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成效的切入点

2018-03-07王国顺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花之童趣文言文

王国顺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好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但是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讲难度较大,所以很多同学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那么,怎样消除同学的畏难心理,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来谈一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提高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旨趣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文言文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它不仅记载着我们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比如在学习《论语》时,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会我们要善于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习《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时,教会我们做事要去做正义的事情,你才会得到尽可能多的帮助。所以说学习文言文能够使我们学习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二、学习文言文遇到的难点

1.文章读不懂

由于初中生刚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所以对其很陌生。因为文言文中存在许多通假字、倒装句等现代汉语中不会出现的内容,所以学生读不懂文章以至于不能理解文章所讲的内容,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消极的情绪,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童趣》一文时,第一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由于“强”是一个通假字,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意思,以至于读不懂导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学习《口技》一文时,本来口技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由于其中古今异义的词比较多,像“会、稍等”,但是因为同学们对古今异义的词不太能理解,导致文章读不懂。

2.缺乏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虽然我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但缺乏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一方面,我们平时接触的只是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少;另一方面,我们在课后并没有进行及时的复习,导致每次上课时都记忆不起来一些文言文知识点。

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其中“寒暑易节,使一返焉”一句中,“反”通“返”表示返回的意思,但很多同学记不起这是我们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学到的通假字“反”,所以缺乏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阻碍。

3.课堂教学模式的固定化

现在课堂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主进行教学,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老师一般上文言文课文首先将考试重点勾画出来,然后再对课文进行串讲,根本就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理解文章的时间,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很压抑、枯燥。

例如,在教授《出师表》一文时,由于文章较长,较难,所以老师一上课就就将其中的通假字、特殊句型等重点勾画出来,然后用白话文讲一次,导致很多学生感觉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三、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几点认知

1.读通文言文

文言文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所以在阅读时要带有一定的情感;其次还要注意断句、语气;要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句型结构,理清思路,然后再进行反复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将文言文读懂。

例如,在教授《童趣》时,笔者教学生们进行断句。比如,“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对通假字的认识,比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其中“强”通“僵”字。然后学生们还要注意有情感、有语调、有语速的阅读。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们理解文章含义。

2.读懂文言文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容易地去理解文章中词句的含义,日积月累后便会轻松地读懂文章内容。

例如,在教授《童趣》时,笔者将课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或者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查阅相关的字典,弄明白意思,并对文章的大意进行理解。

反复阅读后,学生对这些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最后发现,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错,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3.读透文言文

读透一篇文章在阅读中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想把文言文读透,不但要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還要有对文章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只有这两方面同时具备,才能很好地将文言文读透。

例如,在教授《爱莲说》时,我叫学生们对“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一段进行翻译理解,总结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最后学生给的答案作者是一个洁身自好、不追逐名利的淡雅之士。这说明同学们将文章理解得比较透彻。

要想把文言文学好,只有“读”领风骚。因为反复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但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注重对文言文知识的复习。只有这些都具备,才能将文言文学好,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辛农场中学(222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花之童趣文言文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童趣
花之精灵
花之物语
大树后面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飞鸟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