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网络娱乐文化的异军
——表情包文化现象分析

2018-03-08薛健

网络文学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娱乐文字语言

文/薛健

一、绪论

在新时代下,表情包作为互联网生态环境下的新型语言方式,蕴含了互联网语言的多重深意,也折射了互联网时代的多重文化景象。

表情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固定化的、可以简洁传递情感的符号。1982年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牌上第一次打出“:-)”符号,“颜文字”表情开始在短信文本中传播[1],这些简单的图像符号所传递的多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情绪,还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衍生和分化。因此,这一时期的表情符号尚不足以被称为文化现象。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视图时代的到来让表情符号焕发了生机,融合多种元素的表情包应运而生。它能传递的情感和意义更多,它给人们带来的交流时的乐趣也更多。

到目前为止,表情包的流行已然成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可以用表情包来进行必要的情感表达,弥补文字表达的缺陷,也可以对其赋予其他的含义。广大网友们用日常生活、时政新闻、娱乐八卦、地域差异等等做表情包素材。表情包真正做到了来自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

我们通过梳理表情包的发展历程,看清文化的特点、找寻文化的起源,分析其发展的路径和认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认识其存在的缺点和弊病,从而深入探究表情包文化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及影响,研究多元的网络生态。文化是精神的投影,表情包文化作为当下反映网民心理和娱乐风向的重要文化符号,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式,对当代年轻人认识了解国民整体的精神状态和娱乐文化需求以及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二、表情包演变流势和大众审美变化趋势的相互应力

表情包文化属于大众文化,表情包文化的发展轨迹体现着大众文化的变化趋势。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当人们接受表情包的文字、图像及其组合方式所包含的信息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审美的过程。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视图时代的到来,表情包蕴含的信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甚至改造着大众审美;另一方面,大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新诞生的表情包作出与之适应的内容和信息调整。

何为应力?即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力的作用,同时未发生位移时,物体内部就会发生几何形状和尺寸的变化,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这本是一个物理概念,但由于审美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本就是难以把握,因而此处借“应力”概念用以代指表情包文化和大众审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给对方造成的内在变化。

(一)表情包的夸张趋势和审美疲劳

QQ是国内起步较早、影响范围较广的互联网社交应用。QQ版本的表情包也是国内流行最早的一批表情包。通过比较老版和新版QQ表情包可以发现,腾讯公司在更新QQ应用的同时也推出不同构图的表情包,从新老换代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夸张趋势。例如,“[em]e113[/em]呲牙”[2],明显可以发现小黄脸的嘴开得更大。新版表情中,嘴部的轮廓线条几乎贴着脸部线条延伸。又例如“[em]e109[/em]大哭”,老版表情的眼泪为泪珠状,新版表情为水柱状,十分符合“泪如泉涌”的标准。又例如“[em]e111[/em]发怒”老版为红脸怒目圆睁,伴随少许火焰。同时受于图像技术的限制,火焰的出现为闪烁状。而新版不仅将“火焰”成分大量添加,更将红脸眼睛替换为白眼以表示“愤怒”情绪的高涨。

“夸张”属于修辞手段,指在表达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而故意违背客观事物和逻辑,对所叙说的内容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在表演技巧中,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和言语语言的夸张对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放大表演产生的渲染力。而表情包的不断夸张化,一方面是网络图像技术发展的原因,在色彩、逼真等方面取得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审美对于表面刺激的追求。

大众审美因面向大众,因此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标准,相对于“精英审美”的要求,必然有所调整。大众审美更容易被接受,相对应的,也就容易流于表面。表情包诞生的根本目的在于丰富网络社交,带给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体验和刺激。最初的表情包虽然粗制,却聊胜于无。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接触到这些新鲜元素,刺激感又渐趋于无,也就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

那么,作为表情包受众的网民处在如此极致夸张的图片包围中,是否也会出现极度的审美疲劳呢?当追求刺激的脚步仍在继续,当夸张已到极限,是否会出现审美的扭曲呢?

