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心血 千手成志
——《常州市志(1986—2010)》编纂始末

2018-03-07李亚雄

江苏地方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修志篇目志书

◎ 李亚雄

常州是著名的“方志之乡”,修志传统悠久。自南朝《毗陵记》至清光绪《武阳志余》,先后编印郡(府)县志26部,其中南宋咸淳《毗陵志》是我国稀有的古志之一;常州还出现过洪亮吉、李兆洛、孙星衍等颇负盛名的方志大家。清代常州曾有200多人在全国各地主持或参与修志。20世纪80年代,常州首轮修志在全国少有地采取“自下而上,三级修志”的方式,先后编纂出版市县、行业(部门)、基层志书500多部,成为修志成果最丰硕的城市之一。按照国家部署和修志传统,2006年常州启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轮修志,断限为1986~2010年。

1986~2010年,对常州都是极不寻常的历史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经济高速增长,改革深度推进,社会全面转型,面貌日新月异。这一时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长三角和苏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常州担当了改革先锋与经济先行的重要角色,先后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从55亿元增长到3045亿元,翻了5番多,并于2006年总体实现全面小康,比全国目标提前14年。

面对这一激荡而辉煌的时代,常州启动新一轮修志,自然要存真求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和还原时代变革的重要信息,自觉肩负起光荣而沉重的志家责任和使命。

修志,历来是一项浩繁的文化系统工程,多数城市都是“十年磨一剑”,常州也不例外。自2006年5月启动到如今付梓出版,历经十年征程。回顾十年风雨路,大致分5个阶段:

启动探索阶段(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以2006年5月12日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二轮修志正式启动。在最初半年,常州明确了修志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推进计划和工作要求,并在广泛调研基础上,迅速完成资料征编篇目、承担部门、人员配备和业务培训等前期准备。这一时期,全市先后确定资料征编篇目34卷,调动部门178个,组织培训30多批次500人次。为积累资料和经验,还启动了“常州市改革开放丛书”编写。

全面推进阶段(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以《常州市改革开放丛书》出版为标志,修志进入撰稿阶段。根据撰稿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常州对资料征编篇目进行修改完善,初步拟定《常州市志》篇目,并在市地方志办内部实行了“全员参与、分卷到人、逐月考核、责任明晰”的工作机制,通过目标细化、责任传递,把修志撰稿的浩繁任务拓展、分解到基层各部门。

编辑分纂阶段(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以2011年12月《常州市志》总纂篇目通过省评审为标志,修志进入编辑分纂阶段。这一阶段,围绕“突显改革主题、彰显江南人文、再显常州特色”的定位和思路,对市志篇目进行了新一轮优化提升,尤其对重要卷章进行了升格和扩写。各责任编辑与供稿单位围绕调整后的篇目,全力补充史实内容,形成了分纂稿。

总纂攻坚阶段(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以2014年1月市政府提出“两年攻坚、确保通过省级终审”目标为标志,修志进入攻坚阶段。这一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只有两年时间,而任务却有620万文字总量,且必须集“调整、补充、提升、总纂、复审、统稿、打磨、终审”于一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州更新理念、改进方法、创新流程,强力推进“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学术化编纂”。先后制订分纂提升、复审、总纂、统稿、终审等分步实施方案,确定标准、要求、时限、责任人和工作流程,召开问题分析、进度督查、意见协调等专题会,并采用同步、交叉、分流等立体化推进方式。2015年底志稿如期通过省级终审。

冲刺精品阶段(2016年1月至今)。以市政府领导率队赴北京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专题汇报为标志,二轮修志冲刺更高目标。常州认为,中国志书精品工程,不仅是荣誉,更是严苛标准;常州修志,不仅是任务,更是责任和担当。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州把争创精品工程作为新的攀高目标。在近一年时间里,常州以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重审了篇目、重改了要卷、重炼了特色、重磨了全稿、重新优化了装帧设计。常州的定位是:给精品一个严谨交待,给时代一个尽责答卷。

志书的价值,史料是基础,起点与定位是关键。而起点与定位,最终体现在指导思想和篇目设计上。

常州在修志之初,就反复研讨二轮修志的指导思想。常州思考了很多:作为一轮修志的续志必须精准把握“续志”的特定要求,作为新中国第二部新方志必须忠实遵循新方志的体例要求,作为新一代方志人必须全面传承“方志之乡”的优秀传统,而且还要精准把握特定时期修志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特色性,尤其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要充分发现和挖掘时代巨变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原因及发展规律,真正让传世志书记载和留住激荡时代的特有气息和脉动。

