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芳自赏的高一女生

2018-03-02晓林

现代家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雅辅导女士

晓林

谁说我孤芳自赏

小雅是上海松江区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女生,因有强烈的孤独感,在其母亲潘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通过潘女士的介绍我了解到,小雅是家里的独生女,今年16岁,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突出,还学得一身才艺,舞蹈、声乐、器乐都学得有模有样,上小学时曾被选拔到上海卫视参加六一儿童节汇演。“我和小雅的爸爸都在大学里任教,算是知识分子,家教挺严的。”潘女士不无得意地说,“虽然小雅在才艺方面挺突出,但我们只当是玩耍,没想让她抛头露面,出这样的风头没有价值,所以从上初中开始,我们就要求她专心学习,一定要考上复旦大学。”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一定要上复旦大学?”

潘女士扬了扬头,用举重若轻的口气说:“因为我和小雅的爸爸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的。”

我留意观察,发现小雅的表情与妈妈如出一辙。

谈及小雅的精神状况,潘女士皱起了眉头,说:“自从上初中以后,小雅好像总是不开心,也没见她带同学回家玩。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告诉我,小雅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就是人际关系不好,不能和同学打成一片,显得有点高傲。比如,她不愿跟别的女生一起走路,不愿跟别的女生一起去食堂吃饭,甚至不愿意跟同学讨论问题。我没有予以重视,心想,学生嘛,把学习搞好就很好了,人际关系不重要,就没有在意。没想到,上了高中以后,小雅越来越烦躁,经常在家哭泣,说自己没有朋友,太寂寞了,还说这样活着没意思。我吓坏了。请问,小雅是不是得了自闭症?”

我告诉潘女士,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显著局限,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小雅不可能患有自闭症,只是有人际交往障碍,属于认知障碍,所以不必紧张。

我问小雅:“愿意跟阿姨谈一谈吗?为什么不愿跟同学一起走路、吃饭、讨论问题?他们排斥你吗?”

小雅说:“他们不排斥我,而且据我观察,他们都乐意跟我交往,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我想,只要我略微主动一些,人际关系一定是班里最好的,我也能找到说知心话的闺蜜。我不愿意跟女生一起走路,是嫌她们走路的姿态不好。阿姨您知道,我学过芭蕾舞,跳过小天鹅,走路姿态受过专业训练,和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一起走路,我不自在,她们也不自在。另外,我发现同学们吃东西声音都很大,不雅,所以尽量一个人去食堂吃饭。至于不愿意跟同学讨论问题,是因为我不觉得有什么可讨论的,都是很简单的问题嘛!”

我笑道:“感觉你有点孤芳自赏啊。”

小雅马上反驳:“不,我现在没有孤芳自赏的优越感,我只有孤独感,难以忍受的孤独感!我想跟同学们交朋友,说知心话,但我不敢,我感觉他们都很虚伪,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不值得信任。”

潘女士轻抚女儿的肩头,以示安慰,却转头对我说:“其实,成人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充满功利和虚伪,这孩子现在就不能忍耐,以后可怎么办?”不难想象,小雅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与家庭影响有密切联系。

小雅抽泣着说:“所以,我觉得不如一死了之!”

潘女士推搡女儿一下,心疼地说:“妈妈不许你这样说!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妈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转而向我央求道,“求您帮帮孩子吧,她才16岁啊,还有大好前程……”

孤独者未必杰出

通过与小雅长达4个小时的沟通,辅以两份心理量表的测试佐证,我诊断她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不良带来的孤独感。造成她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和自我意識发展带来的心理偏差。在生理和心理上,小雅都处于从半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与人交往、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并被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非常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同时,小雅还面临同一性的问题,她一方面觉得自己心里有许多不愿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能心灵相通,在找不到这种知音的情况下,便会陷入强烈的孤独感中,觉得自己与世界存在隔膜,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

第二,高傲心理。从小到大,小雅都感觉自己家庭条件优越,自己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好,才艺出众,对事情的思考深入,有一种优越感,所以自命不凡,瞧不起同龄人,感觉这个人庸俗,那个人幼稚,于是索性拒绝与别人交往,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自己搞自己的学习。然而,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一个人默默承受的时候,就会体会到无人倾诉的痛苦,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第三,创伤经历,让她对人产生不信任感。上小学时,小雅有一个同桌6年的好友,毕业前说好要考同一所中学,继续做同学,可是对方的父母移居美国,小雅和好友不得不分离。小雅因此非常痛苦,幼稚的她感觉人情薄如纸,再珍贵的友谊也经不起离别的打击,于是上初中后就不再注重交往,只顾埋头苦读。上高中后,小雅曾想发展友谊,但初中三年的离群索居已经让她习惯独来独往,加上学习和交友不能兼顾,她被动地选择了与同学日渐疏远。有时候,听到室友在背后议论别人的不是,小雅既伤心又庆幸,伤心是因为感觉高中阶段没有真正的友谊,庆幸是因为没有轻抛一片心,成为她们议论的对象。从那以后,小雅笃信世间人情都是冷漠和虚伪的,更加不敢信任别人。

