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说当先 以评为高

2018-03-05张天来

曲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评书语言

张天来

评书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它以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明快的语言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中国在昆曲、古琴等申报成功后,尚有多项口头文化遗产有待挖掘、整理和申报,而源于古都北京的评书艺术首先引起笔者的关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结晶,评书艺术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①。

一、单田芳简介

单田芳出生于曲艺世家,是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曲艺艺术家。他曾说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评书,在20世纪末,“单田芳评书”甚至成为时尚性的文化符号,他的很多评书作品观众们都能耳熟能详。在辽宁,特别是鞍山地区,提起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②。单田芳的评书,风趣不失高雅,平和中又带有几分神奇,由此成为拥有观众、听众最多、出版评书书目最多、音像制品最多和不同题材评书力作最多的顶尖级当代评书艺术大师,被人们成为“永不消失的电波”“书坛常青树”。他的评书借助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的传播,震撼了大江南北③,并被世人给予了“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单田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评书艺术表演风格。著名曲艺理论家汪景寿在《中国评书艺术论》里面总结出“说、演、评、噱、学”五个评书的艺术特色和技巧④,单田芳与其他评书表演艺术家相比,在这五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单田芳评书的艺术魅力

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单田芳集生、旦、净、丑于一身,其艺术才华充分展现在了书坛之上,其评书作品独具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

(一)说

单田芳说书用的是“东北普通话”,他的评书里不光是说书者本人,就连剑客游侠,英雄豪杰都操一口“东北腔”,这使“单迷”爱上了东北话,喜欢上了东北人⑤。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评论的时候诗词歌赋随口而出,说白的时候乡村鲤鱼张口就来。在他极富特色的语言里既有博人解颐的包袱、且俗且雅的调侃,也有蕴涵长者之风的劝慰、洋溢着亲和力的说教。这种奇特的评述语言,又亮、又帅、又亲切,属于口语体、漫画式、粗线条、东北腔⑥。他讲什么书都很豪迈,这种气息跟他这种苍劲、沙哑的“云遮月”的独特嗓音也很贴切。

(二)演

如果“说”是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那么“演”就是进入角色来刻画人物。单田芳的书中人物既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有市井无赖、粗俗愚人,他对某些人物的塑造使听众对其印象非常深刻,像隋唐系列里的程咬金;《童林传》里的张方;《三侠剑》里的贾明;单田芳评书的趣味性很多都是在描述他们时体现出来的。单田芳善于塑造人物特定的性格,使每个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都符合人物身份。在单田芳的评书中你绝对不会听秦琼张口骂粗话,但程咬金满嘴的粗话却显得更加符合角色。这里的粗话不是脏话、脏口,而是市井的粗话,这种粗话赋予了他表演时的角色感,同时也赋予这个人物特定的性格和语言。

(三)评

单田芳一般很少在广播和电视评书里长篇大论地去评说,一般会在叙述故事或表演人物的过程中,适时、适宜地蜻蜓点水式的点评。因为广播和电视评书要求节奏紧凑,而在书馆里说书可以拉一些典故,比如说西汉故事里面可以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点。现在的广播电视评书是有时间性的,电视评书一讲就二十分钟,广播评书一讲就三十分钟,还要插播一些广告,这就决定了一讲当中不能涵盖太多枝蔓情节,否则就不能涉及多少实质性内容。

单田芳在《童林传》中讲到十三省总镖局的镖师胜英回到家后,没先回房里跟夫人打招呼,而是先到他老母親房里去问安时。单田芳评说道:“过去古人都讲百善孝为先,您说现如今如果谁家孩子不孝顺爹妈,可能工作和对象都找不着。胜英作为一个老镖头,对于母亲的孝,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寥寥点评,却让人会心一笑同时领悟一定的人生道理。当然,单田芳点评相对长一点的有《乱世枭雄》这部书,其中讲杜立三和张作霖二人不和,杜立三总想整死张作霖,张作霖给他讲过去八拜结交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单田芳在其中加入群鬼斗荆轲这个故事,弟弟为了报答哥哥对自己的恩情,举剑自刎,随后哥哥带着几百鬼魂和荆轲决斗,讲得让人潸然泪下。

单田芳在他的评书里会恰到好处地插入评论。前文的群鬼斗荆轲属于书外书,书外书是“评”的一种,俗称“拉点”。上面说不孝顺父母将来找不着对象找不到工作是属于点评,这些都属于评。

(四)噱

“噱”就是噱头,俗指评书里的包袱和笑料。1995年,辽宁电视台评书连播开办十周年特别节目上,单田芳说了一段《姜子牙下山》的评书。故事讲述的是姜子牙昆仑山修道下山找老友宋义仁,宋义仁得知姜子牙70多没有妻室,便介绍邻村马家庄马太公68岁的女儿马小姐给姜子牙。不料宋义仁当面提亲,马小姐很难为情便出了屋,谁曾想马小姐出门后,却贴着门侧着身子听宋义仁介绍姜子牙情况。就是这段描绘,反差感很强,非常具有夸张性和趣味性,为了表现出老太太既娇羞又心急的心情,单先生用“芳心乱跳、玉体不安”这八个字来评说,引得现场观众哄堂大笑。观众没想到马小姐对自己婚姻有如此迫切的需求,单田芳又把一个68岁的老太太跟一个年轻少女的娇羞做了融合,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虽是意料之外,但属情理之中。

