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镜意象研究

2018-03-11李娴

神州·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李白意象

摘要:“镜”是唐诗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意象,“镜”意象为许多诗人所引用。唐朝是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镜子的社会功用越来越多,诗人引镜入诗也颇为流行。诗人所写的镜子,多将诗人的情感内涵赋予镜中。太白诗中关于咏镜的诗篇有80余篇,多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自身际遇的不满。

关键词:唐詩;李白;镜;意象

“镜”作为诗中常见的意象,它与“鉴”、“景”为同义词。《广雅·释器》卷七曰:“鉴谓之镜。”在《释名·释首饰》卷四中载:“镜,景也,有光景也。”在许慎的《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上金部:“镜,景也。”清代段玉裁注:“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

一、唐诗中镜子的社会功用

隋唐时期,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造型和纹饰方面更加精美。如骆宾王的《咏镜》:“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1]卷七十九铜镜发展到唐代,已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梳妆打扮,其本身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成为美的象征。

文人乐于将镜子作为交际、赠别的礼物。如白居易在《以镜赠别》中写到:“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1]卷四百四十三诗人借镜子象征朋友间的友情万古长青、纯洁无暇。

镜子也可以作为男女爱情的信物。如乔知之《定情篇》诗:“妾有秦家镜,宝匣装珠矶。……今日持为赠,相识莫相违。”[1]卷八十一还有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其二》中描述了女子赠与男子明镜,以示爱情:“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罗衣。”[2]卷二十五

由于镜子制作材料的贵重,镜子也代表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在唐玄宗的《千秋节赐群臣镜》中:“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1]卷三《旧唐书》中也有所载:“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粤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己上金镜、珠囊、缣彩……”[3]195当时已有镜子镀金,并且“衔长绶带”,“绶”与“寿”谐音,人们当时以镜祈求长寿。

二、镜意象的流行及太白诗中的“镜”

唐代时期,镜意象很受诗人们的欢迎,据统计,在《全唐诗》中,“白居易竟有咏镜诗89篇之多,李白有咏镜诗80余篇,杜甫29篇,元稹42篇,孟郊44篇,刘禹锡35篇,杜牧26篇,李商隐21篇,贾岛12篇,等等。”[4]34镜意象的流行,不仅由于铜镜有较多的社会功用,同时也是唐代文学“对前代文学作品中‘镜意象的继承与发展”[5]69。至今发现最早的关于镜意象的诗是梁简文帝萧纲的五言诗《咏镜》,第一首将铜镜比作月亮的诗是庾信的《咏镜》诗。

太白诗中有许多将月亮和铜镜联系在一起的诗句,如《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6]卷八,石镜指的是如镜的山石,《读史方舆纪要》中载:“广仅数亩,高七丈许,上有立石莹洁,号曰石镜”[7]卷六十七,虽是石镜,但通过和月亮的对比,更突出石镜的明徹。还有将月亮比作镜的,比如《长门怨二首》中“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2]卷二十五《古朗月行》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6]卷四《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8]卷十五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把酒问月》中“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8]卷二十,还有《安州应城玉女汤作》中“沸珠跃明月,皎镜函空天”[8]卷二十二,都描绘了皎洁的月亮如镜子一般挂在天上。

镜子可以映照的特征,文人们也常将镜子与平静清澈的河水联系起来。在太白诗中,也有诸多例子。如《拟古》中“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6]卷六将宝镜比作空荡荡的水面,描绘出美人对镜自赏,感叹落花促岁,表达出女子不遇佳偶的急切心情,借此表达诗人欲出仕而希望遇知己的愿望。《清溪行》中“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6]卷八将池州清溪清澈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人仿佛行走在明镜里一般,极言清溪水之清澈。还有《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8]卷十一诗人赞美庐山的风景秀丽,白云成海,“海”上生出云山;河水清澈平静,人行走于河畔,看去仿佛行走于镜中。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庐山美景写得逼真、传神,叹为观止。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中“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8]卷二十,诗人将洞庭湖比作女子用来梳妆的明镜,将君山比作女子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三、太白诗中“镜”意象蕴含的情感内涵

