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织牢防灾减灾安全网

2018-03-11安通

当代贵州 2018年51期
关键词:黎平县防灾减灾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安通

2016年6月10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让黎平县九潮镇一夜间满目疮痍、支离破碎。

“洪水来得太快,连条棉被都来不及拿。”每当回忆起那场洪水,当地村民杨光和还心有余悸。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黎平县洪灾频发。光是2016年,全县就发生过大大小小洪灾10余次,导致大量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特别是“6.10”特大洪涝灾害,给黎平县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黎平县科学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将倒损房屋恢复重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有机结合。

“在充分了解受灾群众意愿基础上,我们采取分散和集中两种安置方式。在本地适宜恢复重建则本地重建,本地不适宜重建则搬迁移民进城。”黎平县民政局救灾救济股负责人陈文龙告诉记者。

经过科学规划,合理选址,黎平县在重灾区设置了九潮镇民罗、尚重镇宰蒙新区2个易地集中重建安置点。“根据受灾户家庭人口、家庭类型,我们合理分配资金、设计户型,最大限度满足受灾群众居住需求,并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标准,积极整合项目资金,确保不让贫困受灾户因搬迁而负债。”陈文龙说。

为有效减轻受灾户重建房屋资金困难问题,黎平县引入农房灾害保险,提高保额。图为黎平县九潮镇民罗安置点。(肖凯芯 / 摄)

为有效减轻受灾户重建房屋资金困难问题,黎平县还深入开展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工作,在政府统保1万元的基础上,积极发动群众自愿参保以提高保额,受灾后最高可理赔3万元/户。

此外,针对村组灾后建设重点难点,黎平县先后投入931万元,按照“属地负责,乡村为主”原则,通过以奖代补,鼓励支持灾区群众开展灾后自救,累计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6万人次,开展了乡村道路、人行桥、河道清淤等基础设施恢复,有效缓解民困民需。

据统计,2015年以来,黎平县共发放救灾资金6048万元,累计转移安置1.8万人次,应急救助受灾群众3.4万人次,因灾毁损民房重建1363户。

长期以来,贵州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防范降低自然灾害风险、重特大灾害抢险救援、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综合统筹协调能力不强、防与救的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

为突破制约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破解发展难题,贵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改革部署,有力有序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新型格局。

经过试点试验、制度安排和探索积累,贵州省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协作体系、强化减灾委办公室能力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点安排,实现了较大突破,受到民政部的肯定和推介,先后在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全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

猜你喜欢

黎平县防灾减灾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1991—2020年黎平县降水变化特征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黎平:“十条规范”匡正党员干部行为规范
黎平县林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