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齐家文化原始玉器的审美品格

2018-03-05TEXT韩晓龙甘肃张掖河西学院

中国宝玉石 2018年6期
关键词:齐家良渚玉器

□ TEXT 韩晓龙(甘肃张掖河西学院)

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这一文化载体的玉器,承载着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精神需求,它的选材及形制反映着华夏民族的审美品格。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展成熟,人们耳熟能详的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三叉形冠玉人面等,都是4000多年前的作品,其制作工艺己极为高超精湛。一直以来,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史前时代玉文化最为发达的两个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两大源头。但随着中国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位于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出土发现的大量齐家文化玉器材质之美、制作之精、文化特征之鲜明是可以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鼎足而立,成为华夏玉文化的另一个源头的。

齐家文化,1924年因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于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而命名,距今约4200年~3600年,历时600年,文化覆盖面为现在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齐家文化从发现到现在有90多年,但一直没有展开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易华在《齐家华夏说》一书中指出:“文物普查发现齐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但正式发掘又有考古报告出版的只有二十余处”。①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齐家玉器实物材料和文献资料十分匮乏,2005年由古方主编的十五卷本《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仅收录齐家玉器108件。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齐家玉器是陌生的,就是一些接触到齐家玉器的人,由于齐家玉器非常朴素,没有纹饰,基本不做抛光处理,也认为齐家玉器制作工艺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属于没落的一环,而不甚重视。然而,从齐家玉器的切割、钻孔等技术来看,齐家人有着高超的攻玉技术,从齐家玉器所用玉材的丰富和优质程度上看,齐家人对玉有着深刻的认知和足够的重视。所以没有纹饰,不做抛光,恰恰是齐家人因审美需要所做出的主动选择。

在探讨齐家玉器的审美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齐家原始玉器,看看它到底能不能成为中国玉文化史中一个独立的标本。近年来,西北考古的新发现层出不穷,理论研究也不断有新成果,一些学者对齐家文化有了新的认识。长期研究齐家玉器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舒宪认为,齐家玉器的总数量“堪称成千上万”,他进一步指出,“齐家文化是中国(也是世界)史前文化中最大批量地生产和使用玉礼器的一个西北地方的文化共同体”。②齐家文化原始玉器的数量无疑是巨大的,器型种类也很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实用器、祭礼器和佩饰品。实用器如斧、凿一类,由于人体功能性强,史前各个文化类型这类工具的形态大同小异,故可置之不论。而祭礼器包括葬器、佩饰品则代表着一个族群精神生活的需求,反映着这个族群的信仰、审美意识等。齐家玉器祭礼器仅现在出土的就有璧、琮、圭、璋、璜、刀、钺、铲、戈、环、握等等,佩饰品有玉发箍、玉勒、玉镯、玉坠等等。祭礼器、佩饰品的品种繁多说明齐家文化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对审美需求旺盛的族群。以齐家祭礼玉器为研究对象,齐家文化原始玉器的审美品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良渚玉琮

齐家玉琮

首先,齐家玉器器型大,造型恢弘大度。齐家文化原始玉器虽然从小到数厘米大到几十厘米的器物都有,但大器多是它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据考古发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还没有出土过超过50厘米的玉器,而齐家文化中这种大器并不少见。甘肃古浪县峡口出土的四孔玉刀长达65.5厘米,青海省喇家遗址出土的三孔玉刀,长达66厘米,美国迈阿密大学洛尔博物馆藏的齐家玉琮高达53.36厘米……。《尚书 顾命》云,“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中国地质科学院闻广先生指出,红山、良渚和齐家玉,可能分别是所说的“夷玉”、“越玉”和“大玉”。“大玉”的大是一种力量的象征,齐家人克服在获取材料、制作工艺上的困难,制作大尺寸的玉器,正说明了尚大尚力是他们的审美追求。齐家玉器不仅个体大,而且为了保证“大器”显得浑厚有力,齐家玉器在造型上追求长直线,大平面,其器物轮廓线基本不被打破,表现挺阔有力,使器物造型整体更为完整、浑厚。琮,是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共有的一种祭礼器,它是上下贯穿一圆孔、外方内圆的长方体(图1、图2)。图1为良渚玉琮,图2为齐家玉琮,以两者作对比可清楚看到良渚玉琮线条优美繁复,齐家玉琮线条刚健有力,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观念。另外,齐家玉器大而不笨,齐家人以干净利落的切割技术,使玉器表面平滑,造型洗练,线条张力十足。图3是一柄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的齐家文化五孔玉刀,长54厘米,宽8.5~13厘米,厚仅0.8厘米,长而薄,形制规整,简洁明快,刃部弧度优美,给观者一种充满力量的原始美感(图2)。所以从齐家玉器器型的阔大及形式造型的处理上,我们可以领略到齐家人对美的基本认识是浑厚苍劲,恢弘有力。