还有,如单田芳评书《童林传》里铁扇寺张芳与紫面佛济源打赌;张方只要把济源从擂台上骗下去就算赢,济源拿把椅子往台上一坐,任凭张方使了所有的骗术都无济于事,张芳说道:“行啊,大和尚你真有本事,我张方服了你了,看来我想把你骗下去不容易。但是话说回来了,是个人在上边他都不容易上当啊!要我在上边,你也不能把我骗下去!”济源听罢十分生气就下来了,张芳说你看你下来了吧。这段里包袱设计巧妙,给人的感觉非常有趣。

这些事先铺垫好后抖开的包袱俗称挖坑。单田芳在评书叙述过程当中挖坑巧妙,不露痕迹,让观众笑得没有精神准备。单田芳让这些包袱、笑料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效果,这就是高明的噱头,属于神来之笔。

(五)学

单田芳很擅于学方言和戏曲,在他的评书里既有没鼻子的房书安,也有嗓子眼儿像塞了块烂肉的贾明,既有大姑娘、小媳妇的细声细语,也有老太太、老头的苍老声音。这种声音的模仿就是“学”。他在《白眉大侠》第一回给徐良开脸里,浑身穿金遍体挂罩,丝栾大带,背着一把金丝大弯刀。这人水蛇腰三道弯,面带紫阳干,满嘴大板牙黑牙根,嘴角往上翘着,眼角往下耷拉着,年纪不大,眼顶一双煞白煞白白眼眉,这个人走着高兴还唱起来了,唱了一段山西梆子。他唱山西地方戏一是为了塑造徐良这个人物,告诉观众徐良是山西人;二是体现了徐良诙谐幽默的性格,他不像白云瑞很帅,一身凛然正气。徐良不是英雄形像,在他身上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小伎俩,有股坏劲,我打不过你,往地下一俯身,发出脖子后面藏着紧背低头花装弩的暗器,这个在我们的想象当中,英雄人物是不会用的。

有时候,“说、演、评、噱、学”这几点有交叉。比如“说”的过程当中就会有噱头,“演”跟噱头也有关系。学老太太、学方言、学没鼻子等“学”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更好地演出这人物神似和形似的东西。这也说明了“说、演、评、噱、学”互相有关联,缺一不可。

三、单田芳评书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通俗精练,平易近人

单田芳的评书语言通俗简练,这主要得益于他广泛吸收了丰富的民间语言,倾向于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和口头语,这些语言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听众。其精练、生动、风趣的语言又不乏画龙点睛之处。在作品《百年风云》第一回的开书,所用语言虽少,但是却非常逼真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滴水成冰的冬日景象。单田芳的嗓音沙哑,但他善于通过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烘托气氛,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能够大大调动起听众的想象力。

(二)表演绘声绘色,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单田芳说书传神,表演逼真,故事人物进入得快,绘声绘色,同时表演精准。说侠客的时候豪情满怀;说文人的时候又是儒雅之气;说大家闺秀的时候落落大方;说市井无赖的时候油滑奸坏,人生百态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能在他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其表演才华和能力是超强的。因为他腿不好,所以表演时上半身动作大,完全靠一张脸来刻画人物,表情丰富,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敢于尝试,不守旧

单田芳技艺全面,说哪种类型的书都好,无论是短打、袍带、公案、神话等传统书目,还是很多现代评书,他都能拿得起来,也敢于拿起来,敢于尝试不同类型的书目,甚至敢于突破。单先生不局限于家传的书目,他经常去尝试、去突破。这种敢于突破、敢于去尝试的精神,年轻人是值得去学习的。没有这种精神,也就没有现在的单田芳。单田芳什么书都能说,不论是传统书目还是近代书目,连《栾蒲包和丰泽园》他也能说。甚至一些创编的书目,单田芳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成为一部保留评书节目。

前些年,单田芳到新民会一些朋友,特意到沈阳来参观张氏师府,据说张氏师府里有张学良新的一些史料的东西。单田芳说过张学良、张作霖的书,录过《乱世枭雄》《千古功臣张学良》,但他想再收集一些资料,吸收一些新元素,这样在说的时候还有新东西加入。单田芳年纪虽有些大,思想却与时俱进,接受新东西的能力比较强,有些老人年纪大点可能不怎么能接受新思想和新东西了,单田芳却上微博、网络购物,网络的时髦词儿他也能掌握。

(四)知识与情理相融,情节跌宕起伏

说书的艺术家们各有特色,应该说每个人都是一座高山,對于后辈来说,很难超越。单田芳就是一座离观众很亲近的高山,这种亲近可能来源于他在说书当中的亲民风格,那种语言是很亲近的。很多人在写听书感受的时候,都会说是邻家的老爷爷在树根底下、墙根底下、院里头,坐个椅子、拿把扇子讲一些几千年来的故事,就是这样很亲切的感觉。

正如孙郁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的《我们这个时代古音的传播者—— 谈单田芳》一文中谈到单田芳:他有学问,却偏不用文人腔;在大众的语言里浸泡,以活的词语指点江山,很见功底。声音里有千军万马,百样人生。故事婉转惊险,又寻常可亲,阅尽人间苦乐。而谈吐间从容不迫,道尽黎民的哲学。这样的表演,有小说家的智慧,也见民间叙旧的温情,说起来颇为有趣⑦。

注释:

①蓑笠翁.《评书:伟大的艺术》[J].艺术, 2006,06:20-21.

②邢绍忠,王成禄.《单田芳评书艺术研究》.[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

③朱红莉.《凡有井水处 皆听单田芳》[J].《曲艺》,2014,09:47-48.

④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中国评书艺术论》[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⑤张继合.《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传奇人生》[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⑥张继合.《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传奇人生》[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⑦孙郁.《我们这个时代古音的传播者—谈单田芳》[N].北京青年报.2014-11-21.

猜你喜欢

评书语言
怀念那些听评书的日子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To Be Continued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