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中的德行教育思辨

2018-03-04董宇臧鹤鹏祝凯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体质德育体育

□董宇 臧鹤鹏 祝凯(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体育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对德行的规范,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全面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是已然存在且必须实施的一项学科教育。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承担起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全面落实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的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德与体的育人之本更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体育可以树德、可以塑身,可以培养身体健康、德行兼备的合格人才,所以,高校体育的德行教育尤为重要。

1、德行释义

德,谓德行,多释义“道德、品行”。人性之中极为高贵的品质,往往都是由最原始的德性发端而来。正如孟子学说中所言,德性就好比人有四肢一样,是一种浑然天成、与生俱来的禀赋。而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如何操劳其肢体、磨炼其筋骨,挫折其性情,就要通过不断修习来不断提升了。正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教育与训练更为迅捷的奔跑,更为精确地观察,更为灵敏的感知,以及在胜负之间体验其身体的付出与精神的得失,这也是体育教育之初衷。高校体育可以让学生在身体博弈中生同情之心、羞耻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承诺之心,这也是仁、义、礼、智、信的开端。

2、高校体育的德行教育根源、方式、要素

2.1、“体育强国梦”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强国梦”思想引领中国特色体育的未来发展,没有中国体育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大健康。百年中国体育近代史,从被英国《伦敦学校岁报》提及“东方病夫”问题,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中国特色体育承载了“体育强国梦”的接力棒,体育强国不仅是竞技体育的金牌得失,不仅是北京奥运会的恢宏承办,而应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看的更重,从而实现“健康中国”的宏图伟业。

提及“健康中国”概念,也是我国全民健康战略从单一、被动的依靠医药治病,向“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转变,体育必然成为“保障、促进身心健康有效手段”的头等因素。那么,高校体育在这个历史时期充当了中小学体育发展与社会体育衔接的关键纽带,部分体育特色重点高校担当起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中间枢纽。既为国家输送竞技高水平人才,又向社会提供体优学生开展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工作。总之,“体育强国梦”的实现,需要高、精、尖的各类体育人才,在中国特色体育道路、体育制度、体育理论、体育文化方面做出成绩。高校是人才发展的摇篮,是提供高智能、高素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实现健康中国,必须健康自己,感召他人,逐步实现“全民健康、主动健康”的新理念、新思维。高校体育并在其中承载健体强身之重要地位,体质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体健的学子才是未来国家需要的栋梁,不可小觑高校体育的地位和价值,它是构筑“体育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2、高校体育的德育目标与方式

现代德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而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德育目标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通过体育锻炼陶冶情操、提高思维、锻炼意志。

高校体育教育是己经存在的而且必须实施的一项学科教育。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更是我们广大体育管理者、教育者所面对的新的坚持和改革的任务,而且这种教育所引起的正面的积极效应以及这种教育产生和引发的诸多高校教育问题和社会影响,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纳为道德伦理问题。高校体育教育包括技能传授、习惯养成、素质提升的综合过程。在高校的各个学科中,体育的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师生最为有效的互动、可以实现言传与身教的整合,可以说一堂体育课是一名教师与多名学生的舞台,教师如同导演与编剧,让学生在舞台中充分展示个人的表演才华,运用其身体感染学生,运用其思维与肢体完成其他科目给予不了的身体感知。所以,最直接有效的体育德育教育途径就是高校体育教学,或是体育课堂,深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层次、手段,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身体运动形式,在运动中、竞技中提升学生品德修养、意志品质、思考取向应该是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教育方式。

2.3、高校体育的德育体现要素分析

高校体育的德育体现要素分为三个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体育教学、群体竞赛、体质健康测试。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价值体现,面向高校所有的在校学生。群体竞赛分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赛事和校园体育文化比赛,面向具备一定竞技水平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和校园体育骨干,以及群体活动的参与者。体质健康测试,与其说是高校体育的组成要素,不如说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抓手和评价手段,同样面向所有在校学生。体育教学与群体竞赛是高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在学界对其的研究天似穹庐,在此不再冗论。针对第三个要素,体质健康测试要在此重点阐述。

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以及增进健康的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对青少年学生提出了基本希望和要求,并研制、修订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1950年8月,中国体育访问团学习了原苏联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的经验,引进了《劳卫制》,从1951年开 始在部分地区试行。在1964年《劳卫制》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公布了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2014年,教育部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修订,并延用至今。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面向小、中、大学三个层面设置的,并逐年提升其测试价值和目的。但对于小学、中学对其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及学生升学压力大等现实问题,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和技能的学习均不尽如人意。正因如此,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育人平台,在体育技能学习和体质健康水平方面承担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但“乘上”要补好中小学的“欠账”,“启下”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做到“一注重、二把握、三实现”的路线,“一注重”即为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级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大力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二把握”即为把握教育部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有利政策导向,以此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提高。“三实现”是指实现高校学生的技能养成、品德养成、意志养成、习惯养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高校体育的德育发展路径

3.1、高校体育的德育发展要秉承全方位、立体化、科学化育人过程

从现实出发,高校学生进行身体方面的道德建设与德育塑造是当前形势下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诉求[4]。健康体魄是青少年成长的物质基础,从身与心、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全方位塑造,以及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改革路线,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德行,适应社会形态发展的身体意识和价值追求,从而确定高校体育的德育地位。

3.2、高校体育的德育发展要激活内部动机,且要提升认知过程

育人是双向的,教与学是相长的。教是学的内部动机,对于体育教师的德育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运行动力是在安全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维稳求同的教育理念束缚了学生在运动中体魄、意志、创造力的发展,过度的约束与制度的缺失极大限制了体育教师的潜能发挥,更制约了学生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身体活动范畴。举一简单事例,教育部修订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是用于如实测试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和身体基本形态,是最基本的、最常规的测试手段,但对于部分高校为了规避风险,达到既定标准,所采用的的种种“无风险”、“不伤人”的策略来完成这一要求,此举就是一种最典型的的制度缺失和内部动机不完善的主要表现。要在高校实施德育教育,健全法制、规定、条例,增加对体育教师的风险保护,改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认知态度,激发体育教师的内部动机势在必行,否则“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梦”之路将会步履艰难。

3.3、高校体育的德育发展要坚持“三位一体”建设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高校体育德育建设模式,是指身体道德内化发展,身体实践外化突破,身心发展品牌升华的的学生德育提升范式。其内涵是:“从道德素养挖掘学生内化动机,从运动技能满足学生体能突破,品牌升华注重内化与外化两条途径的整合,全方位发展学生身心协同发展”。三者联合实施,辩证统一于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工作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虞重干,张军献.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2]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静波,曹策礼,石宏.育教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

[4]王继强,王继娜.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05).

[5]吴安春.德性教师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体质德育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