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环境陶瓷艺术的应用研究

2018-03-05史璐璐

西部皮革 2018年2期
关键词:陶艺陶瓷装置

史璐璐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引言

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以其独特、强悍而持久的生命力跨越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全民性的“超级符号”。凭借陶瓷材质在艺术性与物理性能上的双重优势,公共环境陶艺的美学意义是不可小觑的。本论文通过分析实际的陶瓷应用于公共环境的设计案例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全面的、精准的探寻陶瓷艺术在公共环境应用中的审美特征与设计原则,来实现人与公共环境之间的更密切的沟通关系,满足大众对于公共环境的审美要求,达到人、公共环境、自然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在美学上如何将陶瓷元素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公共环境中去以及公共环境陶瓷艺术的审美特征,再引入本人研究的具体应用案例,试图探讨出一套完整的陶瓷艺术应用于公共环境设计的理论。

1 环境陶艺的应用优势

我们可以将运用陶艺的优势从三个方面概述,它的材料特征、审美特征及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特征与文化特征在设计中越来越被重视,提高设计中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是当代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材料特征

世界五大材料分为石材,陶瓷,塑料,玻璃,钢材。陶瓷材料是五大材料中的一种,陶瓷材料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其高硬度、抗氧化、耐高温、高耐磨性的特点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制作陶瓷的原料主要是天然材料,例如石英、长石和黏土等,经过高温烧制后成为陶瓷,这些原料在自然界中具有储量大价格低的特点,因此陶瓷的制作成本相较于其它材料来说较低。随着现代制瓷技术的成熟,由于陶瓷材料的超高性价比,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1.2 审美特征

“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磐”这是中国古代对瓷器“美”的形容。自古以来陶瓷艺术就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形式语言包括色彩、质地、形态、纹饰等,将陶瓷语汇运用到环境设计中去就有了其发展的必然性。

1.2.1 材质美

陶艺的材质语言即泥、釉、火语言,包括黏土自身的材料质感及所构筑的独特的肌理、釉质、火痕。材质美一直是陶瓷艺术非常重要的体现,并且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变化。它不仅提供了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也使我们找到了准确的审美手段。人类利用泥土的可塑性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塑造,再加以火的洗礼后使其产生质的变化,同时其泥质的感觉仍可根据需要有所保留,通过釉料窑变等方式又可以获得不同的肌理质感和色彩效果。现代陶艺在材料美上的表现更基于对材料语言审美的重新认识和发现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因此在传统材料的使用上具有反传统的意识,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新的视觉体验。陶瓷材料的审美特征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结果,因黏土自由塑造的特性和釉质材料、火的介入所带来的丰富的视觉效果也是其它环境艺术材料难以达到的,这种独特性构筑了公共环境陶艺视觉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1.2.2 纹饰语言的装饰美

公共环境陶艺的纹饰语言的装饰是指在造型基础上对其表面进行图案设计,以达到装饰美化效果或者作品意义的表达和延伸。陶瓷上的纹样装饰已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陶器人面网纹盆开始,彩陶纹样发展的越来越精美,宋代的影青刻花娃娃碗、元代缠枝纹样的青花装饰、明代八宝粉彩装饰纹样,等等。不同的陶瓷造型有着不同的纹饰装饰形式,且纹饰图案随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进行纹饰设计。纹饰语言在公共环境陶艺形式语言中的运用,一方面起到对环境的装点美化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特定环境传达一种更深的意境或者意义,进而与环境中的人构成一中沟通的关系,这与新的艺术审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2.3 表现形态美

环境陶艺的表现形态从空间上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二维空间为载体的现代陶艺壁画和三维立体造型的大型陶艺雕塑和景观;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自身的点线面结构处理和环境构成的整体点线面关系又都构成了不同的形态语言特征;造型语言上具象、抽象、意向的差别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

1.3 文化特征

古人云:“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这句谚语说明了古代人心中陶瓷文化的地位以及重要性。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陶瓷艺术作品,把陶瓷艺术视为艺术界的珍品及高雅之物。在文人墨客的书房内,随处可见陶瓷艺术作品,例如案头的笔筒、笔洗、瓷砚等,文房中盛放书画的陶艺箭筒、博古架上放置的各种艺术瓷等。人类自从有了火,陶随即而生,其久远的历史文脉赋予了陶瓷艺术深厚的历史感、民族感和文化感。

