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持个性表达 鼓励精神探索

2018-03-07肖锦川

关键词:周国平

肖锦川

摘要:《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一书,对我们命制高质量的中学语文阅读题有多方面的启发:在题型选择上,主张灵活多样的主观题,避免玩小计谋的客观题;在设题技法上,提倡试题开合有度,反对经不起推敲的所谓“标准答案”;在题目导向上,支持考生个性表达,反对揣摩作者看法;在考查目的上,引导考生结合时代进行精神探索,调动人生体验寻找“获得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题;命题研究;周国平

命制一份科学、有效的测试题,能正确而又客观地检测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并引导师生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中学语文阅读题的命制,在材料的选择中,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的作品可说是热门。2017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是周国平的随笔作品精选集。作者选取自己进入中学语文试卷和中学课本的作品70篇,尤其对入选的55篇阅读试题作了分析点评,剖析阅读之道,传授语文素养培养方法。作者在书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当前亟须改变语文教学和测试方式,语文课需重点鼓励真正有文学和精神含量的闪光点出现,语文命题也要引导和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这对我们命制阅读题很有帮助。认真研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习如何命制高质量的中学语文阅读题。

一、题型选择:主张灵活多样的主观题,避免玩小计谋的客观题

主观题与客观题是标准化考试的两个概念:答题时可以自由发挥,答案不唯一的试题是主观题,如简答题、论述题、案例题、应用题、作文题等,一般是根据要点给分;答案已经给定、要求考生从中选择正确答案的题是客观题,主要以判断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两种试题的特点是:主观题对于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功能,但评分容易受到评卷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客观题能够避免评卷人主观因素的干扰,还可以通过机器阅卷,提高阅卷效率,但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答题者不能任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周国平不赞成客观题,遇到客观题,基本上都是不厌其烦地强调“都是我很不赞成用于语文测试的”。《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第191页是广州市海珠区2010年初三一模考试的试题,选用的是《读永恒的书》,第1题要求选出“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答案是C“只有读遍了古今中外名著的人,才是一个有修养、有个性的人”,试题给出的理由是:“不符合文意,文中是说‘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这一选项与原文是肯定和否定颠倒的关系,错误设置过于简单,体现不出考试的选拔性,所以周国平断然否定,直接评注:“显然太简单。不赞成这类题型进入语文测试。”初中考试反对此类题型,高中考试更是如此。第150页河北省201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选的是《中国人缺少什么?》,三道题全是选择。周国平反对态度鲜明,他评注:“文中所述青年王国维对精神价值的推崇和对中国文化实用品格的批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该试卷丝毫没有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未免令人遗憾。”后面又用了600多字否定这三道题,如对第3题的D项“王国维认为,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错因就是把原文的“实用价值”改成了“实际价值”,对这种玩文字游戏的测试方式,周国平甚至表现出激愤:“设小小的陷阱,玩小小的计谋,多么无聊,这是在测试语文水平吗?”类似这种态度随处可见,如第255页,针对判断对错的选择题,他先反对,然后说:“往往不是有点弱智(太简单),就是有点阴险(设陷阱)。”

不过,周国平也并没有全盘否定客观题。第203页的济宁三维斋2009年第一次中考模拟试题,选的是《车窗外》,其第4题是“纵观全文,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最恰当的一项是”。对此,他说:“我一般是反对这种题型的,但这份试卷处理得比较好,所拟四个选项在道理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也起到了引导思考的作用。”可见,客观题只要向主观题靠拢,能够激发考生思维,引导思考,也是可以设置的,但是从题型设置来看,客观题要做到这点有难度,所以主观题就应该成为阅读考查的主要题型了。

二、设题技法:提倡试题开合有度,反对经不起推敲的所谓“标准答案”

《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第172页的宜春万载三中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上月考试题,选的是《人生寓言》,第1题问“读完第一则寓言(《幸福的西绪弗斯》),请你说说什么是幸福?”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幸福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幸福是一种总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幸福是以苦为乐、在困境中能崛起的坚强个性。”周国平认为这道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说原文的观点,二是说学生自己的认识。若是前者,抓原文,幸福“在于平凡生活中充满情趣的细节,那是多么悲苦的命运也扼杀不了的”,否定了所给的“标准答案”;若是后者,“则不妨各抒己见,不必都是高大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国平认为答案该合则合,该开则开。这种引导不是个案,只要答案能“放开”,他都加以提倡。如第183页上海徐汇区2011学年下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样卷,诜的是《波兹曼的诅咒》,第1题为“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所给的答案是“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起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周国平评价这是道好题,但“参考答案不完整”,书籍与电视的重要区别有二,参考答案只说了后一方面。当然,“放开”不意味着过度解读文本,否则就是“随性”阅读了,一道题只剩下考生自己的看法也是不适宜的,如前述第172页例中的第3题问:“诗人的脸为什么会红了呢?”答案是:“因为小女孩指着的坑是诗人从前挖的坟坑,是诗人内心苦闷、想自杀的表达,现在经小女孩一问,诗人觉得坑也不文雅,同时如果要照实说,将会在小女孩的心中埋下‘悲苦的祸根,所以诗人决定说谎,当然就显示出不好意思,脸自然就红了。”周国平对此答案大不以为然,批注是:“其实很简单,是诗人为自己曾经悲观寻死而惭愧,而这表明他的人生观已发生变化。”endprint