第四,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由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小雅从小就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将来一定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有这样的信念,是父母从小灌输的结果,本身并没有错,甚至成为小雅一再取得好成绩的内在动力,但是,小雅把这个观念绝对化了,于是自信过了头,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曲高和寡是自然而然的事,自己应该主动远离平庸和幼稚,只关心学习。换言之,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就像一堵墙,把小雅与同龄人隔离开来。

“阿姨,心理学究竟是怎么定义孤独的?”小雅态度严谨地问我,手里拿着笔和本随时准备做记录。看来,她已经做好准备对付孤独了。endprint

我说:“心理学认为,孤独是在我与他人之间,或我与环境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时出现的一种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人类是群居动物,会对一个群体产生很强的热爱感情,进而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当一个人被群体排除在外的时候,他就会因心理上的依赖感得不到满足而出现某种情绪波动,这种情绪就是孤独感。”

小雅歪着脖子继续问:“那么,孤独究竟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我的钢琴老师说,孤独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情感最深刻的诠释,如果人不能忍受孤独,就不能达到艺术的巅峰。语文老师也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孤独的。我爸爸曾经不止一次告诉我,做事能专心方能深入,耐住寂寞、忍受孤独,才会有奇迹诞生。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理论学说,比如地圆学说、物种起源学说、相对论等,往往都是在提出学说的人长久忍受煎熬甚至死去很多年后,方被别人体悟和理解。照这样说,孤独岂不是一种美德吗?”

我说:“没错,杰出者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忍受孤独,但并非所有的孤独者都是杰出者。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大多数人无法忍受孤独,半途而废,最终陷入更痛苦的孤独。所以,对孤独要辩证地看:首先,孤独并非负面情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所描述的那样:‘我爱群居,也爱独处。其次,孤独是成功的代价,我们要付得起,正如受伤是上场打球可能要付出的代价,但上场之前故意把自己弄伤就是愚蠢的,所以,不必用孤独标榜自己是未来的成功者。”

对于我的解释,小雅表示接受,并愿意在我的指导下学会克服孤独情绪和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技巧。

认知偏差要纠正

对小雅的心理辅导是从倾听开始的。首先,我给予小雅无条件的关注和理解,迅速赢得了她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我运用心理学技术,悄悄打开她的心扉,然后一步步引导她倾诉。这样做,我取得了两个成果:第一,获得了不少线索,对解开她的心结有很大的细节方面的帮助;第二,倾诉之后,小雅的心理趋向平衡,为以后的辅导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步,是帮助小雅认识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告诉她,在学校这个群体中生活,总是要与同学、老师有所交往的,尤其是同学之间,交往更为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于她现在的学习、今后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学生,如果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达不到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也就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以后走上社会,可能也无法与别人合作得好。

小雅问:“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与人合作?”

我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未来社会需要竞争,更需要团队合作。即使是搞科学研究,大到航天飞机,小到集成电路板,哪一个是靠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

由于此前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小雅对我的话较能听得进去,也慢慢开始思考与人交往的利与弊。

第三步,对小雅进行认知调整,帮助她重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小雅之所以有人际交往障碍,说到底是对人际交往的错误认知造成的,所以,帮她重建合理的认知模式,摆脱非理性观念对她的困扰是心理辅导的重点。

比如,小雅认为同学之间的关系都是虚伪的,她能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我说:“你所说的虚伪,我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经常碰到,但多数情况下,类似的口是心非都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原谅的。反过来说,你认为自己能做到完全诚实,完全心口如一吗?”

小雅想了想,说:“或许我对别人要求太高了吧。”

“我觉得问题出在双重标准上。”我语重心长地说,“你看不惯别人虚伪,可自己也不能总是诚实;你希望别人能理解你,你却不能容忍别人身上一些你看不惯的东西。带着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与人交往,你怎么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呢?”

小雅怔住了,反复思索我说的话,默默点头,似有所悟。

再比如,小雅对别人不理解她感到很苦恼。她说:“朋友嘛,首先要能相互理解,如果做不到相互理解,那交朋友就等于交了一个冤家。”

我给她的建议是:“那就先理解别人的不理解。不要把理解当成缘分的试金石,所有的理解都是充分沟通的结果。具体而言,可以遵循如下次序来解决问题:第一,承认别人不理解自己的现实,因为它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二,尽可能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自己;第三,采取让别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其理解。”

最后,小雅愿意尝试改变自己,主动在班里结交朋友,但她又对友谊影响学习有顾虑。

我问:“你说你不想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学习是什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难道不是一种学习吗?”

小雅为难地说:“您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不想改,我觉得自己很难改变。”

我说:“你不去改,怎么知道你改不了?你不是要成为不平凡的人吗?现在你的自信心哪里去了?”

在我的激励下,小雅逐渐愿意改变自己,在友爱的集体中驱散孤独的阴霾。

7次心理辅导,小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她的改变刚刚开始。她的心理障碍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几次辅导有可能突破,但一定会有反复,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约定,以后每周电话联系一次,根据情况决定要不要见面辅导。

其实,对小雅这个案例,我最感棘手的是她的家庭环境。小雅的父母都是不善于人际交往的人,甚至对人际交往有种种提防,小雅对人际交往的偏差认知也大多来自父母的影响。正所谓每一個问题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位问题家长。但愿小雅的父母能从女儿的变化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自我改变,给女儿以积极的影响。

【编辑:陈彤】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雅辅导女士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全年目录
小雅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小雅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