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2018-03-02郑昆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卢作孚川江敦刻尔克

郑昆

英国著名导演诺兰的新电影《敦刻尔克》正在热映,电影再现了二战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成功转移了约33万人。事实上,早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在距离欧洲万里之遥的中国,已经发生过一场影响整个二战格局的大撤退—宜昌大撤退。通过川江航道,大量人员及战时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后方,从而奠定了全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胜利基础。因此,有人将宜昌大撤退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川江航道 差点儿置中国于死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进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水路交通就成为最重要的倚仗。而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大船,当时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换上能走长江三峡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溯江进川。川江航道的这种特殊性,差点儿置中国于死地。

1938年10月,战事告急,距宜昌仅300公里的华中重镇武汉沦陷,大批人员物资从华东、华中、华北地区涌向宜昌,等待被转运到大后方四川。只有10万人口的宜昌城被滚滚而来的难民挤满,各种滞留人员最多时达3万人。随着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宜昌的,还有各种大型设备、器材、军工物资等。1938年秋天,宜昌江边数里长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种急待转运的货物塞得水泄不通。这数万吨战略器材是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如果不及时入川,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时,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33集团军,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几十万出川增援的军队和装备,也急待通过川江航线,奔赴战场。更为严峻的是,这年10月中旬以后,长江上游还剩40天左右的中水位,较大轮船尚能航行,过后便是漫长的枯水期,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入川。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和货都必须在40天内运走。宜昌,川江航线的终点,此时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死的一道起跑线。

日军已经开始向宜昌进发,日机也开始对宜昌进行轰炸。在40天的时间里,要把滞留在此的人员和战略物资撤退到后方,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照当时川江航线的运输能力,要完成这场抢运,需要一年的时间。

成功撤退 绝境中诞生奇迹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是45岁的卢作孚,他创办的民生公司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本人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抗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交通部次长,并被委任为国民政府运输联合办事处主任,主管水陆运输。

1938年10月23日,卢作孚到达宜昌。就在半个多月前,他的远见和坚持已经为宜昌大撤退埋下了伏笔—他设法拒绝了国民政府军政部的命令,命令要他将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一律开到武汉长江下游田家镇凿沉,用以封锁江面,阻拦日军军舰沿长江进犯武汉。卢作孚反对这种自毁家园以断敌路的做法,他要竭尽全力组织他的船队参加抗日救亡。

正因为还有这些被保留下来的船队,宜昌大撤退最终得以实现。一抵达宜昌,卢作孚就连夜组织民生公司员工开会。会议持续了一个通宵后,一份严密、合理而又紧凑的运输计划终于出炉—将宜昌至重庆分为三段航行,宜昌至三斗坪,三斗坪至万县,万县至重庆。除大型设备、重要物资用专船直运重庆、再从重庆运送奔赴抗日前线的将士外,其他的轮船进行分段抢运。鉴于三峡航道地形复杂,不能夜航,只能抢在白天航行、晚上装卸。为此,卢作孚在三峡航线增添了数个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码头搬运工3000多人和大量三峡险滩段纤夫,征用木船850艘,昼夜不停地装卸运输。

此外,卢作孚还决定,在调度策略方面,公营厂矿机器、工具、原料及公务人员一律优先运送;军工厂的设备、人员等由他们上级派人到宜昌组织办事处统一规划,避免了“谁也不让谁”的争执;各船客位除了公务员需要紧急搭乘之外,应尽量留出舱位,由轮船公司根据登记名次公开安排售票;将二等以上舱铺全改为坐票,让达官贵人与平民同舱,这样能增加一倍以上的载客量;票价降低,公教人员半费、难童免费,货物设备只收1/10。

10月24日,第一艘滿载着物资和人员的轮船启航,开出宜昌港,几百名孤儿难童在卢作孚的亲自护送下第一批上船。在此后的30多天里,在滔滔川江上,冒着日机频繁轰炸的危险,24艘轮船、850只木船不停地在峡江来回穿梭。到1939年12月初,江水低落,喧闹的宜昌城突然安静下来。卢作孚独自一人在宜昌码头巡视了很久,码头上,剩下的就是些零碎废铁,人员已被撤运一空,宜昌大撤退结束了。

彪炳史册 撤退孕育最终胜利

在整个大撤退期间,民生公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损失轮船16艘,116名公司员工牺牲,61人受伤致残,经济上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但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大撤退期间,民生公司运送部队将士、伤兵、难民等共计150万余人,货物100万余吨,仅抢运的军工设备就有兵工署的22厂、23厂、24厂、25厂、巩县分厂、汴厂和金陵兵工厂、南昌飞机厂等14个,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业设备和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机构、国家文物的物资。卢作孚公司抢运的这些器材物资,很快组织起钢铁厂、兵工厂、纺织厂,从而保存了中国工业的命脉,为抗战胜利和大后方建设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1938年民生公司从宜昌抢运出的一船船重要物资,胜过了百万甲兵。

亲身经历了宜昌大撤退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场撤退誉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当时的著名记者徐盈在其所著的《当代中国实业人物志》中写道:“宜昌大撤退的紧张程度,与英国在敦刻尔克的撤退并没有什么两样,或者宜昌大撤退比他们还要艰苦一些。毕竟,‘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国家的力量,由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仅仅依靠一支平民船队,却打通了全中国的生命通道,其过程更加艰苦卓绝。”

选自《重庆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卢作孚川江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的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六十年
“大章鱼”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川江往事》
《敦刻尔克》不止是战争史诗
川江号子(重庆)
重读卢作孚
为商不有的卢作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