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探索

2018-03-02郭颖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兴趣培养

郭颖

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基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启蒙课程。但是,以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单纯地就书本论书本,缺少趣味,内容贫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不紧密,未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这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所在、乐趣所在。因此,在新阶段的教学探索中,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本科目的学习更有趣味性、探索性,同时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再是架设在空中的楼阁,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真正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兴趣培养 教法探索

长期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作为“政治课”初级阶段,课程涉及的大多是与道德观、价值观等相关的内容,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教学时仅仅局限于课本,单纯地讲解、教育,往往就会使书中所要传递的情感价值变成一种“纯精神”的追求,似乎是在营造一个“理想国”,使之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使课本上讲的高尚的情感、人际交往的尺度和规则等成为架设在空中的楼阁,很难走进学生内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情感、道德诉求,并能约束他们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必须把它从“空中”引向“地面”,在教学时好好把握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点,让教学活动能够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成效。那么,具体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具备哪些特点呢?

一、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创造开放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学习没有兴趣,一方面是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有距离,他们很难将课程中所讲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缺乏亲切感,常常是板起面孔教学,很难摸到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造开放性的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开放性的课堂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相对放松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探索,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并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小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但是真正的人格还未完全成形,小学阶段正是他们性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很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允许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自己个性的优势,自主地探索学习,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怎样在开放性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先要了解兴趣产生的规律,兴趣往往由好奇心开始,持续不断的新鲜感受刺激着学生的心灵、感官,探索之后获得的成就带来无可替代的愉悦,从而产生更深入了解的内在动因,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融入情感体验。以往《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书中的内容仅仅是有限的内容和文字,学生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也很难理解书中的精神和情感。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我们教师就应该多给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小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也都有模仿表演的欲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环节,把教学内容融入表演之中,让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课堂,获得切实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讲“规则在哪里”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表演一天生活的经历,以一个学生为线,其他的学生扮演交通警察、教师、乘务员等角色,串联起许多生活中的相关规则。通过这种情景的真实体验,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深刻地理解了规则的含义。

2.赋予学生学习成就感。成就感是保持兴趣必不可少的动力之一,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一件手工作品或者攻克一道数学难题后会觉得特别兴奋,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会促使我们更加愿意继续挑战另一个“高峰”。《品德与社会》课也是一样,我们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观察、动手、合作解决一些疑问,同时要不吝于给他们各种形式的鼓励,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会内心充满愉悦,兴趣倍增。

二、课程应具有灵活性: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更大的世界的窗口

1.鼓励思维扩散。现今阶段,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因而,我们教师进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表面的内容,还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使之突破现实环境的限制、时空的限制,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联想,促进他们形成一定的能力。落实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就是尽量不要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要给他们创设可以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情境,让他们由呈现的种种现象,提炼出自己的多种见解、看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观念认识。

2.延伸教学资源。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这样狭小的学习范围,要让他们学会自主拓展学习内容。比如,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在空余时间多浏览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使知识的获取更为全面而立体,而且在自在的环境中巩固、延伸了课堂所学,让学生发觉《品德与社会》不再是僵硬的课本知识,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而且不但可以在“玩”中学,还增加了与人交流的资本,同时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应具有生活性、实践性: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驗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还涉及了许多认识世界、社会交往方面的内容,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课本的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多角度、多层次地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课程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得到能力的发展,在能力的发展中更进一步地走进生活。

1.引领学生感受与体验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最好的实现方法就是让学生多多感受与体验生活。因而,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安排、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把目光从课本转向多彩的现实世界,通过切身的感受与体验,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让他们形成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2.引导学生发现与热爱生活。在初步感受与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教会学生的,就是用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刺激他们心灵中美好的情感体验,被误解的酸涩,被赞美的甜蜜……只有当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真正丰富起来了,才能够理解什么是美的情感和行为,对这样的情感和行为产生发自心底的崇敬与热爱。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得到了相关知识、概念,最多只是理论上理解了这是一种什么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但并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发现,自然也不能真正地看到美德美在何处,更谈不上热爱了。

总之,真正有效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应同时具备开放性、灵活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多个显著特点,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地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教学内容也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挖掘,让学生学起来充满新鲜感、成就感,同时还要注重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并能够在生活中践行所学,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亚东.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86.

[2]彭昌选.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4,(01):51.endprint

猜你喜欢

兴趣培养
浅议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兴趣培养的策略
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