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8-03-05四川省成都市营门口小学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丽莎罗伯特课题

四川省成都市营门口小学校 李 萍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无数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可见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质疑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首先要从激发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能集中,学生也才有学习的直接动机,从而推动他们去学习,去探求知识。

(一)强化质疑意识

老师首先要着力强调质疑的好处。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在成才道路上喜欢提问题,爱问为什么的故事,以激励学生质疑的兴趣。

(二)创造宽松氛围

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开始阶段,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

(三)巧设教学情境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的关键。不要为了“质疑”而质疑,随时要求学生质疑,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在适当的环境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质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给质疑方法

(一)就课题提问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就课题提问题的好处是课一开始就能设下悬念,吸引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有许多课题适合学生提问题,找课题的题眼质疑。

1.就课题题眼质疑

比如《生死攸关的烛光》,质疑就要以“生死攸关”为突破口:为什么说烛光是生死攸关的?学生通过质疑找答案,就会明白:烛台中藏有绝密情报,如果德军发现烛台中的情报,伯瑙德夫人一家就会性命堪忧。理解了这一点,便领会了课文的中心。

2.分解课题质疑

有些课题几乎就是完整的句子,我们可以分解课题来质疑。如《包公审驴》,可以分解质疑为:(1)包公是谁?(2)为什么审驴?衍生出: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样?这样的质疑解答,对学习就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补充题目质疑

比如《长城》,围绕这个题目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质疑:(1)长城多长?(2)长城有什么特点?(3)长城怎样修成的?解答了这几个问题,理解内容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二)就书中的插图提出问题

现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要知道关注插图也应该是教学的一个有机内容。我们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中思考,并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生们观察插图会发现,其他孩子的花盆中鲜花盛开,只有一个孩子的花盆里什么也没有,学生自然会问这是为什么啊?

(三)就不懂得或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常有许多不懂或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应引导学生提出来,然后适时进行解答。

(四)就不同想法质疑

一篇课文学完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疑惑的地方,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学生很容易有这样的想法:船长为什么说把六十人救走,他真的忘了自己吗?有的学生说船长忘了自己,有的学生说船长没有忘了自己,只是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提问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船长先人后己,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

(五)就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提问

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统领全文的句子,均可以安排学生的质疑活动。例如,《挑山工》一课,文章结尾就有这样一句话: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可以让学生先齐读这个句子,然后问学生:“读了这个句子,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我需要的只是一幅画吗?”这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用心地去读书,寻找问题的答案。

(六)就文章反复处质疑

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总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于文章反复处质疑往往能挖掘作者要着重表达的深意。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描写雾的句子反复出现,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学生认真阅读,反复思考,了解到海难发生的原因,对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又如《黑孩子罗伯特》一文中,学生们质疑罗伯特对丽莎为什么连说了三次“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了作者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罗伯特对丽莎的不舍,这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的表达 效果。

(七)就文章标点进行质疑

标点符号在文中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于文意,作者的感情等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阅读造成障碍,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以便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如在《黑孩子罗伯特中》中,学生们质疑在“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中,前两个“不能死”后面用的都是“,”,而最后一个“不能死”后面用的是“!”收尾!同样的词语,为什么标点符号运用却不同呢?学生们通过思考明白了罗伯特在说三个“不能死”的时候,应该是对丽莎的病情越来越担心,担心的程度越来越深,也表达了对丽莎的越来越不舍!所以最后一个“不能死”感情是最强烈的,理所应当用“!”才符合当时感情表达的需要!

在质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敢问是前提;爱问是关键,善问是核心;在学生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解决发展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缩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猜你喜欢

丽莎罗伯特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Autumn Fiers 秋火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