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大辉: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2018-03-02马威

现代家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马威

【齐大辉简介】

现任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关委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副主任。多年来,他致力于传播家庭文化、家长教育,提出“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的观念。

在亲子沟通中,不少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费尽口舌,孩子还是听不进去?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不听话?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的每句话孩子几乎都嫌烦,这让很多家长感到伤心甚至痛心。于是,孩子听话成了父母最大的欣慰,而孩子不听话则成了父母最大的烦恼。

其实,家长说的话孩子不听,是每一位家长都可能遇到的教育问题。为什么家长们为了孩子好才说出的一番话,却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回应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没有真正学习过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同时这也是中国家长不成熟的普遍现象。

家长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尽快成熟起来?近日,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

少说负面的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传播家庭文化、家长教育理念,提出“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请问,什么是家长教育?

齐大辉(以下简称齐):我把家长教育定义为成人成长中的成熟教育。通常,做了父母的人都已经是成人,他们的心理是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也成熟了呢?非也。心理不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自然成熟,内心的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一生当中,会遇到五个台阶:如何做男孩女孩、如何做男人女人、如何做丈夫妻子、如何做爸爸妈妈、如何做爷爷奶奶。每上一个台阶,对我们而言,都是人生的第一次,都需要去好好学习。

战场上讲究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今天我们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在打无准备之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成人教育没有跟上,内耗很大。如今国泰民安,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但小家庭内部的战争却比比皆是。大清早,全国的爸爸妈妈开始叫孩子起床,孩子百般不情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博弈,从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了,直到他高中毕业。

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初一男生的妈妈天天盯儿子的梢。一天放学后,她又去盯梢,被男生发现了。这时,旁边就是图书馆。男生灵机一动,装模作样地进了图书馆。妈妈见状如释重负,心想孩子不错,今天知道去图书馆看书了。她哪里知道,她儿子穿过图书馆,从后门溜出去打球了。玩了几个小时之后,孩子回家了。妈妈觉得儿子今天表现不错,去了图书馆,晚饭时多加了一个孩子爱吃的菜。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家长教育是负面且无效的。

记:不怪家长没本事,青春期的孩子,确实不好教育。

齐:你只说对了一半。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教育,是因为两边都有问题。我先说孩子。一般说来,青春期孩子有三個问题:一是情绪问题。尤其是初中阶段,孩子非常敏感,压力又大,爸爸妈妈天天唠唠叨叨会让孩子觉得烦,所以情绪不好是孩子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二是方法问题。家长、老师没有教给孩子生活、学习的正确思维方法,大家天天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势必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三是动力问题。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庭条件都不错,很多孩子说他老爸老妈挣的钱够他花一辈子的,于是他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记: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齐:父母对孩子尤其对女孩子,千万不要说负向词。家长到底怎样说,孩子才会听?我建议家长记住“闭上嘴”这三字要领,坚持一周,家里就会太平很多。

如今的父母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几乎没有概念,但是如果你在家里能把嘴巴闭上,基本就做对了一半。因为你不说就不会错。其实,孩子非常聪明,即使你什么都不说,他也知道你想让他干什么。

我们曾把孩子当科研对象,观察他们对身体语言的反映,结果非常有趣。

我们发现,若家长在孩子面前别逞强,而是示弱,比如叹口气,孩子看了家长一眼,然后默默地干正事去了。为什么家长啥也没说,孩子却能猜透家长的心思,去做家长想让他做的事情呢?这是因为家长不说话,孩子就会感到奇怪,而家长再表现出一些疲劳感、发愁感,孩子的心很善良,他希望让老爸老妈高兴起来,一看你愁成这样,他就会着急,赶快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很多家长不相信,这么简单就能让孩子去干他该干的事?我们做过试验,不信,你闭上嘴坚持几天,看看孩子会有什么反应。

有些家长说,在家不说话我憋得慌,怎么办?我建议家长学会使用非语言交流。可以在小黑板上给孩子写一两句祝福的话;写一两张小字条,往孩子书本里一放。有些爱唠叨的妈妈,总不说话恐怕很难做到,也别一直憋着,可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忧虑和对孩子的嘱咐一一写下来。在日记里倒苦水、发牢骚,同时也把自己的心情和对事情的感慨记录下来。养成习惯后,你会发现,只要一写,心情就会好很多。

注意环境影响

记:家长除了对孩子少说负面的话,还有什么好方法呢?

齐:环境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可是有些家长却不知道这个道理。有时,我们要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需要有个好环境。比如,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另外,巴菲特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巴菲特很懂得环境会深刻影响孩子的道理。在孩子上大学前,巴菲特把家安在贫民社区,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十多年里开着同一辆老爷车。每天早晨,他都起得很早,穿上工作服,跑出去工作。冬天,天太冷了,车子发动起来需要很长时间。晚上,他回到家,跟儿子聊天,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媒体才有机会对巴菲特进行报道。这时,巴菲特的儿子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爸爸非常富有,而此时他已经拥有了很好的品质——孝顺、善良、上进,这些都是他在艰苦环境中养成的,他上初中时就说:“老爸每天工作太辛苦,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将来赚了钱给老爸买一辆新车。”

