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不同排龈方法在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2018-03-02何光伟张萍

医学信息 2018年2期

何光伟+张萍

摘 要:目的 探讨楔状缺损充填修复时,不同牙龈生物型应用排龈线和排龈膏排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牙颈部楔状缺损共180例,薄龈生物型为87例,厚龈生物型为93例,各组内样本随机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应用排龈膏排龈、对照组应用排龈线排龈后,行复合树脂充填。治疗后评价疼痛、牙龈出血情况,并随访1年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薄龈生物型中实验组的疼痛发生率、牙龈出血率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厚龈生物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疼痛发生率、牙龈出血发生率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薄龈生物型与厚龈生物型中,各自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楔状缺损充填时,薄龈生物型应选择排龈膏排龈,以减少疼痛和牙龈出血的发生率;厚龈生物型选择排龈膏和排龈线排龈的差别不大。

关键词:楔状缺损;排龈膏;排龈线;牙龈生物型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2.002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2-0004-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ingival line and gingival plaster in different gingival biotypes in the restoration of wedge-shaped defect.Methods 180 cases of cervical wedge-shaped defect were selected.87 cases of thin gingival biotype and 93 cases of thick gingival biotyp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the gingival retraction paste,the control group used gingival retraction after the composite resin filling.Assessment of pain after treatment,bleeding gums,and followed up after 1 year.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biological thin gingival pain incidence,gingival bleeding rat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1),the incidence of thick gingival biotyp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in,gingival bleeding incidence of smaller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Follow-up 1 year,gingival biotypes and gingival biotypes,the respectiv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effect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During the wedge-shaped defect filling, thin gingival biotype should choose gingival retraction paste,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ain and bleeding gums;thick gingival retraction paste and biological selection gingival retraction has little difference.

Key words:Wedge-shaped defect;Gingival plaster;Gingival line;Gingival biotype

排龈技术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但应用于口腔固定修复中,也应用于楔状缺损修复时,以获得良好的充填体边缘,这已经成为口腔医生的共识。但在楔状缺损修复中,应用排龈技术的不同,对牙周健康、充填体悬突等产生不同的影响。排龈过程中,如何减少牙周损伤,获得理想的修复体密合度,是临床医生一直探讨的问题[1-4]。本研究探讨在楔状缺损充填治疗时,依据不同的牙龈生物型(gingival biotype),选择两种不同的排龈方式所获得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180例患者,要求牙周组织基本健康,无严重的全身系统疾病,治疗前教育并指导患者自我控制菌斑的方法,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知情同意。入选每位患者口内楔状缺损至少2颗以上,缺损窝洞的龈壁齐龈缘或位于龈下≤2 mm,共510颗。其中薄龈生物型组87例,厚龈生物型组93例,两个组内分别随机划分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薄龈生物型实验组44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2.2±8.5)歲;对照组43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42.4±8.4)岁。厚龈生物型实验组46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2.6±8.3)岁;对照组47例,年龄26~54岁,平均年龄(42.7±8.3)岁。各组之间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材料 美国 ULTRAPAK公司生产的0-1#排龈线、专用排龈器,法国碧兰公司生产的Expasyl排龈膏、专用注射器,德国VOCO公司生产的光固化复合树脂。

1.3方法 应用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肯定的牙周探诊法区分牙龈生物型[5],即用牙周探针探入颊侧龈沟,并通过观察牙周探针透过牙龈组织的清晰度判断牙龈的厚薄。窝洞制备前,实验组应用Expasyl排龈膏排龈,持专用注射器轻轻将排龈膏注入龈沟,薄龈30 s,厚龈1~2 min后去除排龈膏;对照组应用排龈线排龈,持排龈器轻推排龈线进入龈沟,排龈时间≤10 min。充分暴露龈下部分窝洞后,制备窝洞,消毒后常规粘结、复合树脂分层充填、光照固化,修形抛光。

1.4评价指标 排龈过程中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are VAS)判定,0分无痛,0~3分为无疼痛感,4~6分疼痛影响睡眠但尚可忍受,7~10分疼痛强烈难以忍受。牙龈损伤情况由主诊医师观察牙龈指数(GI)。并于1年后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健康部制定的USPHS直接临床系统评估,主要评估充填体脱落、边缘密合性、继发龋、边缘着色及牙龈炎5个方面,A为理想,B为尚可,C为差,其中A和B均为临床有效,C视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为χ2检验,用[n(%)]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时的疼痛程度评价 治疗过程中,薄龈生物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疼痛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者治疗时牙龈指数(GI)对比 薄龈生物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探诊出血率分别为13.64%和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厚龈生物型探诊出血率,实验组为19.57%,对照组为23.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患者随访1年后临床疗效对比 随访1年后的临床疗效方面,无论是薄龈生物型还是厚龈生物型,各自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3。

