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认识和运用

2018-03-04广东五华县岐岭镇第一小学李淑娴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2期
关键词:青松普通话文本

广东五华县岐岭镇第一小学 李淑娴

朗读是一个驾驭语言的复杂过程,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读书活动,是有声言语的艺术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由此可见,朗读教学是读者置身于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朗读教学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对朗读教学要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是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指导朗读。

一、朗读的认识

1.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同时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非轻易可以练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汉语普通话规则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如果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反复朗读课文,形成了习惯,方言及语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

2.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

3.饱含感情的朗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录音。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

4.通过激情朗读,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适当的朗读方法,如教学《西风胡杨》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读”,最成功的也是“读”。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法,在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性情,是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感悟胡杨精神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1.明确朗读目标

2.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2.注重感悟,深入文本

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有效的朗读要求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懂了字词句,才能收获朗读的硕果。“感悟”即“静思默想”、“潜心会文”,教师要给学生感悟的扶梯,让孩子们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才能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

3.适当创设朗读的情境

朗读需要技巧的指导与演练,但更需情感的体验与认同,撇开了情感的支撑与奠基,朗读充其量只是摹音拟声、装腔作势。怎样才能走出表面读的怪圈,让情感深入进去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怎么读,还应结合文本的内容,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当学生能自然地走进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脉相通,此时,朗读便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味与表达的一体。

4.再造想象

根据他人的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基本特征是以他人的描述、说明、图示为想象发生发展的前提,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再造出新的形象。再造想象是在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学生以往经验,借助形象思维创造出新形象。它是学生认知图式发生变化的起步。

5.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是认知发展深化的前提

优秀作品往往是作者“情注笔端”而成文的。朗读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否则会影响对文本的领悟,使朗读的底气不足。以朗读诗歌《青松》为例,整首诗就表达了青松那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但感情深度不同。笔者朗读此诗的声气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充实的。初读《青松》,只看到结构有些相同,还体验不到感情深度有别。再读《青松》是在笔者查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仿佛看到那青松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法。笔者多次朗读《青松》的不同体验与认知发展的深化说明,不断领悟并朗读同一文本绝非只是一层不变的重复,而是建立在读者的主体经验及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提高。

三、总结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正是希望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来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可以说,有效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极好理解。在推进语文新课程的征程中,教师要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猜你喜欢

青松普通话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Experimental Study on Grinding Force of Electrostatic Coated Grinding Wheel
丰收歌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林青松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