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析文本语识,落实语用训练

2018-03-03河北省涿州市双语学校谢永良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24期
关键词:阿长剖析文本

河北省涿州市双语学校 谢永良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所谓语用能力,就是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的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落实语用训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依托教材,剖析教材中的文本语识,找到训练点,设定教学目标,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

这里的文本语识指的是文本的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也就是蕴含在文字背后的语言密码,即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如何用表达的。

当一篇文章选入课本时,它就不仅是一篇文章,而是教学的材料,如何使用呢?我们应充分剖析文本中的语识,找出语言运用的训练点,落实语言运用训练。可是老师在备课时,往往是教参的搬运工,课件的奴隶,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不能很好的的驾驭教材,找不准教学目标,致使课堂效率低下。

如何剖析文本语识呢?

一、剖析文本思想内涵,提高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

部编语文教材选文,都是古今中外典范。这就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1.经典文章,思想永不凋零

如:《阿长与山海经》阿长,迅哥儿的保姆,长妈妈。说话切切查查,睡觉摆一个“大”字形,会讲美女蛇的故事,懂得繁琐的礼节,有伟大的神力,能阻挡城外的大炮。虽然谋害了他的隐鼠,却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买到《山海经》。

细读《阿长与〈山海经〉》发现,阿长,鲁迅念念不忘,笔下反复提及。阿长留给鲁迅的究竟是什么呢?在以儿童的目光追忆的同时,又以成人的眼光做出新的评判。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身份卑微,迷信麻木;她尽职尽责,尽自己所知传蒙授理,渴望实现自身价;她淳朴善良,一生的热望是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写阿长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怀念,无限的辛酸、无比的崇敬。

旧社会,一个保姆,尚且如此。现今社会,为师者,虐童频出,更透出阿长人性的光辉。经典文章离我们很近,思想永不凋零。

2.抓住贯穿文章的人物语言,破解认知密码

曹文轩《孤独之旅》旅行式的成长最动人心。全文只有杜小康的四句语言描写“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顺藤摸瓜,我们得出他的旅行式成长的心路历程:一位少年,经历了生活突变时无助、悲伤;抉择时犹豫,面对现实的胆怯,难以承受的孤独、心情的绝望;绝望后的新生,暴风雨之夜的勇敢坚强、承担之后发生神奇的转变——成长;成长后的欣喜。

是啊。有些孤独,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跨越孤独,才能换来理想中的自己。

3.每一个文字都有温度,品味它的思想内涵

《孔乙己》前半部分讲“我”在店里专管温酒,很无聊。后一部分用孔乙己所欠的酒账为线索。两部分中间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并不是可有可无,一是把前后两个部分分了一个明显的界限。二是暗示坐着的批判和同情,三是不幸的人在一般人心里这样没有地位。还蕴蓄着人生的寂寞。

朱自清的《背影》两次写到“聪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们总是把最不好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等到懂得了,也将失去。

经典文章里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有温度,浸润着祖国的文化。细读文本时,不能放过。

教师的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了,才能深入浅出的设计好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剖析文本表达规律,落实语用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时语言表达形式单调,缺少条理,我们应积极的想一些办法给予他们找到文本中模仿支架,进行表达上的训练。我们要剖析教材中表达的规律,譬如一些典型的句式、句群、段式结构等规律,让学生进行语言仿写。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句式训练。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我们发现这样的句式然后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进行表达,不仅表达的内容丰富了,还可以训练表达的有条理有重点和有详略。

鲁迅先生的《五猖会》里面有多种组句成段方式,经典易学,找出规律进行语言训练。

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这一段写的是哨子“吹嘟嘟”。作者是这样写:它是纪念品,是花一文钱买下的,它是这样做的,吹起来的声音,给我的影响。这是按照事物本身的逻辑方式组句成段。把哨子吹嘟嘟介绍得很清楚。我们可以设定目标,写一个物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这一段写的是他教我背书。作者写我的动作,他的动作,我的感受;他的行为、语言、动作,我的感受。作者采用“我他交互式”方式组句成段。这样互动,让人身临其境。我们可以设定一个目标,写一段心理感受。

这篇文章组句成段的方式还有顺序词式,总分并列式,人物串联式,分层表述式,连动式,对比式,点面结合式等,学生可进行仿写训练。

只要我们认真剖析文本,不难发现这样的训练点很多。我们在这些地方设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有了运用能力,就像有了疏导交通的能力,一辆辆堵在路口汽车就会有序发出。

三、剖析文本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点,润泽心灵创意表达

语言运用,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的。现在语文界的“群文阅读”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阅读拓展点和写作生长点,也就是群文阅读中的主线或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进行创意表达。

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老师拓展阅读《丁香结》,老师出示相关文字。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他们负担着解不开的仇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宗璞《丁香结》

学生被语言吸引,就有了读书的渴望,学生读书了,思想就丰盈了。

又如朱自清的《春》,写春风图时先从触觉角度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接着从嗅觉角度写: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然后是听觉角度: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春风无形无味,但春风可触、可嗅、可闻,作者只从这三种感官来写,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风特有的气息,春风与鸟声、流水声、牧笛声相应和而更显轻柔的特征跃然纸上。我们借鉴课文这一写法,就你家乡风景写一个片段。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有一句话说得好“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剖析文本语识,抓到训练点,是老师解读文本的功力。我们要善于用好教材,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猜你喜欢

阿长剖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高铁阿长过生日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阿长与沙县小吃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阿长买《山海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