事实上,我们认为,网民在很多时候已经突破了极限而“过界”。因为在这样高强度的刺激下,网民们的审美甚至已经出现扭曲的迹象。如今在社交软件和一些贴吧网站中已经出现了以恶俗、恶心为主题的表情包,甚至直接从恐怖电影中截取画面。这些表情包出现的目的就在于令聊天对象感到恶心和恶俗以达到娱乐的效果。

所幸,大众审美仍有其自觉性,并非所有的表情包都一味地夸张化。以QQ表情为例,在新版的“[em]e102[/em]色”中,去掉了流口水的元素,只保留了双眼爱心。看起来较为“矜持”一些。又如对比新版和老版的“[em]e144[/em]坏笑”可以发现双眼明显上移,脸部器官较为清晰,虽然仍属于“坏笑”的范畴,但“坏”的成分明显减轻。比较之后反而觉得老版的“坏笑”更像“奸笑”。

(二)表情包的真人化、可爱化与大众审美的求真性

需要解释的是,这里所说的表情包的“真人化”泛指那些画面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表情包,包括人和动物。而所谓“可爱化”是指那些以“可爱”为卖点的表情包。之所以将这两个特征合在一起是因为其中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表情包的真正流行就在近两年,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乃至一些公众人物被制作成表情包。例如不屑弟、龇牙哥、歌手黄子韬、奥运选手傅园慧、张继科等,有的是因夸张的动作表情而被网友通过附加文字的方式解读成多重内涵,有的则是因为流露出的动作让网友们觉得十分可爱而被做成gif用于分享。后者的原因同样适用于大部分的动物表情包,如熊猫、哈士奇、柴犬。这些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表情包比起早期流行的以电脑技术合成的表情包有哪些“优势”呢?除了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手机拍照功能的完善,还有哪些内在原因推动了表情包的真人化呢?

在第一部分“夸张化”的论述中曾经提到过,大众的需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的。人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而表情包恰恰承担了传递情感的作用。电脑合成的表情也许能够做到真人达不到的夸张效果,但无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的情感。可以说在电脑合成技术取得更突出的成就前,最适合表达和表现人类情感的只能是真人的动作和表情。因此,真人表情包的优势在于细腻,细腻则更具真实感。同时真人比电脑合成的表情包更让网民有现实的代入感。要知道网络常被称为虚拟的现实,将网络世界打造成以假乱真的现实世界仍然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说,大众审美对于细腻和真实的追求推动了真人表情包的大量出现。

(三)表情包的文字化与大众审美的娱乐化

所谓表情包的“文字化”是指在表情包中加入文字元素的现象。表情包属于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是现实的符号形象,定位于中等的语言符号标准,定位于简单语用学[3]。因此表情包文字往往较为简单,用语偏俚俗,且并不严格遵守正常语法。上文曾经提到过“表情包诞生的根本目的在于丰富网络社交,带给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体验和刺激”,补充地说,还有用图像交流弥补文字交流和声音交流的局限。

根据团队整理收集的材料,笔者将表情包语言分为以下几种:一种用谐音如“不明嚼栗(不明觉厉)”等来表意,一种用直接音译如“因缺思厅(interesting)”“一颗赛艇(exciting)”等来构成夸张搞笑的效果,一种用明星、网络红人、小说中颇具代表性的话语来进行类比表意,一种用地域方言来进行地域性区别表意。

1.谐音表意

用谐音来表达意思的表情包数不胜数,这类的表情包语言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输入法的模糊性或是输入者的错误拼写,也就是说这类表情包语言几乎是错误延续的体现。但由于这类表情包语言模糊性带来的所谓“萌萌哒”的听觉或者视觉效果,使用者逐渐壮大甚至成为一股堵不住的热潮。

然而事实上,“举个栗子”这类的表达方式在取得可爱、乖巧的语言效果的同时也对语言的纯洁性构成了威胁。这类语言不经官方认证、除了有可爱即时感外别无他义扰乱汉语的词汇结构。也有人说,这类词语正是扩充了汉语词汇。再拿“举个栗子”作解,仔细解剖就会发现,“举例子”本来是动宾搭配的短语,而短语的定义是“短语是由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能够搭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语义功能,“举例子”的语义是“指表示一种对抽象化事物借用具体的,相对来说较容易理解的实例的阐述”。再反观“举栗子”,同样是动宾搭配的短语,而其表意却是“举着一个栗子”,两者语义功能完全不一致,根本不能构成所谓的谐音双关,又何谈达到扩充汉语词汇量的作用?

