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8-03-07陈歆耕

文学自由谈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老子精神

陈歆耕

在当下,谈论经典阅读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我们的阅读几乎完全碎片化了:隔几分钟不瞄一眼那个手机,似乎要失魂无措。一位年轻母亲在海滩忙于发“朋友圈”,没有料到几分钟后,两个在一旁嬉戏的幼童被海浪吞噬——这是一个令人悲痛欲绝的极端个案,但的确折射出我们被巴掌大的机器所奴役的现状。网友们都在“骂”那位母亲,其实也在“骂”自己。

因此,聊聊经典阅读,似乎并非完全多余。

强制性阅读与自主性阅读

甭管你从事的是什么行业,阅读都与每个人相关。阅读的深度和宽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从广义上说,我们可以把阅读分成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阅读——从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老师教我们读课本,这叫强制性阅读。另外一种叫自主性阅读,完全由个人兴趣主导读什么。强制性阅读有可能触发和带动自主性阅读,也有可能毁掉自主性阅读。原因有多种,诸如教育方式等等。

有的大学生一毕业,就把课本和相关的书籍扔进了旧书摊。不是因为行囊太重,而是强制性的阅读已经败坏掉他的胃口,让他见到书本就反胃。如果一个人能从强制性阅读过渡到自主性的阅读,阅读就会成为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会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也可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完全不同的风景和可能。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不仅仅在于教孩子识多少字,如何遣词造句,更在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文字表达、意象营造、传递心智中感受乐趣。有的家长成天操心孩子考什么学校——重点非重点、一本或二本、名校或非名校,但我有一个看法:如果你的孩子的阅读兴趣一旦养成,他的未来你就不用操心了。

我曾经为写一部名为《小偷回忆录》的报告文学,到看守所调查了50多个小偷的案例,了解他们如何从普通人堕落到扒窃这个犯罪的群体。原因很多,五花八门,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这个群体都不爱读书,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也普遍不高,在社会就业中竞争力不强。这是他们堕入扒窃犯罪泥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一个人对获取财富的欲望超过自身的能力时,就会产生犯罪的冲动。

今天我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自主性的阅读问题。阅读一定是要让人愉悦的。如果不能让人愉悦,阅读就成为一种负担,也就难以持续下去。

生存智慧与精神皈依

虽然我曾在文学媒体从业十多年,但我本人的阅读兴趣点并不在当下,只是有时因为职业需要,我必须强迫自己阅读一些作品。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我总是希望能有更多时间,阅读经过岁月检验有定评的经典。

我的童年生长在一个“破四旧”,阅读物极度匮乏、精神贫困的年代。我是1966年小学毕业,各位就知道我在需要吸收精神营养的时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个时候,语文课不叫语文课,叫“某某某思想课”,课文大多是顺应当时政治环境的时文。可阅读的书籍很少,图书室的旧书,也都被当作废品处理掉了。我记得在中学时,从同学那儿借来一套陈登科的《风雷》,被语文老师没收了,因为这部书被当时的报刊批判为毒草。因此我常常在一些场合说,我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欠补的人;用中医常用的术语,叫脾肾两虚。因为总有一种饥饿感,有机会时,我就想尽力为自己填充一点东西。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后,留在学校代课。当时觉得代课是一个临时性的职业,非长期饭碗,就于1974年底当兵,到宁波东海舰队后勤俱乐部做了广播员,每天早中晚用唱片播放军号,事情不是太多。俱乐部是部队机关的文化活动中心,有一个小图书室,虽然好书也很少,但恰好有一套《鲁迅全集》,一共20卷。其中10卷是创作,10卷是译著。在业余时间,我看完了《鲁迅全集》中的全部创作和大部分翻译作品。四年后,我从东海舰队调到军报当编辑。战友为我介绍女朋友,是舰队门诊部的医生。介绍我的情况时,说这小伙子读过《鲁迅全集》呢!于是,这个小小的信息,把比我早当五年兵、提干也比我早、有点文艺情结的女军医击倒了,她就成了我的太太,至今也还是。你说阅读经典管不管用呢?一套《鲁迅全集》就把老婆“忽悠”到手了。有人总想把阅读经典或读书与实用不实用联系起来,这个算得上是最实用的一个例证了。这样的事情,现在大概不会发生了——女孩子听了,也许眼睛瞪得如乒乓球:“哇,是个书呆子啊!读鲁迅能买房、买车、出国旅游啊?有时间不如去卖武汉热干面,或去当房屋中介卖二手房呢……”而读鲁对于我真的有帮助:我从宁波一个部队基层俱乐部调到《解放军报》当编辑,要感谢周树人啊!

