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国学回归生活

2018-03-06李启源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3期
关键词:汉服国学民族

□ 李启源

国学乃我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章太炎先生云:“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国学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一问一答之间,大道即出。国学原本便偏重于实在的、形象的、具体的道理,习惯于从实践中总结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真理和经验。践行国学,可体悟中庸的为人之道,掌握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修为兼济天下的高尚品格,更可练达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国学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今天,学习国学,其意义在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之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以《师说》为例,如果我们仅仅将其背得滚瓜烂熟,当然不叫回归生活。如果我们读出尊师重道的道理,在生活中做到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真正践行了国学的要义和真髓。

生活是我们学习国学的意义与归宿。这绝非让我们穿着汉服上街,或是向父母行叩拜大礼。这些行为只习得了传统文化的皮毛,而非内涵。从汉服中,我们应该继承中国人内敛含蓄、谦和有礼的优秀品质;从叩拜礼中,我们应该继承古人“孝”的内核。谈吐儒雅,行为得体,事父母真诚体贴,才是真正将国学融入生活的体现。

国学是活的,关键在于用,“践行”才是学习国学的真正意义。传统文化需要在现代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结构中进行调试,需要直面时代和现实问题。学习的关键在于经世致用,否则国学就宛如一个摆放在博古架上的花瓶,看上去很美,却满是灰尘。没有生活化,国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让国学回归生活,于个人而言有利于提升修养,健全人格。新春佳节,我们吟诵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互道祝福;清明节,我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唤醒家庭共同的记忆……在生活中,我们的文化修养得到了提升。感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我们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未来联系在一起,国民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展现着国人的文化素养;走出国门,我们又是一张张“中国名片”,一举一动都展现着礼仪之邦的形象,中国梦也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让国学回归生活,于国家而言意义更加重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每个公民自觉主动地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形成一种厚重的文化氛围,进而影响更多人去了解国学,吸引更多人热爱国学。在中国这样一个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保持文化的完整性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国学走进国人的生活,无疑会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前进,民族复兴的梦想会早日实现。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国学的重视,一股“国学热”已悄然掀起。我们每个人,应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我做起,学习国学,热爱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让民族文化的未来更加光明。

猜你喜欢

汉服国学民族
我们的民族
“垂”改成“掉”,好不好?
汉服新“江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上台说汉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