针对许多所谓的“标答”,周国平旗帜鲜明地加以否定,否定原因多数也是“开合度”把握不当,如第106页的重庆一中2013年高三上一诊模考试题,选的是《文学的安静》,第1题问:“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所给答案是:“(1)开篇从波兰诗人维斯瓦娃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写起;(2)引出并论述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追求文学的安静,或答引出并论述真正热爱文学的作家对文学的态度;(3)联系时代,批判当代作家不能坚守文学的安静,反热衷宣传与炒作的现象,表达作者的忧虑。”周国平自己解释了这样写作的原因:“因为这篇文章是在维斯瓦娃得奖后不久写的,当时她成了新闻人物并为此烦恼,我觉得是论述文學的安静这个题目的一个好的开头。就这么简单。”很明显,对文本解读的第(3)点答案属于过度,并且全文也没有文字在批判当下作家不守安静。对此,周国平纠正答案说:“如果回答由维斯瓦娃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引出文学的安静这个主题,就应该算答对了,参考答案所列的第(3)点可以去掉。”并对命题提出中肯意见:“一般来说,参考答案应该仅列与问题直接相关的要点,不可列间接相关的内容,根据后者扣分是不公平的。”当然,“标答”不全面也是不可以的,如第207页的镇江市丹徒区2008—2009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调研卷,选的是《读书小语》,第1题问:“从全文看,作者对‘读书持怎样的态度?”参考答案很简单:“作者认为读书要读最好的书。”周国平评价“这个答案显然是很不完整的”,理由是:“本文由7则随感组成,除了开头一则,其余谈的都不是要读怎样的书,而是怎样读书,强调读书要自我成长。”得出结论:“参考答案不是一般的不完整,而是严重的不完整。”

总的看来,周国平之所以反对“标答”,多数还是因为“标答”局狭了,他更主张立足于文本又不限于文本的见解,如第211页的江门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调研考试卷,选的是《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第4题要求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遗产。答题说明有“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脱离文本分析不得分”的提示,周国平肯定这是道好题,但又说:“这道题4分,我会这样分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2分,自己的见解2分。‘脱离文本分析不得分这个规定,我就把它取消了。”有时遇到可以取消“标答”时更是直接表明“不可有标准答案”,如第119页的成都七中2013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试卷,选的是《丰富的安静》,第4题是: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体悟。周国平说“是好题,但不可有标准答案”。

《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第307页,周国平从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概念入手,认为阅读过程涉及文本自身的视域和接受着的前理解视域,提出“阅读的过程就是两个视域融合的过程”,阅读的体悟既不是文本的,也不是接受者的,而是二者的交融结果,所以“对一个文本根本不存在所谓绝对客观的理解,因为文本本身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对应地把握的绝对客观的涵义”(《基础教育和语文教学——在北京西城区教育局的讲演》),阅读命题的导向也不能固化考生的思维,而应开合有度,“开”是宽容视域融合形成的各种观点,“合”则是为适应考试信度的需要。同样的,试题的答案如果固化,那所谓的“标答”也就窘态毕现了,尤其是脱离文本、经不起推敲的所谓“标答”。

三、题目导向:支持考生个性表达,反对揣摩作者看法

试题导向让考生各抒己见,前提是试题自身亲近学生而非为难,因而设题时需要站在考生角度,而非相反。《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第160页的巴中市巴州区2012年秋月考试题,选的是《父母们的眼神》,第4题要求发表建议:根据你对文章中心的理解,针对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你有怎样好的建议?周国平说:“让学生发表关于教育孩子问题的建议,学生本身是孩子,不如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谈一谈在父母教育孩子问题上的感受。”再者,如果试题只为复述文本,质量势必也会低下,第63页的2014年北京各区议论文阅读二模试题,选的是《爱还是被爱?》,前两题分别为:针对“爱无疑是幸福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作者提出来哪两种看法?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周国平认为都局限了,提出“最好的测试方式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谈自己对爱和被爱的关系以及二者与幸福的关系的看法”。在周国平看来,即使试题考查了基础知识,也可以顺带考查基本能力,如第77页的菏泽市2013—2014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考试试题,选的是《对理想的思索》,第3题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文中多处运用比较论证的作用。周国平认为此题抓住了文章多处运用的论证方法,但“最好还能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接着还亲自举了例子,说“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可以有和作者不同的看法”。对于那些虽能鼓励个性表达,却依然掣肘于作者看法的试题,周国平也不赞成,如第88页,有题目这样发问:怎样理解亚历山大大帝感叹“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这句话的含义?周认为题目尚可,有一定启发性,但这样问也许更好:“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亚历山大大帝还是第欧根尼,为什么?”与之类似的再如第116页的江苏南菁高中2013届高三下开学质检题,选的是《废黜的国王》,第3题是:在作者看来,“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参考答案列出了4点,周国平评:“本文中并无与题目严格对应的内容,参考答案所列几点有很大随意性。因此,倘若要考这个题目,不妨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而非揣摩作者的看法。”相应地,对那些鼓励考生个性表达的题,周国平则大加赞赏,如前所举《车窗外》阅读题第5题,先引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求“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感悟”。周国平评价“引罗丹的名言,结合本文谈感悟,更是好题”,因为罗丹此言“有点睛作用,足以把本文的思想和学生的感悟贯通起来”。