我第二要感谢的,是四川大学中文系的恩师们。我的初始学历是高中。八十年代中期,我和军报的四位同事获得脱产到四川大学就读的机会。非常幸运的是四川大学中文系教古汉语和古典文学的老师都超级优秀,而且非常敬业。他们除了授课,还给我们列一些阅读的书目,都是名著。我这点古典文学的底子,多亏这些老师啊。记得一位老师说,如果不把司马迁的《史记》读完,你们是没有资格搞文学创作的。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至今还没有把《史记》读完,此生能否读完也不知道。所以,正是因为老师的那句话,我从来都不敢说,我有资格搞文学创作。

另外要感谢的是,作家出版社给了我一个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写作的机会。当时我有些犹豫,因为要把一部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啃”下来,从消化史料到写作,需要花很多精力,而我还在报社岗位上,日常编务事情很多,担心无法按期交稿。作家出版社的领导说,时间可以长一点,你慢慢弄。于是,我选择了近代思想启蒙家、清代第一诗文大家龚自珍作为传主。这部书前后历时四年完稿。写作这本书,逼迫我必须仔细研读龚自珍的诗文,还有大量用文言文记载的传主生平史料。我感到,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部书稿,更重要的是古典文学的滋养。这就是用写作带动经典阅读给我带来的直接益处。

有人也许要问,我的职业不是写作,古典文学的修养对于我们来说毫无实际作用,那么我们阅读经典的意义何在呢?从实用角度思考,确实如此。有些典籍对你的职业、创业可以产生直接作用,有的没有直接作用。从直接作用看,有的企业家运用《易经》的思想和原理,创造中华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有的运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维方式,来指导商业竞争,确实也会有实际功效。还有一种实际功效是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可以让你少走一些弯路,或者避免一些可能带来的磨难。比如《易经》里有一卦叫“亢龙有悔”,可用来说明人生处于巅峰阶段时埋藏着危机,如果不高度警惕,则可能会跌得鼻青脸肿——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经典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最为顶尖的智慧和最优秀的创造。在较低的层面上,我们会从中获得每个人都需要的人生智慧,但沉浸其中久了,你就会觉得它可能会成为你精神的皈依。它更多地是满足你的精神需求,至于会有什么具体作用反而不重要了。在动乱的年代,有一位正处在痛苦磨难中的知识分子,在几乎绝望的时候,读到了《老子》第二十三章中的句子“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忽然获得了一种精神支撑。他觉得眼前的磨难不会长久,就如同“飘风”和“骤雨”,很快就会过去。“天道”尚如此,何况“人道”呢?事实证明了老子的观点。

前一段时间,我突然接到一位战友的电话,说是有一家单位想请我写点关于老子的文字。我没有马上答应他,跟他说让我看一点老子的史料后再商量。然后我就开始读《老子》及其生平史料。过去我对《老子》并无研究,只是概略地知道,老子的思想不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清静无为”吗?当我读进去后,不断地受到电击般的震撼。老子的很多思想和智慧,并非如很多人所认知的那样。老子的核心思想是超越时空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属于中国、东方,也属于全人类。他寻找的是宇宙运行的规律,生命存在的最佳方式。世人对老子的思想,存在着大量的误读、曲解,其中之一是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出世”的,是叫人不作为。错了,老子不是叫人不要作为,而是不要“妄为”。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规律。他又说“为而不恃”(二章)、“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说的是有所作为,但不自恃己能;有所作为,但不去抢夺。

时尚阅读与经典阅读

时尚阅读指的是对当下新作品的阅读。如果把范畴框定在文学,那这里所说的作品就是指当代文学作品。但我这里是从广义上来谈这个话题,因此,所谓“时尚阅读”,内容涵盖信息、思想、文化、文学,载体包括纸质出版物和新媒体,乃至于游戏——有一款叙事类的电子游戏,名为《暴雨》,是由索尼电脑娱乐(SCE)全球研发工作室与法国多维梦想公司联合打造的。这款游戏摆脱了仅仅是竞技和感官刺激的模式,引入了悬念迭起的叙事和情感体验,提升了游戏的文学品质,因而风靡全球。有学者称其有可能颠覆原来文艺的表现样式,成为未来最主流的文艺形式。这一点,我们且不去做判断,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提倡经典阅读,但并不排斥时尚阅读,甚至偶尔也体验一下类似《暴雨》这样的叙事类游戏。时尚阅读帮助我们了解当下的各种信息,有助于我们处理各种属于当下的事务。阅读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也可以让我们体验同代人的情感和人性状态。时尚阅读最需要警惕的是,误吞未经甄别的垃圾信息,或在三流文本里耗费太多的时光和精力。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仅仅沉醉在时尚阅读中,而忘记阅读真正能提升我们精神品质和境界的经典,否则我们就可能被大量的泥沙裹挟,而错失人类思想和精神皇冠上的钻石,而那才是能够让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

何谓经典?

