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族鼓舞的流变及审美范畴

2018-03-05覃英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湘西苗族舞蹈

□ 覃英(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引言

在原始社会苗族人们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实际上,在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中,湘西苗族鼓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在“四月八”、“赶秋”、“庆祝丰收”、“婚嫁”等重大活动中,必然会出现鼓舞节目,利用鼓舞独特的韵律,表达出喜悦之情。

1、湘西苗族鼓舞概述

在湘西苗族的长期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苗族人民利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气息。湘西苗族鼓舞是当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实际上是指利用鼓为道具,通过不同的击鼓方式展现出独特的韵律舞蹈,其苗族人又称其为“秋农”或者“读农”,根据不同的鼓舞时间,其叫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湘西苗族鼓舞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甚至在古歌与传说中均存在湘西苗族鼓舞的信息,例如,在苗族古老的《祭鼓词》中,描述击鼓的句子有“击木响呔呔”、“击木响咚咚”等,从其唱词可以看出,在古老时期,苗族先民就存在击鼓活动,并利用其形式进行各种事物的表达。例如,在我国的汉文史籍中,曾出现部分记载,例如,在唐代关于“击鼓”的记载体现在《朝野佥载》中:“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清代的《苗防备览·风俗考》中记载了:“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体现出苗族鼓舞的渊源历史。实际上,我国苗族的分支较多,促使各地的苗族鼓舞内容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情况,如,当前的建踩鼓舞、木鼓舞、猴鼓舞、苗族花舞等,促使苗族鼓舞的形式与内容繁盛,源远流长。

2、湘西苗族鼓舞的代表性技术风格与特点

湘西苗族鼓舞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技术风格主要受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影响,通过日常的生活与劳动,呈现出不同形式的鼓舞形态。例如,当前较为常见的犁田、割谷、插秧、砍树、纺纱等,均存在鼓舞的形式,如当前的凤凰山江的苗族鼓舞就是传统的鼓舞。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多元化发展,部分传统民族文化逐渐流失,但凤凰县的苗族鼓舞依旧保存完好。吉首市的“德夯”其意义代表着美丽的峡谷,其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鼓乡”之称,展现出独特的意义。在发展过程中,德夯的鼓舞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大量的现代元素,例如,在传统的插秧、收割以及耕耘等基础动作中,逐渐融入现代的舞蹈技法与竞技体育,如,常见的下腰、下叉、踢腿以及跳跃旋转等,促使鼓舞展现出更高的观赏性。以当前的武术鼓舞为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当前的舞蹈与音律进行融合,通过马步、转身、拉掌等方式展现出武术的精髓,将其与鼓舞进行完美的融合,并在创新中展现出鼓舞自身独特的艺术色彩。

3、湘西苗族鼓舞的美学价值体现

3.1、力量美

在湘西苗族鼓舞中,其美学价值较为浓厚,尤其是当前的力量美,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当前的武术鼓舞为例,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当前的保靖葫芦镇的武术鼓,该风格的鼓舞在创造过程中,由原本的八合鼓做为基础进行改编,并在表演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刚柔并济的独特韵律,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将武术中的部分姿势进行融入,通过经典的马步、推掌、弓步等姿势进行表演,展现出独特的力量美。憾山鼓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鼓舞,其最初表达的是苗族人民抵御外敌,战场厮杀的场景,利用横扫千军、马步横枪、快马加鞭等姿势动作,呈现出恢弘的气势,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勇敢与豪爽,通过鼓舞展现出崇高壮美的感受。

3.2、节奏美

自古以来,节奏感一直是表演艺术的重要形式,其在表达过程中,可以表达出独特的韵律,为观赏者提供强烈的表演效果。实际上,节奏也是当前感觉的要素之一,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久而久之,人们在听到其独特的韵律后,将可以随着该韵律逐渐兴奋。对于湘西苗族鼓舞来说,其自身属于当前的一种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逐渐将当前的舞蹈与击鼓进行结合,展现出与其他鼓乐存在的与众不同,展现出独特的节奏美。例如,在表演过程中,其可以表达出两种不同的节奏与音色,即分为打鼓与打边两种,通过将当前的鼓边与鼓点相结合,进行合理的二重奏表演,利用不同的技法,为人们展现出节奏缓、急相结合的击鼓舞蹈,并跟随节奏决定其情感变化,对后续的鼓点变化进行控制,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时,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随机应变,为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

