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西工兵营与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保护

2018-03-05孙丽娟

关键词:洛阳历史

□孙丽娟

一、西工兵营的修建、扩建与演变沿革

洛阳西工兵营,位于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是洛阳市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主要有南北大厅、东西厢房、高级住宅、惜阴书室、阅兵台,其中南北大厅和东西厢房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兵营建筑为砖木结构,司令部旧址院落轴线明显,左右对称,布局紧凑,且带有西方建筑装饰的风格。

西工兵营于1914年至1916年修建,本是袁世凯训练新军的场所。袁世凯从“小站练兵”起家,一直醉心于建立一支西式新军。新建兵营以司令部为中心,营房分布于四周。民国五年 (1916年)建成,整个工程耗费白银170万两。兵营建成后不久,袁世凯即因逆历史潮流而动病死身亡。

1920年后,直系军阀吴佩孚任直(河北)鲁(山东)豫(河南)三省巡阅使,进驻兵营达四年零三个月,并设司令部于此处。为对抗各路军阀,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攫取更大利益,他对兵营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和扩建。

作为西工兵营的附属建筑,吴佩孚驻洛时,1923年曾在距今洛河桥上游1000米处,建有河南境内近代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事起民国十年(1921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组织上海北方工赈协会到洛阳举办工赈,吴佩孚劝说张謇资助建桥。建成后,时称“天津桥”,俗称“老吴桥”,之后被暴涨的洛河水冲毁,至今残桥犹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洛河下游修建林森桥后,该桥遂废弃,遗留废桥段20孔。1997年由于沿洛河修建洛浦公园,残存的11孔桥现仅存3孔。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国民党中央党部曾进驻于此。1934年,又曾扩建西工机场,修建飞机库。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兵营成为当时的国民政府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程潜、卫立煌曾先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39年,卫立煌在司令部东花园修建了青砖结构的窑洞,上题“惜阴书室”。

1948年,洛阳解放,西工兵营成为历史陈迹。

洛阳西工兵营见证了洛阳乃至河南从1914年至1948年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二、西工兵营历史格局研究

西工兵营的历史格局形成共经历了四个时期,即袁世凯北洋政府时期的初建、吴佩孚的扩建、国民党时期改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占用、分割。近70年,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变化巨大,西工兵营的历史格局如今已基本不复存在,仅留存少量历史残迹。

(一)袁世凯时期的初建

1914年,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掌握更多资本,决意扩大西式新军,在素有军事重镇之称的洛阳兴建新式兵营。经观察甄选,他最终选定西距老城2.5公里处(今西工一带)的一片平坦地域作为兵营营地,调集石家庄等地建筑商来洛阳施工。因工地在老城西,时称“西工地”,后人简称“西工”,此为今西工地名的由来。此时的洛阳城区,仅限于今老城一带,明清时期遗留的城墙、城壕环围。西工地处郊外,均为农田荒地。兵营于民国五年(1916年)建成,占地4000余亩,建营房5000余间。当时所建营房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规格统一,排列整齐。整个兵营为东北—西南走向,营区中央为司令部和大操场,并在兵营东侧建“营市街”(今西工小街)为兵营官兵服务,在“营市街”东侧建公馆街(今市政府家属院一带)为军官家属住宅。当时,洛阳西工兵营的营建,是按照北洋陆军一个师的编制设计的,即步兵四个团,骑兵、炮兵各一个团,工兵、辎重各一个营。整个工程共耗费白银170万两。

(二)吴佩孚对西工兵营的扩建

民国七年(1918年),北洋政府西北边防军第三旅宋邦翰和第四旅张鼎勋部进驻洛阳西工兵营。

民国九年(1920年)九月,直系军阀吴佩孚战胜皖系军阀段祺瑞后,即率军进驻洛阳西工兵营,前后驻洛阳共四年零三个月。在此期间,他以“雄踞洛阳、统治四方”的野心,对洛阳西工兵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占地面积达10000余亩,房屋增加到12000余间,在公馆街扩建房屋百余所,各房院按《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字序编成门牌号,吴佩孚公馆为“天”字第一号。他在兵营司令部的东西两侧新建房屋50余间,命名 “东花园”“西花园”,作为其办公场所和参谋本部。并于西下池断崖上修建了1000余孔窑洞,为幼年学兵营宿舍。此外,还在营房前后修了灰石马路,直通金谷园火车站和洛阳老城,并由河南省农专校长常志箴负责植树绿化,按照当时中国的人口约数大量栽植杨树、柳树、槐树,植树达4亿株之多。

