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动态分析IV.真菌类

2018-03-04宋玉双董瀛谦于治军崔振强朱宁波岳方正

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6期
关键词:多毛汇总普查

宋玉双,董瀛谦,于治军,崔振强,朱宁波,岳方正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34)

真菌类有害生物是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量上是仅次于昆虫类的第二大类群。据《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总汇》一书记载,我国已知的真菌类病原物有4 700多种[1]。真菌类有害生物不仅种类多,分布广,且危害类型多,几乎所有的危害类型都有,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害。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2014—2017年)共记载真菌类有害生物722种,本文从分类系统、发生危害情况等方面对种类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1 我国林业真菌类有害生物种类变化

真菌类有害生物按生物五界系统属于菌物界(Fungi),包括卵菌门(O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半知菌(有丝分裂孢子真菌 Mitosporic fungi)5个组成部分。

第一次全国森林病虫害普查(1980—1982年)记载林业真菌性病害2 745种,按照病原真菌的分类系统重新整理,真菌类有害生物共计1 272种。第二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2003—2007年)重点调查外来入侵种类及本土发生最为严重的种类,明确外来入侵种1种,新增真菌类有害生物82种,合计83种[2]。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2014—2017年)以危害为导向,对造成一定危害的真菌类有害生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共记载真菌类有害生物722种,约占我国已知种类的15.36%。我国三次普查真菌类有害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5个组成部分的数量变化见表1。

表1 我国三次普查真菌类有害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

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中,真菌类有害生物种类数量较第二次普查减少了633种,减少幅度达46.72%。其中,卵菌类、接合菌类种类不多,数量变化不大;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半知菌类种类较多,数量变化较大,分别减少34.39%、61.36%和44.34%。

2 真菌类有害生物种类减少的原因分析

第一次全国森林病虫害普查是一次全面的调查,属于一次本底普查。第二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调查,重点是调查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类、省际间出现新扩散的种类以及造成危害较为严重的种类,没有统计不重要的或者没有发现的种类(只有增加没有减少)。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虽然是一次全面的普查,但重点是调查造成一定危害的种类,有别于本底调查,各地在对“危害”尺度的把握上很难一致。因此,一些种类因调查时没有出现明显的危害而被忽略,没有纳入调查和统计。除这一因素外,还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各地对真菌类有害生物的鉴定准确性提高了,大幅度减少了过去的重复统计。在第一次普查记载的1 272种真菌类有害生物中,受当时鉴定水平的限制,有248个名称没有明确到种,用 “属名+sp.”表示,但统计时仍按一种统计,这部分多数是重复的种类。第三次普查时这种情况仅有19例,97%以上的真菌类有害生物鉴定到具体的科、属和种类名称。仅此一项就减少229个种类数量。

第二,真菌分类系统发生变化,属间出现组合,种间出现合并等,也减少了真菌类有害生物的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第一次普查到近期开展的第三次普查,时间跨越了35年之久,在此期间真菌分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较高阶层的变化外,在属级和种级单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使种级的分类更趋合理。

刺盘孢属(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校订结果,把原来近1 000种炭疽菌简化为20个形态种,9个专化型和3个型。其中的盘长孢状刺盘孢(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就有600个异名,第三次普查汇总将前面两次普查记载的32个种合并成盘长孢状刺盘孢1个种,减少31种。

尾孢属Cercospora的分类发生变化后,分出一个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第一次普查记载尾孢属68个种;第二次普查增加尾孢属6个种和假尾孢属9个种,合计83个种,其中大量重复,以同物异名的形式存在;第三次普查汇总时进行全面梳理,保留尾孢属21个种,假尾孢属38个种,合计59个种,减少24种。

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的分类发生变化后,分出一个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第一次普查记载盘多毛孢属25个种;第二次普查增加盘多毛孢3个种,拟盘多毛孢3个种,合计31个种,其中部分重复,以同物异名的形式存在;第三次普查汇总时进行全面梳理,保留盘多毛孢属7个种,拟盘多毛孢19个种,合计26个种,减少5个种。

其它属的梳理也减少一些种类,如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前两次普查共记载69个种,第三次普查汇总认定55个种,减少14个种;壳针孢属Septoria前两次普查共记载30个种,第三次普查汇总认定14个种,减少16个种;壳囊孢属Cytospora前两次普查记载24个种,第三次普查汇总认定12个种,减少12个种;球二孢属Diplodia前两次普查共记载13个种,第三次普查汇总认定6个种,减少7个种;钩丝壳属Uncinula前两次普查记载22个种,第三次普查汇总认定10个种,减少12个种;鞘锈菌属Coleosporium前两次普查记载15个种,第三次普查汇总认定8个种,减少7个种。

第三,真菌类有害生物的危害重点(灾害类型)发生变化,也减少了种类数量。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根朽、干基腐朽、边材腐朽、心材腐朽、白色腐朽、褐色腐朽、块状腐朽、杂斑状腐朽、丝片状腐朽、海绵状腐朽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真菌类有害生物的重点。在第一次全国森林病虫害普查时,共记载引起各类腐朽的大型真菌(担子菌)199种,占真菌类总数的16%。随着林业发展转入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各类腐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随之下降。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仅记载56种腐朽菌,占真菌类总数的7.91%。对比第一次普查结果,引起林木腐朽的担子菌减少了143种,减少70%以上。

3 真菌类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

真菌类有害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可危害寄主植物的各个部位,可表现出植物病害的所有症状类型。真菌类有害生物分布广,可侵害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可危及各种森林类型,可侵染种子、苗木、新植林、中幼龄林、成林及木材,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和生态损失。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全国真菌类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07.74万hm2,占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的 10.95%。在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排在前100位的种类中,真菌类有16种(表2)。

表2 16种真菌类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

在《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有2种真菌类有害生物,在《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中有37种真菌类有害生物,共计39种。在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中,除3种没有种类及发生面积记载、2种虽有种类但没有发生面积的记载外,绝大多数种类及发生面积均有记载,合计发生面积73.33多万hm2,占真菌类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的35.42%。这39种检疫性和危险性真菌类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从最大的围小丛壳到最小的链格孢、极细枝孢等,发生面积变化幅度极大,表明有些种类已不符合作为检疫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基本条件,应根据此次普查的结果,尽快开展两个名单的修订工作。同时,汇总发现部分种类的分类地位及名称也已发生变化(表3),可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表3 部分真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分类及名称变化

对比第二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有发生面积的)[2],茶藨生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松疱锈病)、落叶松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laricina(落叶松枯梢病)和松针座盘孢Lecanostictaacicola(松针褐斑病)在第三次普查时其发生面积均有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69.44%,65.00%,63.63%。

猜你喜欢

多毛汇总普查
上周全球股市情况汇总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常用缩略语汇总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系统抽样的非常规题汇总
赫姆斯利猪笼草和哈氏多毛蝙蝠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少女多毛有因寻慎重对待别过忧
女性多毛症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