正是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巴菲特的儿子,如今,我们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温室里的花朵,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endprint

善用身体语言

记:会说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父母不少,但是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孩子听了之后心服口服的家长却不太多。

齐:能说不等于会说。用高超的语言教育和培养孩子并不简单,如果家长不了解情况随意乱说,不考虑周全信口胡说,不顾及孩子自尊粗暴地说,不分时间场合无休止地说,这样的话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就越不爱听。

有时家长的话说了一箩筐,孩子真听进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不仅没有听进去,还滋生了对家长的厌恶和逆反情绪。那么,家长应该怎么说,孩子才能听进去呢?我认为,正确定位关系很重要,家长要学会使用你、我、他三个人称。通常,家长对孩子讲话总是:“你怎样怎样……”请家长改一下,对孩子说话用“我”来开头:“我想怎样怎样……你看可以吗?”孩子听家长这么一说,肯定会想:爸爸瞧得起我,妈妈够意思,怎么不可以呢?可以啊!

家长与孩子的对话,是两个世界的对话,但是如果家长掌握了“你、我、他”的使用,家庭矛盾就会减少很多,大家都会成为有修养、受人欢迎、令人愉快的人。这个办法不仅对孩子有效,对配偶、对同事也一样有效。

另外,我想提醒家长们:与孩子说话时,绝对不要用手去指孩子,因为这个动作本身就是进攻性的语言。我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在训斥孩子时,都喜欢这样指着孩子,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改过来。家长不如把伸出去的手指头变成手掌向上,这样进攻性的身体语言就变成了善意的身体语言。

学做“发报机”

记:您的意思是說,家长教育子女时,要学会情绪管理。

齐:对,家长要学会情绪管理,用最有效的非语言和孩子交流。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家长不要做“冲锋枪”,立刻开始无休止地指责,而是要做“发报机”,等事情过去后通过给孩子写字条、发短信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为什么容易和家长起冲突?就是因为太多家长做了“机关枪”,一言不合,情绪马上爆发,没有时间差,结果引发更大的亲子矛盾。如果家长不做“机关枪”,而做“发报机”,事情的发展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发电报时一般都会字斟句酌,而在字斟句酌的过程中,人的情绪会慢慢冷静下来,这让你能够有机会、有时间去思考。

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喜欢搞小动作,不爱做作业时,你做了机关枪,哒哒哒,一梭子子弹打出去,必然两败俱伤。但是如果你做了发报机,把孩子的行为录下来,自己看几遍,然后给孩子发短信或写字条,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儿子,爸爸看到了什么,我希望你怎样。不用再多说什么,让孩子看看你录的东西,然后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研究中,有200个家庭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效果非常好。让孩子看到自己做事情的过程,对纠正他的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为让家长牢记这一点,我与家长们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个商人生意做得很好,对儿子的要求也特别严。但是儿子叛逆,常与他吵架,他为此非常头疼。后来,他决定使用非语言交流。他把他的想法写到纸上,用“我”来开头。一天,他儿子想买一双名牌球鞋,他不同意,但是这次他没有立刻指责孩子,而是写了一张字条:“我不认为鞋子的贵贱有多重要,你还是学生,应该有学生的样子,所以我不同意你买这么贵的鞋。不是我不舍得花钱,我可以给你钱买,1000块钱如何?这1000块钱怎么花,由你决定。爸爸这样处理,可以吗?我不希望咱俩吵架。”最后,孩子高高兴兴地买了200多块钱的鞋,还穿上给父亲看。这是他们父子之间第一次没有吵架就达成了协议。

读好书,交高人

记:您给我们分享的故事很棒。请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齐:有一个不良倾向,是家长教育孩子时必须要注意的——那就是不合时宜的表扬,因为不合时宜的表扬其实是害了孩子。

什么叫表扬?什么叫鼓励?很多家长分不清,觉得反正都是说好话,让孩子高兴。有些家长爱走极端,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大肆渲染,恨不得把孩子捧到天上;孩子做了一件错事,劈头盖脸,恨不得把孩子踩到泥里。弄得孩子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但是很快孩子就会对家长的说法不屑一顾了。

我还是建议父母教育孩子时,要少表扬,多鼓励。

表扬讲的是结果,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孩子,你真棒!”孩子初次听挺高兴,但具体哪里棒,他并不知道,稀里糊涂的。听多了“你真棒”,孩子误以为自己真的就成了超人,难以接受失败与挫折。

鼓励讲的是过程,比如家长可以这样鼓励孩子:“谢谢你给我倒水。”“谢谢你给我拿拖鞋。”把孩子的具体动作说出来,第一这是事实,第二说明你观察细微,注意到了孩子的温暖举动,孩子会坦然接受,并下次再接再厉。

另外,教育孩子尤其是教育中学生,家长要教他们“读好书,交高人”。首先是读好书,读励志书。如果孩子能经常行走在伟人的空间里,他就会从伟人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和信心,同时也会树立高远的志向。其次是交高人,家长可以给孩子介绍几个忘年交,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行,让孩子自己选择。如果孩子能够得到优秀和富有远见卓识的人的指点和帮助,那么他一生都将受益匪浅。

【编辑:杨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长错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