扩建后的司令部,整个建筑呈“目”字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00平方米,前后建3个天井小院,共同组成一个封闭式四合院建筑。中轴线上分布有3座大厅 (现存2座,即南大厅、北大厅),两侧为厢房,布局严谨,古朴典雅。从南进入立有4个大立柱墩的大门营区,再进入屋宇式门卫房,通过长道到二门口。二门口为仿西欧式牌坊门,门房二列作为卫兵守护之用(现已不存)。通过第一道天井院,进入第一大厅(即南大厅),厅为面阔5间、进深3间的外廊式建筑,前后檐出廊,小灰瓦屋顶,硬山造。 通过第一大厅或走两侧走廊,来到第二天井院,进入第二大厅(即北大厅)。第二大厅,厅堂高大宏伟,其地势较第一大厅高,是重要会议厅,厅堂面阔5间、进深3间,外廊式木构配合砖式结构。两大厅全部采用玻璃门窗,走廊木柱用板条钉成圆形,外包麻布抹腻后打磨光,柱下为中国古典力士石刻基础。第一大厅(南大厅)水泥地坪上刻花格图案,北大厅铺装木质地板刷红漆,墙裙以上全部采用玻璃门窗。屋宇宽大明亮,不失为当时的军事指挥中心。东、西厢房为各个参谋部的办公场所,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东厢房之后,又建有一排硬山房,与东厢房共用一道后墙。东、西厢房梁架结构相同,都是同一根七架梁,中间立脊瓜柱,构架内用两根斜撑、两根直撑。厢房走廊为青砖铺地,柱础则为石鼓形,柱子做法同南、北大厅,各建筑间均以走廊联系,走廊之门洞则为砖墙上发券作过梁,厢房窗仿西欧窗形,装饰上仅次于主大厅。第三进院于20世纪50年代修建中州路时被拆除。

作为北洋政府的重臣、直系派的首领,吴佩孚时任直鲁豫巡阅使,洛阳一时成为北洋政府和直系军阀统治区最大的军事中心,来访宾客云集,各省各派系代表也常驻洛阳。为了款待来往宾客,吴佩孚于1923年在司令部南边修建了一栋西式砖瓦楼房,备有客房10余间,陈设豪华,命名为“继光楼”。楼北利用原有的天井窑洞院,经过改造扩建为长40米、宽20米的天井窑洞院,其上覆盖大屋顶,以天井院四角各浇灌的一根约0.6米粗的钢筋水泥柱作支撑,是举行军事会议的场所,吴佩孚将其命名为“广寒宫”。在继光楼南建有阅兵台,因与继光楼相连,有门相通,也称为“继光台”。这三座建筑连为一体,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1921年,吴佩孚在洛河上修建了河南省第一座钢筋水泥桥,以“天津桥”命名,后被暴涨的洛水冲毁,至今残桥犹存,人称 “老吴桥”。1923年,吴佩孚把河南公署从开封迁到洛阳。同年2月,他在洛阳坐镇指挥,镇压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杀害了工人运动领导人施洋、林祥谦,封闭了京汉铁路工会,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二七”惨案。同年春,吴佩孚把上海真茹国际无线电台迁到西工,所有材料均来自国外。并在营区以北、铁路以南、唐宫旧址以西,修建了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的飞机场和机库。1924年,购进4架法国飞机,运抵洛阳,飞机每日在洛阳上空飞翔表演,此为洛阳有飞机之始。

1924年秋,直、奉二次军阀大战爆发,吴佩孚出兵山海关,因部下倒戈,兵败逃回洛阳。又因兵力不济,无力抵抗到达洛阳的镇嵩军,于12月初逃离洛阳,从此结束了他在洛阳的统治。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改建