3.3、动作美

动作美主要表现在表演者的身体动作上,在表演过程中,从其活动变化中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动作美,为观赏者提供赏心悦目的节目。实际上,艺术主要来源于当前的生活中,湘西苗族鼓舞中,以花鼓舞为例,其自身的妙曼身姿体现出优雅与简洁,不仅节奏清晰,其动作连贯,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湘西苗族花鼓舞表演过程中,其实际的表演打法较多,并且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在表达过程中,呈现出对称、重复、循环、整齐、统一等特点,为观赏者带来较强的视觉效果,震撼心灵。其动作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源自于苗族的生产活动、生活以及祭祀仪式等方面,展现出其动作自身的大方、自然、舒展等优点,通过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出独特的动作美。同时,其还呈现出优雅、速度、轻快等特点,为人们带来美感。

3.4、和谐美

对于湘西苗族来说,受其自身的地域环境影响,其自身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其展现的和谐美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性格上,在苗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独具特色的娱乐交际功能,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表演过程中,通过默契的配合,进行完整的表演。湘西苗族鼓舞在湘西民族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如果掌握了苗族鼓舞技能,将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成为当前交往的先决条件。

4、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4.1、服饰

现阶段,湘西苗族鼓舞可以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存在不同的服装打扮,展现出各异的风格。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服饰由传统的简单灰暗色调逐渐转变为色彩鲜明的样式,逐渐符合当前社会的观赏需求。例如,现代的湘西苗族男子的服饰逐渐以青花布帕为主,并进行斜十字缠带,身穿花格七扣对襟服饰,并且其衣袖长小,裤筒较大,展现出独特的风格。而现阶段的湘西女子服饰则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以华丽为主,色彩偏向于明亮,并且在表演过程中,喜欢带上较多的饰品,饰品的种类复杂繁多,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4.2、打法

对于湘西苗族鼓舞来说,其自身的实际打法存在不同,不同的区域的打法差异性较大,进而导致其节奏存在不同。例如,当前的保靖县与吉首县其打法就存在较大的不同,在鼓点与打法上区别较大,如,其伴奏主要是在双边,双手进行一快一慢的打击,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逐渐改变其结构。例如,在其他县境内,还存在另一种较为复杂的打法,其鼓点为左手两拍,而右则为三拍,打击的快慢不一,刚劲有力,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4.3、表演

湘西苗族鼓舞种类的繁多促使其在打法上也呈现出独特的类型,并且其表演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现阶段根据当前的表演形式可以将其分单人、双人以及四人的鼓舞,其鼓路一共有三十六套,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主要是通过敲击牛皮大鼓进行表演,并保证其鼓点与伴奏与当前的节奏相适应。同时,当前的湘西苗族鼓舞自身的表演形式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划分,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表演动作,例如,通过生活习惯、动物模仿、生产生活等,进行动作表达,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体现湘西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5、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发展

5.1、在民俗活动中的发展

对于湘西苗族鼓舞来说,受其自身的性质影响,在表演过程中,其实际上最符合在广场等空旷的场地上进行表演,自身具有简单特点,而实际上,其动作来源也主要从生活中的动作演变而来,从内涵上展现出湘西苗族人民自身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湘西的广场舞是湘西苗族鼓舞的最好表达,其自身不需要舞蹈功底,动作简单,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并且容易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实现创新发展。同时,对于当前的湘西苗族鼓舞来说,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可以从其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湘西苗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信仰,进而向世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传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实现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湘西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自身还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可以积极进行旅游开发,扩宽其旅游渠道,将湘西苗族鼓舞的热情奔放、豪爽的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实现艺术的创新发展。

5.2、在艺术舞台中的发展

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湘西苗族鼓舞主要是人们民间的艺术娱乐方式,通常较少的进行舞台表演,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人们不断的创新发展,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改变生活状态,促使湘西苗族鼓舞逐渐融入大量的现代化舞蹈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艺术气息,继承与发扬了当前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迎合时代发展,为湘西苗族鼓舞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促使其在舞台艺术中创新发展,例如,当前的《团圆鼓舞》在编排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苗族鼓舞形态,利用全新的模式进行发展,并在舞蹈队形、伴奏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创新,实现进一步发展,将当前的湘西苗族鼓舞与舞蹈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加工”,促使当前的湘西苗族鼓舞逐渐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创新发展。

6、结论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鼓舞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在发展过程中,其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在继承与弘扬过程中,应促使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出湘西苗族独特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传承最具有意义的形象文化,进而利用其独特的艺术气息促使传统文化繁荣。

猜你喜欢

湘西苗族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欢乐湘西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