除器型大之外,齐家文化原始玉器再一个突出的审美特点就是素面无纹。相较于良渚玉器纹饰精美繁复,齐家玉器表面基本没有纹饰,偶尔出现的带工现象也仅是寥寥几刀形成的切割线。有人因此认为齐家人在制玉工艺上落后于良渚,没有能力在玉器表面加工出复杂的纹饰。但从现存实物看,齐家人攻玉的能力是非常高妙的。齐家大玉多的现象,也正说明攻玉对齐家人来说并非难事。研究齐家玉器中璧、钺、铲等器物的钻孔方法,很多孔都是一次成型,干净利落,极其完美,表明齐家人攻玉工具比较先进完备。在齐家玉收藏家马鸿儒先生收藏的齐家玉料中,有许多经切割后极薄的玉片,有的玉片薄处只有0.2厘米,也可见齐家切玉技术的高超。以这样的攻玉技术,在玉器表面添加纹饰并非很难,可见素而无纹是齐家人对玉的审美意识的体现。对比齐家文化的陶器,也有这样的特点,齐家陶器也以素陶为主,彩陶不多见,而且花纹比较简单。尤其是相较在空间上与齐家文化交集,在时间上早于齐家文化,以彩陶花纹繁杂优美而著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玉器陶器朴素的现象就更值得我们思考了。可见,齐家人不是没有能力制作纹饰,也不是他们对纹饰没有认识,素面无纹应该是他们主动的选择,它是齐家人重质轻文、朴实无华的审美趣味的反映,也是与浑厚有力之美相统一的。

再有,齐家文化原始玉器使用玉材非常丰富,在工艺上不追求抛光效果,表现出齐家人注重本质,崇尚自然,偏爱朴拙的审美品格。齐家玉器选材极为丰富,据佟国柱《中国新石器研究》中统计,齐家文化石器选用石材不下19种之多,是中国史前文化中使用石材最多的一个。佟国柱的统计是依据博物馆的材料做出的,比较保守,但就这样,我们也能看出齐家人对材料的态度,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在大自然中广泛选取他们认为优美的材质进行加工。齐家玉器用玉包括马衔山玉、马鬃山玉、武山鸳鸯玉、祁连山玉、青海昆仑玉以及临夏等地方出产的似玉似石的材料。齐家玉器用料不仅丰富,而且还多质地优良。以齐家文化境内的马衔山来说,就盛产优质的透闪石玉矿,出产黄玉、青玉、白玉等多种玉材,齐家玉器中一些白玉还被认定来自和田。如此丰富的材料,使齐家玉器色彩纷呈、质地各异。叶舒宪在《齐家文化玉器色谱浅说》一文中③,就把齐家玉分为墨-绿、青-白、黄-褐三个大的色系。由于齐家玉器素面无纹,在工艺加上不追求抛光效果,而是以切割后形成的自然平面来体现玉本质的温文含蓄,则更突出了玉材质本身的色泽与质感,突出了玉的自然之美。

齐家文化五孔玉刀

这种以自然美为美的器物传到现在,由于材质不同,埋藏环境不同,更由于三四千年时光的雕刻,玉器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如玉质的钙化,鸡骨白的形成,复杂的沁色,植物印痕形成的根须纹,碱壳包浆等等,更为齐家玉器增添了无穷魅力,使它更加浑厚古朴,美不胜收。如图3中的齐家玉璧,马衔山红褐色玉质,带有原皮,钙化,有黑斑沁,有根须纹,带碱壳,其完美地体现了齐家玉器经过时光长河洗涤后所形成的独特美感(图4)。

综上所述,齐家文化原始玉器以素为美,以质取胜,制作中力求朴实无华,简洁有力。从而在审美心理上表现为重质轻文,崇尚自然,在审美趣味上追求古拙有力,朴素大方,这些审美品格是和华夏民族主流审美品格深相契合的。

齐家文化原始玉器对其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玉猪龙、C型玉龙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其标准器型在之后的时代中基本没有体现,同样,良渚文化玉器的代表器型三叉形冠玉面人也不见延续。相较而言,齐家玉器对后世的影响就非常明显。《周礼》中对祭祀用玉做了细致的规范,其所规定的六器中五器:璧、琮、璜、圭、璋,就是直接源于齐家文化玉器,从夏、商出土玉器上,可以看出对齐家文化原始玉器的继承、发展和融合,也充分表明齐家文化原始玉器奠定了中国玉器雕刻艺术的基础。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观念和审美意识的精华,其中蕴含的审美品格也是奠定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心理的基石之一。如今,齐家文化原始玉器中所蕴藏的一些审美的核心特质,早已融入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齐家玉璧

注释:

①易华著《齐家华夏说》 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 第27页

②叶舒宪著《玉石之路踏查续记》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17年10月 115页

③叶舒宪著《玉石之路踏查记》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5年10月 26-35页

猜你喜欢

齐家良渚玉器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01-02合刊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玉”见良渚
西汉玉器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