1932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到洛阳,定洛阳为“行都”。国民政府迁洛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入驻洛阳西工兵营司令部,政府主席林森入住公馆街原吴佩孚“天”字第一号院,中央政府大多驻洛阳西工兵营。同年3月,国民政府在洛阳西工兵营召开国难会议,全国各省主席和军事委员均来参加,会场设在“广寒宫”,会议通过了对内全力“剿共”的“先安内后攘外”的议案。5月,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在蒋介石率各部委返回南京前召开会议,通过了“行都”建设议案,决定成立中央军校洛阳分校、中原社会教育馆,创建洛阳电厂,修建洛河“林森桥”、伊河“中正桥”。1936 年 10 月,蒋介石在洛阳举行五十寿庆,兵营原司令部粉饰一新,北大厅的门廊地面用水泥刻画出“寿”字图案。寿庆仪式在继光台举行,改“继光台”为“寿国台”。当时宋美龄、钱大钧、端纳、阎锡山、张学良、王一哲等要员均在洛阳出席寿典。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华北,黄河以北大片土地沦入敌手。蒋介石委任程潜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洛阳西工兵营司令部成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1938年11月,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到洛阳会见程潜,就国共合作抗日、建立国共统一战线和设立“洛八办”等问题举行谈判,并达成共识。1939年,卫立煌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任上,他曾到延安访问,归来后在司令部东花园仿延安窑洞式样修建了五孔青砖结构的窑洞,上题“惜阴书室”。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第二次到洛阳,在卫立煌司令部与其商讨抗日大事。1942年春,日本侵略军进攻洛阳,占据西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派青年军二〇六师进驻洛阳西工兵营训练。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手稿本《洛阳县志》(图一)显示,洛阳城区尚在今老城区一带,西工在图中标注为“西宫”(如此标注,可能是为吴佩孚、蒋介石考虑),隶属于当时的柳营镇,还是一片荒芜。此时的西工兵营,应该基本完整存在。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工兵营的毁弃和存留

1948年洛阳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干戈兵燹、沧桑翻覆的千年古城重获新生。

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洛阳为我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当时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洛阳即占6项。1954年,首先完成了以涧西工业区为主的总体规划,并开始建设。涧西工业区的建设,尽管已经注意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仍不可避免地对东周王城遗迹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图一 1946年洛阳县地图

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涧河以东地区建设规模达45万纱锭的联合纺织印染厂和年产100万标箱的洛阳玻璃厂,并编制出涧河以东地区的总体规划。涧东地区,东起老城西关,西至涧河,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3公里。按总体规划,修建一条东西主干道中州中路,将涧西与老城连接起来。以金谷园路、体育场路为中轴线,确定金谷园路南端作为市中心,在金谷园路与中州中路交会点辟花坛广场,市府大楼耸立其间,四周金融、商业、邮电、宾馆鳞次栉比。其后,涧东地区因西工的历史存在,被定名为西工区。这一定位,在洛阳市政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西工兵营逐渐被蚕食,西工兵营的历史格局和周边环境被彻底改变。1954年的洛阳城市现状图,尚可清晰地看到西工兵营的留存全貌(图二),但在1977年洛阳市设计处编制的《洛阳市区图》(图三)中,已经难觅西工兵营的踪影。这时候的西工兵营,应该是仅残存现在的面貌了。

三、西工兵营环境现状分析

洛阳西工兵营是洛阳近现代史上(1914—1948年)不可或缺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它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新军成长、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洛阳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序发展的历史见证。

西工区为老城区和涧西区的城市过渡地带,是与传统风貌相联系的现代风貌区。西工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始建,之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一定干扰,但仍然基本保持了最初的规划特征。经60多年的建设,原来的城乡面貌已彻底改变,街区历史风貌日渐消失,西工兵营所在的历史环境基本不复存在。

建成后的西工区,一度是洛阳市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城市商业中心。它把东边的老城区和涧西的工业区连接在一起,形成洛阳城市的东西向带状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西工中心区的基本格局是:金谷园路与中州中路交会处的花坛广场、耸立其间的市政府大楼,以及四周鳞次栉比的宾馆、邮电、金融、商业设施等。这些现代建筑,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使西工兵营湮没其中,原司令部旧址和“继光楼”“广寒宫”之间的空间关系被破坏,历史空间组成显示不完整。西工兵营与阅兵台之间的视廊已完全被阻隔,空间景观遭到毁弃,历史环境要素的标识性、可读性很差。保护区周边道路两侧的主要电力、通信线路均为架空铺设,严重影响整体空间景观和视廊通畅。

图二 1954年洛阳城市图

图三 1977年洛阳市区图

20世纪90年代以后,洛阳开辟洛南新区,城市的行政中心功能南移。《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定鼎路以东、焦枝铁路以西、陇海铁路以南、洛河以北围合的地区为洛阳历史城区范围,面积约11.75平方公里。未来,西工区将通过调整城市功能结构,着重发展旅游商业服务业,控制建设强度,逐步按规划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展示,这为包括西工兵营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四、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保护对策

