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我们身边,好好规当代之“弟子”?

穿越——灿若星河的历史长空,在传统文化中,一代枭雄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便须发尽白,仍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精忠报国的岳飞,勇挫金兵,力保山河,纵然皇帝昏庸,奸佞当道,却依然高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乱世中的美人李清照,虽然低吟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慷慨赋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东江”。他们用自己的志节,用自己的操行,用自己的人格,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回响历史天空的有柔美的词章,有激昂的诗文,更有不灭的精神,这些传统文化仿佛是丝丝雨滴,飞溅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液,是炎黄子孙的脊梁,是我巍巍中华的灵魂。

当今之社会,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灌溉。再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国家已经作为法定节日的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每一个节日的后面都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春节民间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扫除等风俗习惯;祭灶神是对赐予我们食物的灶王爷表达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扫除则是寓意驱赶灾难和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现在的春节是不是有时只停留在大吃二喝品享山珍海味上了?“清明节”表面上看祭扫和修整祖墓,其实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我们今天的清明节,是不是有时缺少了对先人的真心怀想,真诚祭奠,而仅仅变成了不得不敷衍的形式,因而即使去扫墓,即使去送花,也没有真情流露、虔诚祭悼呢。还比如“端午节”难道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吗?“端午节”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和对爱国人士的一种敬仰和尊重。虽然现在端午节也吃粽子,是不是有些人连为什么吃粽子都不知道啊,更不用说是纪念“路漫漫其修远兮”依然执着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诗人屈原呢。还有“重阳节”,古代是要祭飨天帝和谢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这个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现在重阳节,也许只是给父母买身漂亮的衣服,请父母吃顿美味的大餐,然后踪迹全无,没有常回家看看,没有挤时间陪伴孤独的空巢老人。即使是民俗传统节日,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依然有祖宗的思想和智慧,依然有穿越千年也不减弱的光芒,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面,势必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找不到归宿,在当代社会中找不到立身之地,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文化也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复位和回归,一个个国学班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琅琅书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萦绕耳畔;灯光下电视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常回家看看的儿女陪伴下,笑靥如花;公交车上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年轻人的搀扶下,坐到了他人主动出让的座位上;一个患者的弥留之际,不是纠结自己死去的痛苦,而是签下了器官捐献的承诺……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母体,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中有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舍弃了传统文化,就舍弃了我们华夏的根。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仍需要传统文化滋养,仍需要传统文化为翅膀,中国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巨龙才会腾飞于世界。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拥有传统文化的中国将是世界的。

猜你喜欢

弟子规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弟子规
弟子规
少年力斗传统
弟子规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