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州提出4条修志原则:

突出改革开放主旋律。始终紧扣时代灵魂,尽可能完整记录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和脉络;尽可能完整记述常州在全国全省重大改革中的率先举措和特殊贡献;尽可能准确揭示常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尤其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转型,使市志更具时代性。

突出高速发展和显著成就。这一时期,常州经济总量翻5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各项事业全面高速发展,被称为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显著的时期。作为盛世修志,在抓全面、全貌的同时,更要重点抓关键、抓典型、抓变化,更多记录代表性、典型性信息,让后世能还原这段历史。

突出信息的容量与质量。读数、读图、读表是信息时代最突出的阅读特征,也是形象、系统、准确记述历史的有效方式。新一轮修志要根据时代趋势,格外重视数据,以增强历史记述的精准度;格外重视表格,以强化数据对比的系统性;格外重视图照,更多地留存历史的珍贵瞬间。

突出人文的发掘与传承。常州有32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崇文重教、儒风蔚然、名士辈出,常州所倡导的“争先、务实、礼信、致用”传统,不仅缔造上溯千年的辉煌,也开启绵瓞未来的创新。新一轮修志必须高度重视和弘扬这些精粹的人文传统。

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州在篇目设计上紧抓三条:一是按照“体现全貌、横不缺项、繁简适当”的原则,选用志书的中编体结构;二是按照“要项覆盖、重点紧扣、特色升格”的原则,总揽设置卷章节目;三是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合理、集散结合”的原则,科学处理集中与分散、交叉与重复等难题。

官修,是中国修志的传统。一方面,它强化了修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政府的领导力和支持度。常州这轮修志,从2006年启动就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有力支持。

首先,将修志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和考核目标,使之成为“官职”和“官责”。常州提出,认真履行新一轮修志是地方政府的历史责任,修志必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领导必须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必须具体负责,地方修志经费除纳入各年度财政预算,还要按实际支出足额安排。

其次,迅速成立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市领导任副主任、主要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审定市志编修计划和方案,协调解决修志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组织志稿初审、复审、验收和出版,不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研究决定重大问题。

再次,承担市志编纂的专门机构市地方志办公室,对修志更是百倍重视。十年间,坚持把修志作为部门的“头号工程”,除号召“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班子成员全员投入”外,还坚持“三个第一”:把修志列为各项工作第一位,把修志考核列为各项考核第一权重,把业务骨干优先安排至编纂第一线。

十年修志,还有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实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依法治志。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规定了修志的性质、地位、作用、职能、任务和要求,国家把修志视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文化事业,更明确“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特别在《条例》贯彻中,国家和省又针对修志的领导和保障,提出了“一纳入、八到位”的具体要求,即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这些有力措施有效强化了地方修志的综合保障和工作体系,常州也正是借助这股东风,完成了依法治志下的修志使命。

如何修志,业界向来推崇专家修志。专家所拥有的专业眼光、敬业精神和史学功底会大幅提高志书的专业性、权威性和著述性,也最终提升志书自身的利用和历史价值。

然进入二轮修志,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新兴行业快速涌现、专业学科不断细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管理体系繁复、事物形态复杂多元。一部志书要“纵贯古今、横跨百科、涉略各业、描绘各行”,而且动辄数百万字,无论从工作量、覆盖面,还是技术性、专业性,都难穷一家之力、难藉数人之手。“众手成志”成为现今修志的大势和必然。

回顾十年修志,“千人会战”的场面犹历历在目。一座由千人到百人、由百人到廿人、由廿人到八人、由八人到五人、两人、一人的“修志金字塔”,完整记录了常州“众手成志”的历程和全貌。

千人参战。启动第一年,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修志力量,常州实行“放手”措施,广泛吸引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和单位参与。常州拟定了37个大类、161个中类的《资料征编篇目》,并根据征编方向,向178个部门撒网式布置。各部门和单位积极响应,根据具体职能细化到处室、下属单位和相关人员。当时全市抽调和承担修志工作的人数达1000余人。

百人会战。2009年,当基层各路资料征编基本结束,志书进入编撰。常州对撰稿人队伍实行理性收拢。一般要求各参与部门和单位明确1~2名熟悉业务、文字过硬、时间保证的人员任主笔,由他们在前期资料中整理提升、形成初稿,参与人数缩减至100人左右。

廿人请战。当志稿进入编辑加工阶段,修志重心由基层全线回缩到修志专门机构——市地方志办公室,修志工作也第一次由“人海战术”改为“行家主笔”。市地方志办公室23位骨干成员齐上阵、承担责任编辑,修志工作实现层级上移和行家介入。

