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探析

2018-03-08孟范良

科技资讯 2018年26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县域农村

孟范良

摘 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加强县域农村环境治理,使之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简要分析并阐明了农村环境恶化的表现和成因,并从基础设施、环保科技和制度建设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意见。

关键词:县域 环境治理 农村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b)-0076-02

1 县域农村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

1.1 工业污染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农村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工业化越来越普及。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经济腾飞作用显著,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受我國整体工业技术水平所限,一些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始向农村转移,而农村工业化进程缺乏足够环保技术和制度的支持,大量“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工厂和工业设备“上山下乡”,其产生的工业粉尘和废物,对广大农村的空气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1.2 农业污染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薄弱。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使用和处置的不当,这些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成分的化肥与农药,对土壤和水体的侵蚀极大。据统计,我国每公顷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由于有效利用率低,这些过量的化肥进入土壤后改变其原有的营养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pH值降低,土壤质量退化,对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带来了严重影响。

1.3 生活污染

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繁荣,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消费品和消费市场的增长,也间接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的快速提升,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类型也向批量化和毒害化发展。现代化生活下的农村垃圾不易分解,由于垃圾处理方式的落后,焚烧、填埋的方式对环境危害极大。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有近1/4的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收集和处理,这些垃圾以露天的方式堆放,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滋生大量细菌并释放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2 县域农村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

2.1 粗放型增长模式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政府和农民往往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加大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以数量的增长速度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如吸引外来投资办厂 、增加农业生产经营项目、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短期能够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但如果产业布局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其消耗高、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的发展特点,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很多农村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将被城市驱逐出去的落后产能引入当地,这些工业企业排出的废气、废水和废物,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资源,不仅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2 环保意识的缺失

环保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需要政府和广大农民共同建立并参与其中。首先,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状态,农民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是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农村的生态环境一直能够保持稳定,因此农民对环境保护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其次,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整体文化水平和素质不高,导致他们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程度有限,环境保护和治理在态度和行为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多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他们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农村地方政府又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在环境保护的宣传和行动上流于形式,面对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他们往往为了短期利益而敷衍面对,不能真正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和义务。

2.3 环境监管的失灵

我国虽然迄今为止出台了众多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覆盖面并不全面,农村环境治理缺乏有针对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导致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上更多依靠行政管理职能,在执法上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环境治理在法律层面上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涉及破坏农村环境的问题纷繁杂乱。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农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物质及其危害性都具有不确定性。而基层环境保护力量严重不足,在环保资金、技术和人员上无法满足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以县级环保部门为例,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不足,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的落后,很难对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有效的监测、预警与评估,难以开展科学、全面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3 县域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问题,县域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积极的财政引导政策,整合项目资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以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方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清洁水源、家园、田园、垃圾处理等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要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通过建立能够全面覆盖村屯的垃圾转运设施和无害化焚烧场,建立了农户收集、村屯接收、乡镇转运、县里处置的城乡一体四级管理体制,有效控制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二是要加快对水源地的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构建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将生活污水、厕所污水、工业污水通过管网进行有效处理,避免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三是逐步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对农民的厨房、厕所、用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改变传统农村生活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

3.2 加大环保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县级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基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依靠技术创新与进步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工业化对环境的污染。科技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利器,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首先,应当积极推广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农业技术,建立产量高、效率高、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减少化肥、农药、禽畜粪便对生态环境的侵蚀和破坏;其次,针对农村生活和生产污染,要因地制宜的普及和推广,适合县域生产生活特点的工农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技术和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以科技创新应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3.3 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提升环保执行力

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在环境保护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缺位,农村环境治理无法切实覆盖到村屯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各环保职能部门存在职责不明、权限冲突的问题,造成执法难、执法效果差的现象屡屡发生。因此,县级政府应当强化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成立专门的环境治理委员会,以规划、统筹、指导整个县域的环境治理工作。同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专项工作的队伍建设,明晰权责、健全制度、提高执法人员的环境保护业务能力,才能有效监督和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高效地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升环保执行力,还要完善执法干部的评估考核机制,将环境治理的绩效纳入到政府部门和个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让每个公职人员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同等重要,让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能够真正扎实、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马骥.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与治理: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J].新视野,2017(5):42-46.

[2] 李晓辉.如何强化县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乡村发现,2013(3):30-35.

[3] 李云.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18(23):45.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县域农村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