支持学生个性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之一,也有利于培养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正如周国平在《基础教育和语文教学——在北京西城区教育局的讲演》(第308页)中谈到学生对范文的理解时说的:“不同的学生是可以而且应该作出不同的理解的,因为每个学生的视域不同,得出的视域融合也就必然不同。”后面又表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认为都应该最看重有没有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获得发展,可以解读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课改导航》专刊《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必读》第57页),这与周国平的思想不谋而合,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命制阅读题的导向。endprint

四、考查目的:结合时代进行精神探索,调动人生体验寻找“获得感”

周国平在《基础教育和语文教学——在北京西城区教育局的讲演》中说:“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两个东西,一是心灵的感受能力,二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实质上,阅读题的考查目的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让考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受力去进行精神探索,再调动人生体验把自己探索的“心得”表达出来,寻找独特的“获得感”。

首先,周国平对能启发学生思想开悟的试题大加褒扬,如第138页的人教版初中语文2013春毕业复习中考模拟题,选的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第3题要求从文中画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对其语言进行品味,并作批注,第4题要求解说选文画线旬中的词语“自由心态”的指代内容,并谈谈对写作的启示。周国平评价“不错,是启发式的题目”,对这种能鼓励思考并能扩大知识外延的试题的欣赏态度非常明显。而对结合时代热点进行自我关照,进行精神探索,达到廓清思想迷雾、进入精神新高地的试题,他尤加褒扬。如第250页的“语文备课大师”试题,选用的是《灵魂教育》,第4题,针对“‘前些日子,中国因钓鱼岛争端,一些城市的‘爱国者出现一些不理智的‘爱国行为”出题,要求“结合文意,分析撰写行为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周国平评价说:“是好题,通过对‘爱国行为的分析,深入理解文中关于道德自律、灵魂的高贵、做人的尊严之思想。”

学生要进行深入有效的精神探索,思维品质的提升成为必要前提,周国平也重视试题能让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迁移联想方式等进行独特研思。如第124页的泉州一中2013年高考模拟题,选的是《平淡的境界》,第3题针对文章提出的“平淡之说”,摆出“有人认为”的相反的观点:“如果不要庄周的恣肆汪洋,不要司马长卿的诡势环声,不要尼采的跌宕峭奇,把他们都换成了苦雨斋的冲淡,一部文章史就没什么味道了。”问:“你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作者对这道题评价较高,理由是:“举出与本文观点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发表看法,促进独立思考,引发对文学艺术风格之多样性的讨论。不妨让学生還谈一下自己所喜欢的风格是怎样的,借此增进在文学欣赏上的自我认识。”这类评价和引导不是个案,再如上文所举《波兹曼的诅咒》一例中,第3题: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周国平虽没有否定该题,但是含蓄地表示该题没能考查出学生的迁移联想和思辨能力,他说:“在波兹曼的时代,电视是主流媒介,现在互联网已成为主流媒介,很可惜没有出这样一个题目,比如让学生分析网络对于文化的正反面影响,或者比较阅读和上网的不同。”

学生通过答题,进行心路探索,同时调动人生经验,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体会、人生理念,以更充沛的精力、更成熟的思想和更理智的行动去面对生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开拓新的人生,就会在满满的“获得感”中,实现我们语文“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了。在周国平看来,这就是阅读考查的目的,譬如第191页的广州市海珠区2010年初三一模考试的试题,选的是《永恒的书》,第2题分两小题,第(1)题问为什么说“《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是永恒的书?第(2)题是:“除本文提到的作品外,你还读过哪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请写出一本书名,并简说理由。”周国平虽不满意答案示例太老套,但表示“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欣赏这类题型”。再如第95页的广东河源中英文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九年级中考模拟三的试题,选的是《轻松读经典》,第6题为:“‘名著也是经典。如何读名著,读本文后,联系名著阅读实际,谈谈你的一点看法。”该题也有让学生寻找阅读“获得感”的导引作用,周国平评注时,把这道题和其他类似题并提,说:“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对经典或者如何读经典的理解。一篇谈读书的范文,测试理应有这个内容,两位出题人所见略同,很好。”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曾对高考政策进行解读,认为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其中“四层”中的第三层指的是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通过阅读测试,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进行精神探索,调动人生体验寻找“获得感”,这一中学语文阅读题考查目的同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目的是高度一致的。

(责任编辑:方龙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国平
周国平的读书之路
好梦何必成真
在水边
《周国平少年哲学智慧书》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亦父亦友周国平
周国平 藏石欣赏
周国平 藏石欣赏
周国平 藏石欣赏
《觉醒的力量》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