2 陶瓷艺术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历史上环境设计对陶瓷元素的运用也早已有之,尤其是在建筑方面与陶瓷艺术的结合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已有陶瓷排水管,使得城市建筑的地下排水得到妥善解决,再到西周时代的创烧板瓦、筒瓦;到了战国时代,各种砖型大量涌现,浮雕地砖、透雕提杆砖等都已经制作的十分精美。汉代的画像砖装饰,题材广泛、制作精巧,自北魏开始,有了琉璃瓦,使得琉璃由昔日价值连城的奢侈品发展能成广泛运用的建筑材料,在中国的建筑工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陶瓷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到了现代,陶瓷艺术在公共环境设计的应用发展中更加迎合公众的审美需要,更加贴近时代的要求。

图1 陶瓷元素公共座椅 余乐恩

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的使得陶瓷艺术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公共环境中去,其表现形式主要为艺术墙、地面艺术铺装、陶瓷雕塑、陶瓷装置艺术等,出现在公共建筑、城市社区、城市休闲场所等区域。陶瓷元素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环境的各个角落,比如公共座椅(见图1),以不经意的细节或点缀来打动来人心。

2.1 公共环境陶瓷装置艺术

在环境陶瓷装置艺术设计中,要考虑到装置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与地域文化、人文色彩等方面的关联。例如本人在景德镇公共环境陶艺设计课题研究中所设计的陶瓷装置艺术,可见设计效果图2、3。

图2 《韵律》

陶瓷装置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感官似乎天生就对美好的形式、色彩、体量、均衡、节律有接受天性,考虑到这一点,设计了一组较有韵律美的陶瓷装置,见图2。这组装置艺术作品美在和谐与节奏,因此将其取名为《韵律》。整体装置随着环境地面的高低略有起伏呈现出富有美感的动态线条。在早、中、晚不同的光线下,它会产生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其制作工艺上运用的是绞板工艺。考虑到景德镇的地域文化特色,装置中融入山水的元素,从不同的角度看,人们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有些装置艺术并不以美为其表现目的,不以给予观众感官的愉悦享受为目标的,但许多装置艺术确实有美的成分,传达的更多的是意境美。例如图3,此装置艺术名为《生长》,运用看起来似烧焦的木头与炻、陶、瓷三种材料相结合,寓意深刻。意为陶瓷生长于景德镇这片土地,并且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自从人类发明了火才就有了陶的产生,有了陶后又有了瓷。然而,陶瓷的大批量生产给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这样一组装置艺术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它能给各地的人们有着警示启发的作用。

图3 《生长》

3 公共环境陶瓷艺术的设计原则

在公共环境陶艺的设计中,首先要理清两个概念,一是何为好的设计,二是何为公共环境,三是公共环境陶瓷艺术设计中要具备哪些要素。

本文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在于是否具有“沟通性”。当产品或者环境与人有了沟通,也就增加了人对于产品或者环境的认知体验以及产品或环境对于人的情感激发的作用,从而使人产生一种全新类型的观察和反映现实的方式——审美。

公共环境的范畴在于“公共”,这就直接表明了公共环境是公民共有的生存与行动空间,其具有开放性、公众性、广泛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要注意设计的全民性,要考虑到普遍公民的需求,正如芬兰设计大师阿尔托(A.Aalto)所说,设计应为大众服务,应覆盖生活中的所有人群。

在公共环境陶瓷艺术设计中,和产品设计一样,应具备三个要素:经济要素、功能要素和形式要素。其中功能要素包括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三个要素对应的是人们物质上的需要以及精神上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的多层次的需要,就应该在设计中考虑到这些要素。

4 结语

陶艺应用于公共环境的实践是与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满足受众精神生活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公共环境陶瓷艺术,以独特的陶质泥感美化着城市空间,并不断以新的艺术观念融入社会、文化、生活中。在中国,出现在公共环境的陶瓷艺术鲜有从真正意义上反映公众意识,与公众充分的作品,因此环境陶瓷艺术的发展依然是长足的,期待它以更环保、更人性、更反映时代精神的方式融入现代公共环境中去。

[1] 黄焕义,冯薇娜.论环境陶艺的审美特征[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5.07

[2] 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07

[3] 蒋国兴.陶与公共环境空间[J].上海工艺美术,2008.06

[4] 徐恒醇.设计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陶艺陶瓷装置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疯狂”的陶艺
轰趴装置指南
学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