男子照镜一般不同于女子照镜。女子揽镜梳妆,多是对美的追求,所以她们“对镜傅粉、画眉、点唇、贴花钿、梳髻”[9],而男子照镜,通常是借镜抒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太白诗中关于写镜的有80余篇,借镜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和对自身际遇的不满。

(一)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时光的流逝让人的外貌发生变化,李白照镜时,看着自己头上长出的白发,脸上多出的皱纹,难免会对青春的消逝、时光一去不复返发出感叹。

李白在《将进酒》中高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6]卷三,诗人看到奔腾的黄河之水,联想到时光犹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回,看着明镜中自己满头的白发,感叹青春的易逝,朝暮之间,青丝便成白发,使人更能明白时光的短暂和人生的匆匆。在《览镜书怀》中,李白“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8]卷二十四。詹锳先生在其《李白诗文系年》等书中分析此诗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应该是李白暮年之作。“自笑镜中人”一句,不仅有诗人对自身的嘲笑和自责,更是对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的批判,揭露了黑白颠倒、报国无路的现实;李白通过描写镜中的自己“白发如霜草”,表现出如今自身“衰老”的不得志之貌,人生的志向尚未实现,人却已白发如霜,这是诗人对人生短促的无奈和叹息。

李白的《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中写到:“献纳少成事,归休辞建章。十年罢西笑,览镜如秋霜”[8]卷十五,李白给唐玄宗进献文章和忠言,但是却难以受统治者的接受和采纳,所以诗人辞别建章台,远离朝政。十年时光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诗人如今照镜,只能看到满头白发,由此感叹时间的流逝和青春不再。其实,诗人感叹时光的易逝,多是由于自己的满腔壮志仍未得以实现,由此更加感叹时间的短暂,渴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

(二)表达对自身际遇的不满

李白的《清溪行》中: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6]卷八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被“赐金返还”,所以远离京城,在经游池州一地时,创作了许多关于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通过描写清澈的溪水,营造出一种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表达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远离家乡、思念家乡的孤寂与落寞,还有诗人虽胸怀济世之才却不得施展的抑郁悲伤之情。

再看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6]卷八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时期的天宝末年(755年),此时唐王朝政治黑暗腐朽,诗人对社会局势非常忧虑。这时候,李白已有五十余岁,其人生理想仍未能实现,同时还受到他人的排挤。“白发三千丈”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诗人内心的愁绪。诗人自问“何处得秋霜”,进一步加深了对愁思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深的苦闷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绪。

在李白的《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觉罢揽明镜,鬓毛飒已霜。良图委蔓草,古貌成枯桑。”[8]卷十二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年)秋,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表弟的不舍,同时向表弟倾诉了自身处境的艰难,抒发了自己心中的苦闷。还有《拟古》中“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6]卷六美人对镜自赏,感叹花落无人欣赏,透露出女子难遇良人、渴望良缘的心情,而文人多以女子不遇良人来比喻自身难遇知己的苦闷,李白满心壮志,渴望出世、建功立业,可惜却无人赏识自己的政治才华,内心惆怅不已。

四、结语

“镜”意象是唐诗中常用的一个意象。铜镜作为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常见工具,不仅可以赠别、送礼,还被赋予了男女爱情、权势等特征,文人引镜入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李白作为唐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其诗作中也有大量关于镜的描写,通过写镜这一事物,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叹惜和壮志未酬的惆怅,诗人渴望能在短暂的人生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因此诗人常会感叹时间的短暂易逝,担忧自己的人生抱负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李太白全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孙克让.唐代诗镜文化的延伸[J].寻根,2007(6):34-38.

[5]刘洪忠.论唐诗中的“镜”意象[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1):68-70.

[6]李太白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李太白全集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李海燕.唐诗中的镜子意象研究[D].

作者简介:李娴(1995-)女,汉族,河南省焦作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魏晋南北朝方向。

猜你喜欢

李白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