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的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研究
——以广西为例

2018-03-06许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信仰培育价值观

许珍

(钦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钦州 53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作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全面贯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各个方面的行为导向和价值准则。在新常态下,国家对“法治”的要求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但在新的形势下,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法治框架外解决和处理问题现象仍然时有存在,与高校培养懂法、信法、守法、用法的人才教育目标不尽相符,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要塑造好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这一角色,使社会处于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则必须加强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法治信仰,让他们的价值理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 “中国梦”共同理想努力奋斗。

1 加强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1 实现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全局性问题[1]。”实践证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真正使“依法治国”成为实现“中国梦”共同理想的有力武器,当务之急就是要引导全体公民从内心真诚拥护法律,以法律作为自己的行动向导和行为准则,形成社会法治精神,使法治信仰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接续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他们是否认同法治,是否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信心,是否把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是否积极投身法治实践,这些法治认知问题是否正确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在“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实践贡献的程度。因此,促进大学生扎实学习法律知识,在法治意识下开展学习生活实践,弘扬法治精神,推动当代青年大学生形成法治信仰,成为高校应和党中央依法治国方略的要义。

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凝练总结的包括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法治”一词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被加以确定,与自由、平等、公正等其他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凝练和表达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公民遵法意识的强弱是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领域能否得到自觉践行的重要因素”[2]。加强公民法治精神,让全体人民信仰法治,让代表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力军的青年大学生养成过硬的法治素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而法治价值观与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辅相成关系意味着法治要义一旦缺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这些价值准则也将失去其实现载体和保障机制,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势必将沦为空话、套话。从现实需要上看,由于我国传统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法治精神缺乏良好的发展土壤,导致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治乱象,反映了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需得到有效培育,对社会各层面尤其是思想正处于塑型期的青年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

1.3 法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遵循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客观需要,使大学生积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秀接班人。党中央在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中,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新时期下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更从新的要求和高度界定了法治教育的基本定位、任务和措施,使得高校法治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为国家法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高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还来源于大学生法治理念欠缺导致的违法违纪现象,确保青年大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工作考评激励机制。

2 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详实了解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现状及法治信仰培育的情况,本研究以钦州学院、广西大学、广西英华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五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获取大学生法治信仰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年大学生法治信仰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2.1 大学生法律知识比较欠缺

虽然普法教育在高校内开始得到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程度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够,在回答关于 “你是否知道我国的法律体系部门分类”这一问题时,38.55%的大学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关于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75.23%的大学生表示通过法律基础课程获得一些法律知识但内容非常少;在法律规则和对法律认知方面,46.23%的大学生对违法和犯罪、权利和义务的界限分不清。调查发现,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渠道多为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通过学校讲座、老师教育方面较少,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教育重视仍然不够,没有切实担负起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体责任。

2.2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然比较薄弱

关于大学生“是否会在学习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方面,调查中有75%的大学生表示在涉及兼职、网上购物、工作、还借金钱等法律事项时,有必要达成合同和相关的借条,但仅有52.23%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在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上愿意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36.77%的大学生认为以暴制暴能够解决问题。这些数据反映了青年大学生仍然存在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对于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事件态度倾向于自行处理。调查也显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根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来自于复杂的社会法治环境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违法乱纪现象28.16%的大学生表示“存在则必有其合理性”;其二是来自于高校重专业知识轻法治教育的传统理念,调查显示高达34.52%的大学生表示学业是最重要的事情,法律学习需要等到合适的时机再进行;其三是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高达52.33%的大学生表示父母从未和自己讨论过与法律有关的事项。

2.3 大学生对社会法治化进程信心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青年大学生对国家的法治建设表现得信心不足,认为目前我国立法、维法、执法透明化程度还明显不够。关于“你是否认为法律越来越公平”这一问题,仅有17.44%的大学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40.91%认为官官相护有枪能使鬼推磨,22.73%认为法律根本不会注意弱势群体的权利。认为法律仍有不够完善、实用性不强等问题,而在生活中仍然时有法律被权威、权力挑战的现象也让大学生对政府的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任打了折扣,对国家能否早日实现整个社会法治化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疑虑。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路径

3.1 国家、社会方面: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重要外因,我们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青年大学生充分信任和肯定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法律的约束,牢固树立法治信仰。一是要加强科学立法。树立法治信仰的前提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让公正、高效、程序、正义的制度成为社会生活规范,使之能够充分表达反映人们的各种利益诉求,从而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充分认同,也乐于去践行体现全国人民共同意愿的法律体系。因此,加快实施依法治国的步伐作为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科学立法推动人们切实践行法治。二是要严格规范执法。推动人们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在于严格规范执法,通过监督制约相关行政机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文明、和谐成为行政机关执法的指导理念,推动各项行政执法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彰显法治的权威和公信力。三是要确保公正司法。“司法公正是正义准则在司法领域的贯彻和体现,是通过司法方式对人们的纠纷进行裁决,以实现人们权力和利益各得其所”[3],因此,要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必须奠定好司法公正这一基石,从制度建设维护、程序公正保障、促进个案公正来彰显公平正义,让法治切实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3.2 高校方面:切实担负起法治教育主体责任,创造法治信仰培育良好校园环境

“高等教育法治化作为一个治理命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4]。作为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顺应“依法治国”发展大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理念和水平,切实解决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要突出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高校法治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学习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因此,高校推进依法治校首先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以严格执行党纪党规示范高校法治教育,抓牢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培育工作的主动权。二要积极构建法治教育体系。高校应注意到,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趋势下,当前大学生的法治素质相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种进步也意味着高校必须以更高的要求来开展法治教育才能适应客观需要。高校要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打破不同阶段学校法治教育之间的断层,以构建一个相互衔接的完整法治教育体系为目标,努力整合专业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使法治教育成为现行高校教育重要内容。三要营造高校浓厚的法治氛围。高校要紧紧围绕法治校园建设目标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措并举开展各类普法教育宣传活动,下大力气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以守法光荣和守法有责作为行为准则,营造浓厚的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的法治氛围。

3.3 家庭方面:提高家庭法治教育水平,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责无旁贷地成为孩子法治信仰培育的第一个课堂,而父母的法治观念则是影响孩子法治信仰的第一因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法治观念在家庭中的传承,对于国家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升家庭在法治信仰培育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应加以注意:一是改变陈旧的家庭教育观,以开放的态度把法治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顺应国家在新形势下法治社会建设要求,加强与家庭外界的互动,提高孩子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避免家庭教育的无向性和任意性;二是要提高家庭成员的法治修养和素质。当前仍有很多家长未能正确把握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借鉴。因此,要加强对家长学习有关品行教育乃至法治教育等知识,促进家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4 大学生自身方面:提升学法用法思想觉悟,自觉养成崇尚法治的理念和行为习惯

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知法、守法更是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公民所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大学生要把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化为内心自觉,思想上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以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依法办事成为学习生活的日常习惯。具体来说,一要要求大学生重视提高自己的法治认知,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形成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自觉找法、用法、靠法的习惯;二要强化大学生的法治认同,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法治情感的培养,不断激发大学生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三要重视开展法治实践。“知、情、意、行统一,方能使大学生法治信仰转化为法治行为”[5]。大学生对法治的信仰需要在其融入社会法治生活的具体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要通过促进大学生的法治实践加深体验,感受法治公信力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有魅力,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真诚崇尚、遵守和捍卫法律,

猜你喜欢

信仰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