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汉词义理据差异

2018-03-03北方工业大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23期
关键词:理据语词历时

北方工业大学 宋 蕾

一、词义的理据

理据(motivation)是一个语言结构同系统内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Taylor,2001)。从这一角度看,语言理据普遍存在于各个语言之中。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理据性。王寅(1993)解释理据为事物与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即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所谓词的理据,是指词与词义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语言符号与客观事实和现实联系的依据,用理据来说明语言符号和意义之间的联系。词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是任意的和约定俗成的。所以,大多数词可以说是没有理据的。换言之,符号和意义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解释性。但是,语言的任意性并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词存在理据性(王寅,1993)。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词汇的形式和意义的理据,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作出恰当的解释。

词汇的理据程度和理据类型会对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的整体面貌产生重大影响,如词汇的构成、对外来语的吸收等等,其成词的理据模式是塑造词汇系统的基本力量。词汇的理据从共时角度可以分为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关注语言系统各级符号意义和形式的关系;外部理据讨论语言系统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和语言形式的关系。

英汉语言分属不同语言系统,其词汇意义的构成、发展、演变可以看出词汇同各种内外部因素之间的不同联系。词义的的外部理据受其所处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词义反映着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密切联系。语言不是孤立的,它和文化密不可分,英汉词义的差异性也体现出语言与文化的纽带。

二、英汉词义理据的差异

语言既是共时的系统,又和历时的因素分不开。语言中的理据同时包含了共时理据和历时理据。从历时的角度入手,侧重词汇的意义演变和发展。 然而,共时和历时因素同时作用于语言,语言共时层面的面貌是历时发展的结果。例如历史悠久的英汉成语、习语是语言共时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但要了解掌握这些成语、习语的用法,就离不开对其历时理据的追溯。采取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探讨语言中词汇的理据问题时,语内因素与语外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对某些语言的理据作出合理的解释。词语的理据形成与各种自然、社会、人文的因素互动,也会受到人的认知思维、审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与词义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生活环境往往影响人们选词的对象。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在生活中常接触“牛”,因此反映到语言中,“牛”就是人们构词选用的对象(周一农,2005)。西方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与马的关系密切,反映在语言中就形成了很多以马为喻体的表达。

地理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同样存在。中国处于欧亚版块的东端,因此“西风”或“西北风”是带来冷空气的寒风,因此汉语中“喝西北风”就表示“挨饿”、“没有东西吃”。英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从西而来的风是暖风,因为它带来了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英语中有谚语: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its best.(西风吹,暖风到,天气好得不得了。)同是西风,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在两种语言中的体现的内涵却截然相反。

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老”意味着“权威”、“智慧”、“富有经验”,我们常用老教授、老师傅这样的词来表示对年长之人的尊重。西方人是不愿被人冠以“老”字。在西方价值观中,old一词除了指 “aged (年老)”外,其词义内涵是“senile (衰老)”。在西方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的衰老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没有价值。

三、结语

人们对于语词理据的了解远远比不上对语词本身(词音、词义、词结构等)的了解,这是因为,语词是人们语言创造行为的结果,是现实的、物化的,而语词的理据则是隐匿于结果后面的动因,是经验的,认知的。物化的语词可以永久存留于世,而非物化的经验的理据则必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磨损乃至湮没无闻(王艾录,2006)。因此,探究语词背后的理据就是不仅要了解“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

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出发,Lakoff(1987)曾指出,掌握有理据的东西,要比掌握任意的东西更容易;对有理据的知识进行记忆和使用,也要比任意的知识来的容易。不论英语教学还是汉语教学,充分利用词汇的理据,包括词源理据、语音理据、构词理据等来进行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对于英汉词汇理据的分析研究能够促进英汉翻译实践等跨文化交际活动。

传统的词汇教学多用词典义项法,学生对于词义理解不深,在语篇理解中产生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理据,培养词义的逻辑扩展能力,构建多义词的语义网络,有助于对于词汇学习达到深入和持久的效果。

猜你喜欢

理据语词历时
语言困境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