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家思想

2018-03-10佟田雨

现代交际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生死观

佟田雨+

摘要:贾谊是我国汉初的文学家、政治家,综合吸收了诸家思想。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他的《鵩鸟赋》为贬谪长沙时所作,长沙气候潮湿,又逢象征灾祸的鵩鸟飞入住所,因此贾谊在这篇赋中选择了道家思想来进行自我安慰。《鵩鸟赋》中的辩证思想、生死观以及养生之道,都是对道家思想的折射。

关键词:《鵩鸟赋》 道家思想 辩证思想 生死观 养生之道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06-02

贾谊是我国汉初的文学家、政治家。从《史记》本传可见贾谊的治国思想吸收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从其代表作《鵩鸟赋》中则更多感受到的是道家思想。《鵩鸟赋》是贾谊被贬谪到长沙时所撰写的作品。文中有多处表达均出自于老庄原文,以老庄的观点作为根据。例如贾谊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来源于《道德经》。另外,贾谊在《鵩鸟赋》中将天地比喻为炉,造化比喻为工,这也正是借鉴了《庄子·大宗师》中的说法。文中从三个层面折射出道家思想之圭臬。

一、辩证思想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是其思想核心。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他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阴阳调和,形气转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道德经》中还提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这种有无相生思想正是老子对于矛盾双方关系的阐述。《庄子·至乐》中写道“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5]与此如出一辙的思想出现在《庄子·知北游》中:“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5]两者的相通之处在于庄子认为人的形体取决于气的聚散,气合则生,气散而亡,因此他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的命题[5],认为贯通天下的是气。在道家看来,世界瞬息万变,形气、祸福相互转化,这正是道家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体现。

《鵩鸟赋》在对答的第一句就写道:“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3]贾谊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回环往复,无休无止,这便是对于道家思想的承袭。另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是来源于《道德经》。[3]贾谊列举了夫差、勾践、李斯、傅说这几个人的例子:吴国如此强大,夫差却遭遇失败;越国栖于会稽山,勾践却称霸于世。李斯游于秦国,达到成功,处于相位,然而也未能免于身受五刑而死;傅说服劳役,被殷高宗武丁认为是贤人,最终成为相。这些事例正是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地说明了“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的道理。[3]

二、生死观

说到生死,事关人人,事关儒、道、法、阴阳等诸家的论说,道家对这个生命重大问题的探讨更是别有见地。《庄子·大宗师》中曰:“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5],将天地比喻为一个大熔炉,造化比喻为冶炼的铁匠,那么到哪里去都是可以的。又如《道德经》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4]由此可见,道家将死亡看作极其平常的事情,认为只不过是道變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死亡并不可怕。老子倡导“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4],告诫人们要超越物我生死,重视自己的精神,灵魂不灭才算是真正的长寿。《庄子·德充符》通过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跂支离无脤和瓮大瘿几个小故事来验证德重于形,他们虽然外在的形体存在缺陷,却拥有很高的德行,所谓“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5],教导人们要重德忘形,不为外物所累,这样的人生观大概就是达到了超越物我生死的境界了。《逍遥游》作为庄子的第一篇,是集中代表庄子思想的作品,其中提到了宋荣子不在意世人的评价,不会因为褒扬或者批评而影响自己的心境,还有列子乘风而行,他们都没有刻意去追求,而是明白自己与外物之间的界限,从而选择顺应自然,达到忘我的境界。《庄子·刻意》也提出了“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的观点。[5]老庄不仅阐释了生死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相应地说明了对待生死的态度,这些方面共同组成了道家的生死观。

贾谊同样将生死归结为天道:“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3],这是道家生死观在《鵩鸟赋》中的反映。“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3],借用了《庄子﹒大宗师》中对于“炉”和“造化”的比喻,表明贾谊在《鵩鸟赋》中对于生死的看法和道家具有一致性,这便正是“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的道家生死观。[3]基于对生死这样的态度和看法,贾谊进而认为浅陋无知的人以他物为贱,贪婪之人为财而死,刚烈之人为名而死,一般人贪求生命,愚钝的人会被世俗所牵连,只有有至德的人才会遗弃物累,忘记形体,超越物我生死,独与大道同行。因此,足见这样的观点是《逍遥游》追求绝对精神自由思想的折射。

三、养生之道

道家不乏阐释养生之道的名篇。《道德经》一开篇就已经将道家观点表达得十分明确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4],强调的正是一种虚空的状态。《庄子·外物》认为“外物不可必”[5],外在的事物没有一定准则,就如忠良之士和暴君同样不能免于一死,臣子竭尽忠心而下场凄惨,因此道家主张应顺应自然,随心而游,“静然可以补病,眦媙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5],内心一虚空,便自然达到了超越富贵贫贱的境界。《庄子·养生主》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因为明白牛的皮肤纹路和骨骼构造,因此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便是顺应自然的做法。由此可见,道家的养生不同于一般的养生,特别强调对于精神层面的滋养。再如《庄子·达生》,达是指通达,生是指生命,顾名思义,此篇所阐述的是通达生命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养生。庄子用“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5],这便是达到了天人合一。此篇还强调了一个“忘”字,庄子认为,忘掉了脚,是鞋子的舒适;忘掉了腰,是带子的舒适;知道忘掉是非,这是内心的舒适;对内保有内心,对外不顺从外物,这就是遇事的舒适了。

道家的养生之道对贾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贾谊处于被贬谪,心情郁郁寡欢,又恰逢预示凶兆的鵩鸟飞入住所这样的背景之下。因此,《鵩鸟赋》在阐述了矛

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贾谊对生死的态度之后,进而也发表了贾谊自己关于养生的观点:“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止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3]。他认为,有至德的人不会被外物所累,人应该将躯体完全托付于命运,就如同没有羁绊的小舟一样,“养空而浮,知命不忧” [3],这种养生的主张顺应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总之,贾谊的《鵩鸟赋》从辩证思想、生死观、养生之道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是道家思想的折射,这种思想在作者心情郁结的时期起到了自我安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

[2]孔丘.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岳麓书社,2000.

[3]贾谊.鵩鸟赋.

[4]老子.道德经[M].李若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57,6,86,124,2.

[5]庄周.庄子[M].胡仲平.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79,217,217,83,73,159,264,269,185.

责任编辑:刘 健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生死观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