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书法艺术审美在课堂中的渗透

2018-03-04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22期
关键词:书家郑板桥同源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 刘 佩

一、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发现与思考

(一)发现

在第一堂课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美术作品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到了美术不仅是他们所知道的绘画,还有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摄影、书法。几乎没有一个班的同学能够想到书法艺术,不知书法也是美术范畴内的。同学们给与我的反应大多是豁然顿悟或是疑惑不解。

(二)思考

导致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原因有很多。首先,电脑的普及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动笔能力,从心里对动笔产生了一种堕性,对电脑却具有依赖感。其次,在教学方面书法艺术也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号。第三,教材的涉及不够全面。

(三)措施

小学对于书法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开设了课程,还专门配备了古香古色的专业教室,人们的意识已逐渐从语数英等重点学科逐渐扩展到更多传统艺术学科。通过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孩子“看不懂”书法。隶书和唐楷这样的书体学生比较喜欢,但对于篆书、行书甚至草书这些学生辨识起来比较困难的字兴趣就不高了。

二、对教材中审美教育的发现与分析

通过曾经高中课本知识的了解,我发现书法艺术在许多方面是与绘画、雕塑、建筑方面的特点或者类型是有相同点的。

(一)第一节课提到了“培养审美的眼睛”,告诉我们什么是美术鉴赏,鉴赏什么,怎么样鉴赏。

(二)在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方面包括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书法艺术也有它自己的“具象”“意象”“抽象”。

讲授书法课的过程中结合一些比较经典的更加鲜明的美术作品可能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书写的内心情感和创作来源。

三、用“书画同源”理念贯穿课堂审美教育培养

接下来我要着重阐述一下“书画同源”这个概念。因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一种人文情怀出发来更好地了解书法艺术。“书画同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

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思想,历代都有关于它的描述,通常都是谈论书法怎样影响绘画而甚少说绘画怎样影响书法。文人画多为了表现画家对待传统的态度,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针砭时弊。书法也同理,通过文字的书写可以传达书家的心性,即书家精神美。这里包括书家性格、书家资质、书家休养。

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心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刘熙载所谓的“书如其人”的“人”是指书家通过后天的积学和情操的陶冶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气质,这种气质表现为书家的学养、才能、襟怀和追求等。具有不同人生经历的书家,其作品反映出的精神气质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

书法绘画到了清代有了一个新的形式出现——“画家字”。自宋以后,书法家多将绘画的笔法、情趣运用到书法中,使得书法有了一个更加崭新的面貌。

随着绘画观念逐渐增强,书法的艺术观也随之提高。首先文人画中大量题款的出现,字多于画,力求画面中书画同辉。不仅如此,还要使书画意趣同生,相互照应,这就需要用绘画的眼光来书写文字,于是就有了八大、金农、郑板桥这样看似“怪”“丑”的字。在这个时候,追求一种审美的情趣才是创作的首位,而可识别性则居于次席。金农和郑板桥在绘画史的地位很高,他们作书力求新奇,绝不重蹈古人覆辙,个人风格突出明了。杨守敬说:“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

郑板桥年少时十分聪颖,家中清贫,但他做事仍狂放不羁,有狂名。以诗、书、画“三绝”称于世。做官前后都以在扬州卖画为生,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其所画兰竹,笔道遒劲,笔意流畅,充满意趣。

八怪之中,郑板桥名气最大。在郑板桥的众多技艺中书法是最令他得意的。他自我评价“善书法”,而诗词则是“诗格卑卑”,绘画更是“余作闲”。从一个“善”字他对书法是自信满满的。提到郑板桥的书法,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自创的“六分半书”。这个名称是他在《板桥自叙》中提出的:“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这是一种以隶书为基础,融真、草、篆而形成的新书体。他的书法不仅出入于黄庭坚及汉魏碑刻扎实,又有东坡的洒脱,而且加入画兰写竹之笔法,正如他所言“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富有浓郁的画意,俯仰倚斜,纵逸洒脱,横涂竖抹。篆隶与草是两种不同的笔法体系,将这两种融合实有难度,还要真草隶篆统统用上,就体现了郑板桥求奇作怪的心理。

郑板桥的书法创作,多以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此类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书法艺术与诗、画融为一体,又显示出独特的美。他另有一些为官时无意书写的判词,也别具一种书法意趣。倒是他有意创作的有些书法作品,用了不少异体字和自造的字,章法布局虽刻意经营,也不免稍嫌涣散。不过。从整体上看,郑板桥实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六分半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在明清时期由于文人画艺术的兴起,涌现出大量诗、书、画为一体的书家,除郑板桥之外,还有八大山人、徐渭等。他们都是画中有诗,诗中有字,字中融画的全才。

“书画同源”,这不仅就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历史来说的,更是就两者的特点来说的,在授课中把握好这两者的联系是很必要的。因此在介绍书法知识的同时我都会这样穿插绘画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一并鉴赏了解,并让学生学会识读。在了解书法艺术的同时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繁体字形都有了一并的掌握。所以,对于书法艺术内容的扩充是十分重要的。希望以后的书法课重点不要仅仅落实在写,而是文字背后的历史和情感,使学生通过书法这座桥梁到达彼岸——在那里传统文化之花遍布。

猜你喜欢

书家郑板桥同源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杂说书家之性灵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虔诚书画乃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