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尾巨桉、尾细桉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

2018-03-07钟裕强周明肖秋明

绿色科技 2018年13期

钟裕强 周明 肖秋明

摘要:阐述了尾巨桉、尾细桉两杂交种无性系列在雷州林业局公司遂溪林场造林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无性系能适应遂溪林场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较好,但抗风性能差,尾细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比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稍差,但抗风性能较好。

关键词:尾巨桉;尾细桉;无性系;林分对比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7-0185-02

1 引言

尾巨桉(Eucalypius urophyllaX E.grandis)、尾细桉( EurophyllaX E.tereticornis)两种无性系是2011-2017年期间雷州林业局公司推广的主要良种桉造林树种。由于存在遗传基因差,在相同立地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生长量。为探索两者的生长差异,提出生产上优选无性系,在雷州林业局公司遂溪林场开展了两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造林地位于遂溪林场红旗林队2021小班,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5℃,年均降雨量为1527 mm,干湿季明显,降雨集中在4~10月,春旱,冬旱常有发生,7~10月为热带风暴和台风季节,年约2~4次,常有林木风倒、风折现象。土壤主要为由浅海沉积物发育形成的硅质沙壤土,土层普遍深厚,但肥力较差,林下植被主要以紫花草和桃金酿构成,紫花草占绝对优势,盖度为95%。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苗木来源

尾巨桉无性系DH32 - 22、尾细桉无性系LH1、LH3、LH5、DHI84-1来自于雷州林业局公司遂溪林场苗圃提供的扦插苗,苗木平均高20~25 cm,无病虫害壮苗。

3.1.2 造林措施

2014年1月开定植沟深30 cm,当年2月造林,株行距4m×9m。每株以过磷酸钙0.1 kg和甘蔗滤泥25 kg混合作基肥,当年8月追肥1次,每株施林业2号肥0.18 kg,次年4月追1次,采取在抚育沟间施肥,每株施林业2号肥0.32 kg,第三年末每株施林业2号肥0.41 kg。

3.2 林木测定方法

在每种无性系林分中设置2个标准地,标准地面积为666 m2,全测胸径和冠幅,选7株平均木测树高,加权平均求出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材积计算公式为:

单株材积=0.00028767.H0'96436 D1'821621

单位面积蓄积量=单位面积保留株数×单株材积

并对历年档案资料作进一步的统计、整理和综合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林分生长量比较

造林17个月后,各无性系的生长情况见表1[1]。

由表1得知,5个无性系的前期生长同一尾细桉无性系品种中LH1生长较好[8],而尾巨桉无性系在同期比尾细桉无性系表现生长快速.进入林分速生期之后,无论在高生长、径生长或材积生长更能体现尾巨桉无性系为速生高产优良品种。详见表2。由表1得知,5个无性系的前期生长同一尾细桉无性系品种中LH1生长较好,而尾巨桉无性系在同期比尾细桉无性系表现生长快速,进入林分速生期之后,无论在高生长、径生长或材积生长更能体现尾巨桉无性系为速生高产优良品种[3]。详见表2。

表2数据表明,3.5年生尾巨桉无性系林分平均树高14.6 m,平均胸径9.5 cm(带皮),单株材积0.050395m3,立木蓄积量74.84 m3/hm2,年平均蓄积生长量为20.41m3/hm2;尾细桉无性系林分平均树高12.4 m,平均胸径8.2 cm(带皮),单株材积0.032938 m3,立木蓄积量50.47 m3/hm2,年平均蓄积生长量为13.77m3/hm2,可见尾巨桉无性系生长量始终明显优于尾细桉无性系4。

4.2 抗风性能

从两种无性系林分各龄期冠幅生长测验结果(见表3)说明,尾巨桉无性系林分树冠比较发达,平均树冠在0.5年生时已达到2.5 m,2年生伸展到4m,以后则量连续性负生长,至4年冠幅为3 m,营养面积为5.8m2;尾细桉无性系林分树冠相对為窄些,平均树冠在0.5年生时为2m,2年生伸展到3.2 m,4年生冠幅为2.5 m,营养面积为4.8m2。由于抗风性能与冠幅生长呈负相关,因此,可以认为尾细桉的抗风性能比尾巨桉的强[5]。

5 小结与讨论

尾细桉无性系和尾巨桉无性系基本能适应遂溪林场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1 hm2蓄积年生长量最小是尾细桉DH84-1为10.32 m3/hm2,最大是尾巨桉DH32-22为20.41 m3 /hm2。

尾巨桉、尾细桉两种无性系之间存在颇有差异的生长优势,但两种无性系各具长短,尾巨桉无性系速生丰产,树冠较发达,但根系较少,无主根,风力达到7-8级易为风倒,尾细桉无性系比尾巨桉无性系早期生长稍慢,但因树冠窄且根系较为发达,在7~8级风力不易风倒,在雷州半岛多发热带风暴和台风地区,尾巨桉无性系易为风害树种。通过造林实践,尾巨桉无性系造林就上述的特别速生高产,经济效益好而言,极有生产推广价值,但因易为风害树种带来风险也不可忽视的。为此进行尾巨桉育种和选用抗风性强的无性系,或实行多无性系营造混交林等,将是研究和发展尾巨桉无性系林业新动向。而尾细桉4个无性系中,尾细桉LH1无性系表现最好[6],且具有较好的抗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肖兴翠,李从敏,郭洪英,等.桉树多树种无性系在川南地区生长比较[J].桉树科技,2016(3):19~23.

[2]李宝福.福建中亚洲热带7个桉树无性系多点造林对比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20(2):181~187.

[3]韦大器,吴红英,陈乃明,等.广西沿海桉树无性系比较试验初报[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4]吴云忠.不同桉树品种生长性状比较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176~177.

[5]秦武明,刘运华,黄世芳.等.不同桉树无性系生长对比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J].林业科技,2008,33(1):15~18.

[6]瞿超.东江林场桉树无性系初步对比试验[J].广东林业科技,2009,25(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