八人主战。当志稿进入分纂提升,张开的手指再度并拢。常州确定市地方志办公室8位专家和专业人员作为分纂牵头人,由牵头人独立主持分纂,志稿进入由专家直接参与的专业化编纂加工阶段,众手成志转为众“家”成志。

小组决战。修志推进至总纂阶段。常州再次整合编纂力量,确立以“专家主导、内外结合”的方式,外聘省内3位修志专家参与联合攻坚,先后形成5人总纂组、两人统稿组和一人全志通稿。

除主笔撰稿、分纂、总纂,常州的“众手成志”还表现在志稿的审核和修改上。初审、复审、终审,都牵动了省市两级部门的领导;充分听取意见,动员了市内外各路专家和学者;征选历史照片,寻找了大批摄影家和摄影师;还有设计、排版、校对、改样、出版、发行……

(6)当取消棋子时是否正确的取消棋子的选中,当取消后是否能正确的选择下一个棋子。(7)当选择空位置时,是否正确的显示提示信息。(8)各种棋子的行棋规则是否正确的表现出来。(9)能否正确的判断是否对将。

修志一向被称为地方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因为这项工程前后所涉及的人力和范围、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协调跨度与组织难度,都是一般文化项目所无法比拟的。

志书的生命在于质量。常州修志自始至终绷紧“质量第一”这根弦,尤其注意从机制和责任两个方面入手。

通过严格的审核来保证质量。国家规定市志编纂必须经过“三审”。为把控质量,常州实行了“七审”。除了按规定严格完成初审、复审、终审外,常州在基层部门形成初稿时又自加了“三审”。即:编写组自审、单位主管复审、承撰单位终审,把质量关口前移到初稿撰写阶段。另外,常州在分纂与总纂之间还增加一次专家审读。邀请省内7位知名专家连续4天在常州会诊,并以匿名方式审读志稿,铁面、如实地指出存在问题。正是这4次审读“加餐”,有力保证了志稿质量。

借用关键的外智来提升质量。常州修志舍得“借力借智”,在重要和关键环节注重外部专家的借用与参与。如篇目结构定型阶段,常州坚持邀请巴兆祥、梅森、陈泽泓等方志名家出场把脉;在分纂提升阶段,常州主动吸收市内各行业专家主纂或修改相关专业卷;在总纂阶段,常州邀请省内修志专家缪小咏、陈华、姚震等直接参与三个部类的总纂;在志稿复审阶段,常州大范围邀请本办老领导、老专家,以及市内知名文史专家一起会审、听取意见。十年间,常州先后借力各类专家50余人次,其中高层次专家10余人次。可以说,本轮修志既是众手成志,也是众“家”成志。

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强化质量。常州这轮修志探索了一些新方法,尤其在“项目化管理”方面,引入了许多新机制。比如采用“减量求精法”,要求各编纂人员在每轮编纂中,都以压缩10%左右的文字量来倒逼和督促质量的提升;再如实行“红蓝黑三色笔”责任备查制,编纂人用红笔“改”,分管主任和责任处长用蓝笔“注”,一把手领导用黑笔“定”,每一层意见都留在志稿上。整个过程,改什么、改哪里、改多少,都一目了然,既保存了底档,又督察了工作。

强化把关的责任来保障质量。质量面前,常州不留沙子、不留情面。如在审读把关时,采用匿名评审,评审专家与撰稿人、主纂人“背靠背”,把严格的裁判权交给专家,让他们毫无顾忌充分发表意见;再如部门复审时,市地方志办公室提前给各部门“打招呼”,一方面印发“复审专函”,另一方面给部门一把手发“提示短信”,直言提醒:这是出版前的最后审核,也是市长最后签发的依据,必须由主要负责人亲自签字认可,并对入志内容承担最后把关责任。由于是真心提醒、责任提示,扭转了复审可能出现的“形式过堂、环节虚设”等情况。

质量提升,在机制,在责任,在方法,在细节!