探讨在繁华市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保护,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认真分析影响历史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保护的主要因素

影响西工兵营保护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首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西工兵营四周新建许多公共和居住建筑,均为高层或多层现代建筑,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西侧中信银行建筑高达30层,东侧为居住建筑,也高达21层。北侧为商业和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南侧为居住区(包括市财政局家属楼、市工商局家属楼和市供电局家属楼),多为5~6层。这些错落密集的高层建筑,使得本来疏朗、隐秘的兵营,处于四周俯瞰视野之下。

其次是环境容量不足。现洛阳西工兵营没有封闭的院落空间,为完全开敞、被四周建筑群自然围合的半封闭空间。整个保护区所承载的居住、商业、教育科研等功能交错,近代史迹保护及文化传承功能日渐削弱,对保护区环境容量的功能分配需进一步调整。

(二)全面深入研究洛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链

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不言而喻。具体分析如下:《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洛阳历史城区范围,集聚了数千年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尚书·洛诰》中记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这就是说,从地理环境或者古相学来看,涧水之东,瀍水东西两岸的一大片区域,是一块风水宝地。从袁世凯当年建西工兵营可以看出,他也是深谙此道的。

该区域以西为涧水东岸,是东周王城所在地,今西工兵营一带,则是东周王城的王陵区之一。1957年在此发掘的大型战国墓葬,曾出土残留有墨书“天子”字迹的石圭;2002年,在现王城广场一带,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坑遗存,印证了王城王陵区存在的事实。该区域以东连接洛阳老城,遗存有位于老城贴廓巷的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旧址,与西工兵营的历史一脉相连。再往东为瀍水东西两岸,今定鼎路一带,是隋唐洛阳城核心区,已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堂、天堂景区现建成开放,东南应天门景区亦将重点建设。再往南为定鼎门遗址,系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已建成对外开放。将划定的洛阳历史城区范围外延至涧西,有2013年经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这一批建于1954年的建筑,正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吹响号角的起点。它与东边西工兵营的命运相反,一建一拆,一兴一亡,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和实践的真实记录。瀍水再往东,汉魏洛阳故城不仅开辟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新时代,更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史上的一座辉煌里程碑。它与佛教祖庭白马寺交相辉映,昭示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多元包容、博大精深。

(三)加强保护对策研究

现西工兵营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因城市功能变化造成空间历史环境不连续,周边居民对生活条件改善的要求及商业开发的力度与文物保护区风貌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客观地讲,完全恢复西工兵营的历史风貌,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现洛阳西工兵营位于《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限制建设区,只能在《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有限保护西工兵营的历史空间格局,局部恢复西工兵营的历史环境风貌。

限制建设区范围内,应以保护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为前提,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结合南侧居住区拆迁改造工程,保护司令部旧址与阅兵台之间的空间视廊,保护该区域内街巷的空间尺度和延续性。并科学规划绿化植树,尽可能局部恢复吴佩孚时期的植被环境,形成局部区域内兵营的隐秘氛围。

建成区范围内的建设,应坚守、遵循城市保护与集约发展、突出城市特色的原则。旧城改造应以整治更新为主,重点处理与历史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居住环境、突出风貌特色。注意适当调整城市功能分区,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区域,应与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保护规划的控制要求相衔接。

建议在 《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增加近现代史迹保护主线,以中州路为通道,以西工兵营为中点,东西连接老城区“洛八办”、涧西区苏式建筑群,确定重点展示内容:袁世凯与西式新军的发展壮大、军阀混战时期的洛阳与中原、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洛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洛阳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古都新貌(洛阳城市建设与规划),打造完整的近现代史展示链条。并辟建新的展示场馆,将现存一侧的西工兵营陈迹,融入主要展示洛阳古都深厚历史内涵的周王城广场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洛阳已被定位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洛阳市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着力发展五大旅游系列,其中古都文化旅游、名人胜迹旅游和考古观光旅游都与包括西工兵营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密不可分。西工兵营及其连接的近现代洛阳史,是洛阳5000年文明史的延续和发展,是洛阳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说,保护好、利用好西工兵营,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洛阳历史
洛阳正大剧院
洛阳战“疫” 人大在行动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自古繁华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