其实这样的谐音表意早已经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在日常生活中,用表情包语言尤其是谐音表情包语言的现象很常见。虽说是谐音,但为了夸张表意或是为追求某种特定效果,谐音表意在某些字词上的语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最终造成脱离网络背景的人群对此表示完全无法理解。也就是说,谐音表意的表情包语言并不能作为通用性沟通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造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沟通断层,属于小范围网络潮流文化。

2.直接音译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笔者发现直接音译类的表情包语言有特定的使用人群,基本稳定在25岁以内的学生层,极少数有中年人使用这类表情包。当然,表情包在中年人群中的热度本身也不算很高,但在已有数据中多方对比直接音译的表情包语言在这部分人群中的确没有什么认可度。

在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提出了这个问题,最终总结出两点:一方面是由于英语在普通中年群众中没有什么使用机会,直接音译的中文式英语就更加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中年群体严谨认真的态度更为突出,当代青年人则娱乐性更强,这样的差异造成了中年群体对直接音译的不认可,这样的搞笑不在他们的接受范围内。

在笔者看来,直接音译的表情包语言有一定的复古意味在里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面对的是整个世界的潮流,像是从封闭的黑屋子走向波澜壮阔的大海,由此产生的冲击也是不可言喻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中国人要融入世界第一位就是跨越沟通交流的阻碍,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中国人的语音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就出现了用中文拼写英文读音的情况。而诸如“一颗赛艇(exciting)”“因缺思厅(interesting)”这类的表情包语言正是对七八十年代的语音面貌的复古。这种复古其回顾意义不大,直接音译的表情包语言只是利用语音再现性来达到娱乐的目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表情包本身就是娱乐性强于实用性的存在,过于认真的态度对于保持语言纯粹性肯定是得益的,但这也就限制了表情包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在体制框架内表情包很难有生存的空间,或许正是七八十年代的严肃政治和严肃文学的压抑性太浓,才导致了表情包这种纯粹的网络娱乐文化的产生。

3.模仿性语言

模仿性语言简单解释就是表情包套用热点人物、热点话题制造出的代表性语言。所谓热点人物、热点话题就是包括明星、网络红人、小说、XX体等在内的一系列网络上红极一时的关注焦点。

用奥运期间的鬼畜表情包被制造者傅园慧为例,她夸张的表情、搞笑的表达方式都完美地契合了表情包的所有特点,于是傅园慧表情包正式上线,被称为“网红界的一股泥石流”,她比较出名的表情包语言有“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等。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连锁表情包语言,表情包图片依旧使用的是傅园慧的表情截图,而表情包语言已经在网友的制作中翻了样子,配合七夕节日的是一连串“明天七夕”“你还没对象”“我有”“哈哈哈哈哈”。网友根据表情和热点自己制作了特定的表情包,模仿热点人物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制造出非原装的改装表情包,这就是模仿性表情包语言最大的特点。

模仿性表情包与其他表情包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热点的搬运工还是生产者。模仿性表情包有原装的精彩,也有改装后的魅力。它独特在它的类比性和创造性上,这类表情包既有某种事物既定的特点,又发挥了网友的联想能力、融入了网友不一样的想法,使其更接地气,接受度更广。

模仿性表情包基本是表情包的大流,一方面是红人的号召力和大众认可度,另一方面也是表情包语言内容的感染力在起作用。在帝吧FB表情包大战中,黄子韬成为表情包使用率最高的明星,他的表情夸张使得网友制成的表情包语言也带了一股雄霸之气,颇具个人特色和大众智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类表情包的娱乐性相较于前两类表情包娱乐性更强。网友的恶搞能力在这类表情包中发挥到了极致,一些恶意黑性质的表情包也由此产生。有人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句话在这类表情包中可以得到最全面的验证。

4.地域方言

表情包语言中使用地域方言的情况不算多,之所以把它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地域方言的独特性。至于方言进入表情包语言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方言传承着中国古典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家乡认同感,运用于表情包中能给人一种新鲜感和幽默感,但也不排除有娱乐搞笑心理作祟的缘故。

语言是某一公民从属于某一社会群体或某一地域的重要标志,方言无形中透露了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在表情包中加入方言的元素从另一个角度也给表情包增添了一个“认亲”标志。更重要的是,方言的包含意义比普通话要丰富得多。方言是各地域人们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很多方言能贴切传神地表达当地人的思想,其形象熨帖的表达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天水方言中,“攒劲”作为形容词,意思非常丰富。一可形容人力气很大。二可形容人很有才干,能力特别出众。三可形容人长得英俊漂亮。四可形容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从方言的地域意义和表意丰富性综合考虑,方言进入表情包语言也显得可以理解。