3讨论

牙龈生物型这一概念是Oshsenbein和Ross在1969年提出,并根据牙龈组织的解剖特点,将牙龈生物型分为“薄型”和“厚型”。牙龈组织分型不同,其结构和血供也存在差异。牙周疾病和相应的治疗(如牙周刮治术、游离龈瓣手术、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等)、牙体修复、种植牙等也因牙龈生物型的不同,预后差异较大,这方面的临床报道较多[6-8]。而对不同排龈方法所产生的排龈效果的临床研究中,未见与牙龈生物型相关联的报道。本研究选择临床确诊的楔状缺损患者,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来评估不同牙龈生物型应用排龈膏和排龈线排龈的临床差异,以此指导临床医生楔状缺损的修复治疗。

楔状缺损是一种慢性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中老年人为易患群体。缺损部位好发于牙颈部釉牙骨质交界处,有时缺损甚至达龈缘下。初期表现为牙本质过敏,随着缺损扩大会接近牙髓,向下达游离龈以下,进而诱发牙髓炎或牙周炎等。在楔状缺损充填治疗中,排龈是十分重要的操作步骤,通过排龈可以清晰地暴露术野,减少龈沟液的分泌,提高充填物的边缘封闭效果[9]。临床上排龈线与排龈膏是常见的排龈方法,但排龈过程中也会引起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碱性磷酸酶(ALP)的短期变化[10],并且产生疼痛不适感、牙龈撕裂与出血的情况[11]。本研究的VAS评分和GI评分结果也印证了排龈过程中患者的个体不适反应,与其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符。本文还证实在楔状缺损充填时,薄龈生物型使用排龈膏排龈,可以明显减轻排龈过程中疼痛、牙龈出血情况,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厚龈生物型选择排龈膏或排龈线排龈差别不大,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认为,薄龈生物型的牙龈组织较薄且脆,对临床操作十分敏感。应用排龈线排龈时,难度较大,术者的熟练程度、操作力度、应用排龈线的型号等都会对牙龈造成不同程度损伤,有的甚至出现牙龈撕裂伤,破坏牙龈的附着。而排龈膏是通过专用注射器,将Expasyl膏体注入龈沟,膏体对上皮产生0.1 N/mm2的压力,从而推开游离龈,不对上皮附着造成损伤,故在薄龈生物型的应用中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厚龈生物型的牙龈组织相对较厚,弹性较好,排龈线排龈的操作难度明显降低,故收到与排龈膏排龈一样的临床效果。虽然本研究1年后的临床随访表明,排龈方式对临床疗效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本研究的临床随访时间只有1年,在牙龈长期稳定性方面的评价缺乏一定力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追踪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楔状缺损充填时,先通过牙周探诊的方法区分牙龈生物型,对于薄龈生物型推荐排龈膏排龈,厚龈生物型选择排龈膏和排龈线排龈均可。通过有甄别性的选择排龈方法,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临床不适感,降低牙龈的损伤几率,为远期预后提供良好的牙龈状态。

参考文献:

[1]吴小玲.排龈技术在口腔固定修复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2,4(2):175.

[2]冯传翠,张晓明.3种排龈方法对排龈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3(21):127-128.

[3]蔡桥银,吴红霞,陈小峰,等.排龈线在治疗楔状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2012,32(3):188-189.

[4]吴丽娜,王一霖,刘美瑜.排龈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30(6):859-860.

[5]乐迪,张豪,胡文杰,等.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2,47(2):81-84.

[6]Sin YW,Chang HY,Yun WH,et al.Association of gingival bi otype with the results of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J].J Perio dontal Implant Sci,2013,43(6):283-290.

[7]谷克晓,刘党利.牙龈生物型对上前牙全瓷冠美学修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7,33(2):268-270.

[8]袁洁,姜宝岐.牙周生物型对种植治疗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6,26(9):569-573.

[9]闫雪冰,彭红,刘利.不同排龈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01):70-73.

[10]赵寅华,肖惠军,何惠明.三种排龈方法对龈沟液含量及成分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04):205-208.

[11]张秀荣.龈下楔状缺损修复前不同排龈方法对修复后牙龈出血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7):1127-1130.

收稿日期:2017-10-18;修回日期:2017-11-3

编辑/杨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