卡尔维诺(意大利)在《什么是经典》(译林出版社,2012年4月)中有14条定义:

1、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2、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时机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3、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别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沉记忆中。

4、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5、一部经典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6、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7、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所留下的足迹。

8、一部经典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9、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10、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之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11、“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12、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系谱中的位置。

13、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14、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可能由于翻译的缘故,有些文字较费解。我觉得这些定义中,最核心的元素是:经典是经得起重读的书,过去读过,今天再读,若干年后回首再读,都能给你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永远不会有过时的感觉;经典在任何时代,都会凸现其与众不同的思想精神品格和超拔的高度。它把那些当下嘈杂的、快餐化的、哪怕是红极一时的读物,远远地甩了自己的背后。卡尔维诺对经典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他把经典比喻为古代“护身符”一样的东西,可见其多么神圣!古今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作品不多。我想,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应该也是分层次的。如果都用“护身符”来衡量,要彻底颠覆我们以往对经典的认知。按照这个标准,很多历史上已有定评的经典,也要降格成准经典或普通读物了。

我个人认为,经典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精神的基石。如果把各种精神创造陈列在一个博物馆里,那么经典就是“镇馆之宝”。属于自己民族的经典,哪怕你没有读过,它也会如同基因一样,流淌在你的血脉里。它决定你的心理、思维,以及观察世界的方式,处理各种事物的伦理。它是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吧,我说我们可以造航空母舰了,这在世界范围内实在没有什么好骄傲的,英国人造的世界第一艘航母1917年就下水了,已经有一个世纪。当然这期间航母的规模和科技含量在不断升级,但甭管怎么说,这不是我们独家的东西;且作为兵器,用作卫国,应该看作是不得已而为之,更不值得炫耀。但我们说,老子是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无人可取代,对此老外无话可说。1987年《纽约时报》评选人类古今十大作家,老子凭借区区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名列榜首。至于我们的四大古典小说名著、唐宋诗词等等,都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创造。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阅读时尚读物,忽略从那些伟大经典中吸收精神维他命,就可能患营养不良症,也会因我们的无知而愧对先贤。

我对经典的另外一个认知是,经典都是只有这一个,他人也许可以模仿,但永远无法复制。老子之后无老子,孔子之后无孔子,李白之后无李白,杜甫之后无杜甫,龚自珍之后再无龚自珍,曹雪芹之后再无曹雪芹,鲁迅之后再无鲁迅……他们组成灿烂的星河,发出各自的光亮,却永远不可能被别人所取代。他们创造的高度,既让后人仰望,也对后来的创造者形成无法超越的焦虑。我们的精神创造要取得新的成果,惟有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然后寻找新的路径。一个人要比较快捷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要让自己在物质富有的同时,也成为精神的富翁,用更多的时间阅读经典,这是最佳的捷径,也是必须走的途径。我们常常形容那些腰缠万贯、一掷千金,却匮乏人文修养的人为“土豪”。他们富而不贵,没有显示出精神与物质相匹配的富有。让“土豪”成为“文豪”,可能难度太大,但通过提倡多阅读经典,让自己变得有教养,却应该是可行的。

读什么与怎么读

这个问题,可以说很复杂,也可以说很简单。往复杂里说,需要为每个人提供一份个性化建议,而这个建议还未必能为这个人所接受。这肯定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往简单里说,我用八个字来概括: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们不能要求一位企业家与一位教授去读同样的书,不能要求每天要做十多个小时工的钟点工和一位博士去读同样的书,也不能要求大学理工科的学生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去读同样的书。同样,就个体来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阅读的选择也应该有所不同,兴趣点也会有异。我们不能要求幼儿园的孩子去读中学生才能读懂的书,同样也不能要求一位普通大学生去读老学究才会去读的书。

因此,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职业背景、兴趣所在,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经典书籍。从古到今,人类留存下来的思想、文化、历史、文学的典籍,如同看不到尽头的绵延的山峰,你用几辈子也爬不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因此,阅读什么必须选择。选择什么?这就跟你谈男朋友或女朋友一样,我还是无法提供具体的意见。什么样的鞋子适合你的脚,需要你在阅读实践中摸索,走出适合自己阅读的路径。就我本人的阅读习惯来说,我常常用写作需求来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想写什么就围绕选题阅读相关的书籍。这样的阅读,对于我来说,往往充满激情而不觉其苦。有时候,我也会阅读纯粹消遣的书,这类书放在枕边,有兴趣就翻一翻,读不下去了,就扔到一边去。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尤其是阅读经典的习惯。据说,有一位年轻作家到孙犁家里去,看到他的床头有一部书翻烂了,那部书他不知读过多少遍。那是一部什么书呢?——《古文观止》。

民国时期,鲁迅、胡适、梁启超等大家,都曾在不同的背景下给年轻的学子开过必读书单。他们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最为基础的阅读书目。今天我们看看这些书目,会为我们的孤陋寡闻和无知而羞愧。我从网上搜索到了这些书单,如果在这里列出来,要占用很大篇幅,所以暂且略去。这些大家开列的书单,有的是面对特定的对象开的,并且包含了他们个人的阅读趣味,所以具体篇目有很大的差别。我会不会按照他们开列的书单去阅读呢?不会。因为我这辈子有限的时间,无法将这些书读完,而且,有很多书我也毫无兴趣去读。不过,从这些书单中,我们可以明白,为何当代出不了文学大师,因为很多作家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库存”实在太贫乏了。先天不足,后天又欠补,靠一点小灵感,就只能在矮子里面拔将军了。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老子精神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拿出精神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智者老子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