然而事实上,笔者所看到的和收集到的方言表情包大多数都是方言中的粗语,一般是各地方言中的侮辱性话语,当然和表情包的娱乐性结合起来之后这种粗俗和侮辱性质减轻了很多。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方言表情包的局限性和当代网络娱乐文化的涉及面之广泛,一切为娱乐服务。因此,对这类方言的引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四类表情包语言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表情包语言类型,在暴漫、熊本熊、长草颜文字等一系列表情包中的语言也颇具其网络风格和自身特色,然而其表情包语言规律也大多不脱离这四种大类,有些无规律可循的表情包语言诸如“我长得这么好看”“别装了,我知道你喜欢我”之流是网民的自恋行为在搞笑中明朗化的产物。

文字交流的准确性,声音交流的直接性,图像交流的生动性。三者各有短板而能互相弥补。表情包同样需要文字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它的内涵。在表情包发展过程的前期就已经出现了配文字解释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在表情包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如何定义文字元素占据的“比重”呢?笔者认为评价一个表情包的图文比例要从表情包本身入手。既然它的作用是传递信息,那么应当根据文字和图像哪个传达的信息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去掉文字单独审视图像内容仍能解读出准确的含义,则文字比重较低;如果文字和图像单独审视均能解读出准确的,相似的内涵,则比例均衡;若网民从表情包中解读出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则文字比重较高。在表情包发展的前期,在多数带文字的表情包中,文字只是对图像起到一个简单解释的助推作用,属于表情包图像元素的附庸。在近几年表情包流行之后,文字元素的比重愈来愈高,甚至出现许多单纯以文字作为全部信息来源的表情包。还有一些组合式的表情包,以2—5张图片作为一组,往往有文字和画面构成连贯的逻辑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网络流行的表情包仍以图像元素为主,虽然部分的文字化程度较高,但总体仍是图像比重较高。

要探寻文字化背后的原因,就要了解这些出现在表情包中的文字有哪些特征。有的表情本身具有足够的表现力,但是用文字加以阐释后就产生意想不到的娱乐效果,让受众觉得文字和图像很“搭”,如图一。上文提到过“用语俚俗,不遵守语法”。这不仅体现在中文,更体现在英文。例如,有些表情包中配有“你坏坏”,同时配有英文翻译“you bad bad”。还有将“我萌吗”翻译为“what me cool?”这些刻意搞怪的目的并不在于给外国人看,而是给本国网民提供笑料,根本目的,仍然是娱乐。

需求永远是需求,只能被满足一时。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网络社交的目的也在于获得消遣娱乐。文字化程度较高的表情包几乎可以作为独立的笑话来看,而且并不和社交内容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只是单纯放一则笑话。有趣的是,对于这种纯粹娱乐性质的行为,绝大多数网民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它们的出现突兀。大众审美对娱乐性接受程度逐节攀升。

三、表情包娱乐性隐含的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中,娱乐已经像一根牵头绳诱惑的同时也强拉着人们,其实正如尼尔的《娱乐至死》里提到的,社会各行各业也被来自娱乐的一股力量所牵动。“一切公众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娱乐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商业也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4]在这样一个全社会娱乐的背景之下,网络世界的表情包也不能例外。正如使用表情包的人所了解的,表情图的内容和作用效果都快速地向着娱乐性发展。只要是表情图,无论本身是否有娱乐作用,通过想象和图片修改技术,都可以为这些图片指明娱乐的方向。而表情包娱乐性中隐含的社会问题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暴露出来。

(一)传播强制性

传播强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制娱乐对象,强制娱乐化无辜的对象,指将图片内容强行娱乐化,通常是明星大腕,萌宠萌娃等对象。如韩国宝宝民国本来是因萌而火,在表情包世界里,难逃娱乐化。根据子弹论,传播强制性指的就是强制娱乐交流对象,这是指表情包的作用极其倾向于娱乐对方,甚至于没有表达情感的作用,只是要娱乐交流对象。作为在大众传播中崛起的异军,表情包不能避免大众传播媒介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因此受众的被动性也被无限放大。仅强制二字,足以概括表情图娱乐性的最大一个内部特点。

表情包包含越多的混杂意义,其结果却是意义的衰减和理解的浅薄化,最终留给人们的是没有任何深义但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自身。在表情包传播过程中,我们接受的刺激越是丰富,越是强烈,我们对这些表情包的感知却越是麻木和无动于衷。当我们依赖于收藏那些表情包而在使用时不多加思考,个人的思维就会被表情包绑架,即使想要传达的思想并不是表情包所指的那样,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表情包同化这也是表情包传播强制性隐秘的可怕之处。

