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教材中的“沈从文”

2018-03-03华施洣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期
关键词:歌会人性美翠翠

华施洣

摘要:李健吾评价沈从文说:“他热情崇拜美。在他艺术的制作里,他表现一段具体的生命,而这生命是美化了的,经过他的热情再现的。大多数人可以欣赏他的作品,因为他所涵有的理想,是人人可以接受,融化在各自的生命力的。”正是因为沈从文的作品旨在宣扬“美”,与“学会审美,接受教导”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使其在中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云南的歌会》与《边城》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明晰“美”、描绘“美”、形成“美”。

关键字:沈从文;美;云南的歌会;边城

中学教材中一共选取了两篇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三课《边城》,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云南的歌会》。这两篇文章都在讨论关于“美”的问题。

首先,展现了沈从文先生倡导的的“美”。沈从文先生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先生倡导的是“人性美”。人性美是怎样一种“美”?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人美”,美在淳朴、自然。例如《云南的歌会》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吹鼓手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依然充满热情,依然保持初心。再例如《边城》中“老船夫”,他会因为接受额外的钱而觉得有压迫,不收不仁义之财,坚守“礼轻仁义重”的原则。“老船夫”虽然辛苦疲惫,但是依然保持最朴实的真诚。第二个方面是“景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景带着浓浓的地域特色,带着朦朦胧胧的“世外桃源”理想。例如《云南的歌会》中的云南,是“诗歌的家乡”,“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花的蓝与天空的蓝融为一起,在微风吹拂中发出自然的歌声,清新、美好又充满诗意。再例如《边城》中的茶峒,茶峒“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有一条小溪,“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山、城墙、河床、小溪,构成了一副质朴又梦幻的湘西小城。第三个方面是“情美”。情美贵在小巧、真实。例如《云南的歌会》中的“金满斗会”,“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这种全村老少相聚一起,不分彼此,用歌声传递快乐,这种“美”只能在沈从文先生笔下才能出现。再例如《边城》中的“翠翠”与“爷爷”。“爷爷”因为喝酒留下“翠翠”等他,“翠翠”在码头等了很久。但是在“把船拉过了溪”,“一到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对祖父的一点埋怨刹那间烟消云散。这祖孙俩的情,是最纯粹的、自然的,是人性本能存在的。沈从文先生倡导的“人性美”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然后,讨论了沈从文先生如何描绘“美”。在这两篇文章中主要是通过“歌声”和“人物形象”来描绘的。“歌声”是沈从文先生常用到的媒介,“歌声”将听觉、视觉完美结合,使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直观、形象的感悟到“美”。例如《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妇女”的情歌演绎、“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金满斗会”中全村老少共享的民歌,通过歌唱情歌、山歌、民歌,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在游戏之中“美”油然而生。再例如《边城》中“傩送”与“天保”用山歌传情,将最隐秘而悸动的情思用最浪漫的歌声传递,将“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果说“歌声”是沈从文先生最特别的传递“美”的媒介,那么“人物形象”的描绘就是其传递“美”的初稿。沈从文擅长用不同的方式来描绘“人物形象”。以《云南的歌会》与《边城》为例。在《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里对“年轻女人”的描述注重的是“实”,通过“看”到的进行稍带比喻的白描似的描写,偏重外貌描写,突出“年轻女人”的真实形象,旨在通过这种“真实”强调淳朴。在《边城》中有一段描绘“翠翠”的话:“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里对“翠翠”的描绘注重的是“虚”,借用“意象”进行比喻性阐述,偏重神态描写,突出“翠翠”的灵动、清明、天真。

最后,抛出这两篇文章出现在中学教材的作用——学会审美,接受教导。童庆炳说:“一部作品审美功能是最为紧要的、首先的。人们必须首先感受到美。并被美深深地吸引后,在愉快的享受了美之后,才能认识社会和接受教导。”沈从文作为宣扬“人性美”的代表,其作品被选入中学教材中是必然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两篇是经过深思的,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理由。第一,教学目标决定了要这样选择。由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入可知,这篇《云南的歌会》被选入的理由是关注了民俗,有助于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人性美”在民俗中最容易显现。通过《云南的歌会》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民俗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品味到民俗中的“人性美”。由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单元导入可知,这篇《边城》被选入的理由是此小说作为小说的典范,能使学生在掌握小说主题和情节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第二,由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出发,选择了这两篇。《云南的歌会》被选入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材是基于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文本技巧,拥有较基础的阅读能力的成果上被选择的。《云南的歌会》篇幅比较短小,极富趣味,虽然是散文但是逻辑清晰,避免了“雾里看花”的迷茫,且运用的修辞手法多样但是简单,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多样的文本技巧。《边城》被选入高中教材必修五是基于高年级的学生已有系统的文本技巧和自我审美的成果上被选择的。《边城》这篇小说,篇幅适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掌握“小说”这种文体系统的知识,且这篇小说意味深长,有利于培养、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提示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三,由对“语文教什么”的思考出发选择了这两篇。语文应该教什么?综合了各种资料,总结出来其实就是一句话“语文教人成为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理性,有理性的前提就是要会删选,会删选必然要学会审美。“学会审美,接受教导”我认为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云南的歌会》和《边城》都反映了“人性美”,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是可爱的人物,都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都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中,个个心口相應,行为思想一致,都保持“婴儿状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既能学习到“技巧”方面的知识,又能提升自身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这两篇文章宣扬的“人性美”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选择沈从文先生的这两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们明晰“美”、描绘“美”、形成“美”。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审美自失。审美自失是审美快感的极致状态。保护审美自失,应该是各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考虑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印书馆,2013

[2]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沈从文.《边城》[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5]陈太胜.《作品与阐释:文学教学引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歌会人性美翠翠
家乡的夜歌会
B站《夏日毕业歌会》官宣阵容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三月歌会好热火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