创新是修志永恒的话题。常州十年修志,始终坚持“不为创新而创新、不为形式而创新”,致力探索“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务实创新路子。

管理上,寻求行政力推动与学术化编纂相结合的创新做法。常州修志,强化行政推动下的“项目化、工程化”管理,即:修志工作有目标、目标完成有时限、时限之内有阶段、阶段逐个有方案,方案细化有标准、标准实施有考核、考核件件有督查、督查结果有评析。在市志最后攻坚阶段,常州确定两年完成省级终审目标。在设定目标下,常州倒排进度,按照两年总时长,分割确定“分纂、复审、总纂、终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制订周详的工作方案,在方案中明确要求、标准、时限、牵头人、责任人等。同时每周召开问题协调会,每月召开进度督查会,每阶段召开总结评析会。常州因为建立如此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修志工作才保证达到分步实施、进度超常、质量保障、按期达标的理想效果。

内容上,寻求选题、用材、视角、笔法相融合的综合创新。以“乡镇企业 民营经济”卷为例,乡镇企业是苏南模式,民营经济是常州支柱。如何保真还原历史面貌,既遵从志的体例、又吸收史的优长,常州探索了“宏观、中观、微观”三结合、“全貌、脉络、典型”全反映的记述笔法。对“乡镇企业”这一历史产物,定性记述了它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定量记录了各阶段各节点的发展成就,典型记载了乡镇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点线面结合、立体完整再现了乡镇工业当年的风采与辉煌。

形式上,寻求整体版式与微小细节相统一的设计创新。常州在志书外观与内页设计上,专门邀请国内知名公司担纲设计。在遵循江苏省志书出版设计规范的前提下,突出“史志底蕴、江南基调、人文品质、书卷气息”。特别是运用粉墙黛瓦、飞檐斗拱等江南建筑元素,匠心独具地把灵秀江南融进人文历史,让鸿篇巨制浸润江南气息。另外,志首创意设计的8面长幅拉页,把常州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5幅市井长卷和都市航拍场景壮观呈览,再现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志书精品工程”。其目的是遴选国内优秀志书,经专家严格评审后纳入精品工程,以此倡导全国二轮修志的精品意识。常州市委、市政府了解后高度重视,认为常州必须冲刺更高目标。

2016年初,常州市政府派出由副市长张云云带队的汇报组,专赴省地方志办公室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专题汇报,提出正式申请。随后在市内迅速形成共识:再苦6个月,全方位提升志书质量,全力冲刺“精品工程”。为此常州采取6大步骤:一是重审篇目。常州先后拜访请教国内3位方志名家巴兆祥、梅森、陈泽泓,请他们对现有篇目提出严格的优化改进意见。二是重炼特色。对当时形成的50个卷逐一梳理排查,看既有特色是否彰显,应有特色是否疏漏,提炼特色是否到位。三是重磨要卷。对“史略”“总述”“经济总情”“经济体制改革”“工业”“人物”等重要卷,安排骨干力量再度精改精磨,保证扛鼎卷章能充分出彩。四是重启精校。在原有校对基础上,再组织5轮精校,包括编审组5位成员每人百万字的审读性校对、由专业机构推荐的专业校对、组织本办全体人员参与的全员校对,以及两轮黑马软件校对,目标是把可能出现的各种硬伤彻底消灭。五是重统全稿。抽调市地方志办公室5位业务骨干,由4位主任、1位副调研员带队,分5组对全志5个部类进行再提升和再统稿,集中3个月时间打一场最后的攻坚战和歼灭战。六是重新装帧。从封面、封套、内芯、扉页、书眉、彩页、标识、字号都按精品的要求重新进行一体化设计,确保志书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相互映衬。

在冲刺“精品工程”过程中,全体参与人员都投入巨大激情和辛劳,大家凝成一个共同信念:给予常州历史上第28部地域志,一个严谨和历史的交待。

2015年12月22日,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常州市志》通过江苏省专家组终审;这一天,也开启了《常州市志》新征程,申报“中国志书精品工程”。

自2015年底,常州修志通过终审进入出版程序后,从有关方面得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正在实施

都说修志人是伴“青灯、黄卷、长夜”坐冷板凳的人,相对于经济、建设等“火急火燎、速战速决”的热线部门,修志的“板凳”是冷些。然恰恰是这份冷,让修志人更安静、安心、严格与严谨。

2017年10月29日,当《常州市志(1986—2010)》正式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授予“中国精品志书”,并举行大型首发式和表彰会的时候;当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被常州市人民政府荣记“集体二等功”的时候,常州修志人露出了坦然笑容,一切辛劳、压力、疲惫和泪水都已记录在530万字的时代巨制之中。时间证明:常州修志人是一代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敢于攻坚的事业人。

猜你喜欢

修志篇目志书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
军事志续修篇目设置若干问题探讨
于无声处闻惊雷 铁心修志谱新篇——忆陕西省军事志副主编侯景文的修志情怀
军事志篇目设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军事志篇目设计补议——兼与陈建军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