(二)过度创新性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使用和制造表情包的主力军是80后、90后、00后这一批年轻人。使用和满足理论解释了这背后的原因:相比于60后或70后网民群体,八零到零零后网民年轻富有创造力和对生活的幽默感,更能从一个幽默睿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有着明显的缓解压力、追求娱乐的需求和动机。表情包的制作者和使用者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表情包的外观上的,还表现在其精神内核的层面上。表情包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和其中的创造性地看待世界的角度,都是值得称道的。

然而,在娱乐至上的风气中,当使用表情包并得到了表达、表现自我的“满足”后,表情包的创新性出现了歧路。一是侵权,比如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表情包,这种对面部表情的夸大和戏谑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矛盾和冲突,也容易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二是恶搞,如“暴走漫画”这类线条简陋、浮夸的表情包,它的实质是一种网络恶搞,是以各种形式的滑稽改编、戏弄、贬低、亵渎、打诨来宣泄情感,张扬个性,并在恶搞的语境中反叛现实、寻求本我的认同。在使用这类低俗浮夸的表情包的同时,大众的审美滑向浅薄、艳俗、物化的深渊。

如今,年轻人使用表情包成为生活日常,完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世界观,如何利用涵化理论正面引导表情包受众的心理,如何摸准创新的脉搏,掌控创新的力度,把握创新的火候,这是表情包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道德模糊性

表情包属于视觉文化,“对网络表情的认知通常源于视觉的冲击,凭借感性进行感知”[5],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表情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表情包在表情达意上具有道德模糊性。

表情包虽然比文字更加简洁直观,但有时并不能非常贴切地表达出表情包使用者要表达的含义。表情包是图像,不同于文字需要理性的解读,表情包更需要感性的认知。感性的认知就会受到刻板成见、交谈氛围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交谈双方对网络表情的解读受到彼此共同的意义空间的限制,对同一个网络表情的解读可能因人而异。”[6]一旦对表情包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能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这种道德模糊性被一些通过加强表情包的刺激度以争夺人们的眼球的方式放大,可能就导致了道德上的偏差,甚至导致了消极低沉的精神状态。

除此之外,一些恶搞的表情包,用庸俗化的表现手法对权威、经典、传统进行揶揄和反讽,从而获得快感。这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7]将一切解构,排挤了思考,甚至代替了思考,让一切成为了游戏的附庸。当插科打诨、滑稽戏谑运用过度,人文情感势必会被消解,道德的模糊性也就是灰色地带将会随此扩大。

四、结语

表情包的多样性是互联网多元化的投射。在表情包的世界里,多样性无处不在。从题材到风格,表情包充分展现了当代多姿多彩的网络生态。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方言版的表情包,不同地域的表情包,甚至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工作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表情包。这些表情包无疑是存在共性的,它们都诙谐幽默,积极向上,蕴含着对于身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同时,它们各自也有各自的个性。或是为一方地域文化代言,或是为某一特定的群体发声。它们亦是当下中国多样的网络环境的投射。可以说,研究表情包的多样性,就是在研究多元的网络生态。

表情包的表意模糊性也给表情包释放了巨大的使用空间,使得表情包可以使用在多种语境中。这也正符合当代网络的整体大环境,适合当下宽容的语言容纳体系。正是得益于表情包那无所不包的容量以及游刃有余的适应性,我们可以在日常网络交流中广泛地使用表情包为了我们的语言增光添彩。

其次,表情包也折射出视图时代的一些特征。从这一点出发,表情包在交流平台的宣传作用似乎值得期待。像奥运会期间,奥运明星能被广大群众所认识了解以及关注,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外,表情包也出了一份力。

尽管表情包的历史远不如文字深厚悠远,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它还在持续的发展中,表情包的设计者若能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表情包的娱乐性的低俗化趋向则要坚决抵制,不能容忍腐朽文化在表情包世界里肆意猖獗,表情包终将通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赢得更多人的认同。与此同时,表情包的使用者们也要警惕自己的思想被表情包绑架,更审慎、更理智地使用表情包。

注释:

[1]李政葳、张紫璇.能发表情绝不打字[N/OL].光明日报,(2017-4-17).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417/c40606-29214148.html

[2]表情代码源自百度百科,下同。

[3]瓦季姆·鲁德涅夫:20世纪文化百科词典[M].杨明天、陈瑞静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77页.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2004年,广西文学出版社。

[5]张雪:从视觉文化看手机聊天软件中网络表情的使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04).

[6]张雪:从视觉文化看手机聊天软件中网络表情的使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04).

[7]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娱乐文字语言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语言是刀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娱乐眼
我有我语言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