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草埔衣坊:留住百年裁缝时光

2018-03-01陈殷

源流 2018年9期
关键词:女红母女俩古村

陈殷

早起,师傅吆喝一声,院子的女学员们都围了过来。

师傅在大裁台居中一站,学员都知道把三尺白绢平铺桌面,穿针引线做好准备。“开始!”大家就在五分钟内连续走三条一米长的平行线,五分钟内收针,主动把白绢拿到师傅面前考评,看谁以“一粒米”宽度三条跑针线最平直,间距点每条线的点数都一样者胜出。这样的手工比赛情景曾被历史尘封了半个世纪,今日重新再现。

在黄埔长洲的深井古村,“女红学堂”坐落在景客凌公祠内。古色古香的祠堂里,陈列着传统的女红作品。在周一至周日的白天,定期都会有一群人在这里学习女红手艺。或学着如何缝制一件民国埔衣,或学着如何在衣服上刺绣图案,或学着如何手缝口金包……这女红学堂的背后,离不开一对“母女搭档”裁缝匠:母亲张瑞芳与女儿麦馨尹。

张瑞芳出身于一个裁缝世家,其母亲、外祖母都是手工裁缝。她从8岁开始就跟着其母亲学手缝,见证了近代百年衣裳的演变。上世纪70年代初,她就拥有了全村第一台“华南牌”缝纫机,从此成了一名裁缝师,缝出了自己的新生活。因为手艺好,不到十年的光景,她所制作的男式中山装、女式旗袍等就在粤西当地小有名气,备受欢迎。在这种世代相传的手艺里,母亲延续一种精神,就守住了一份服饰文化,也是给后人留下的一个身份标识。女儿麦馨尹,就是这样带着家族的印记,义无返顾的走向百年裁缝的指尖芳华。她说,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七年前习练太极的麦馨尹需要太极服,母亲张瑞芳便教会她做出了第一套太极服。她回忆说,“母亲教我裁出了第一套太极服,还手把手地将古老的盘扣以‘一绲一针一卷一拿一拔的程序详细讲解,直至把每颗公扣完成像一个小棒锤才松手。”母亲教女儿做的第一件衣服就是传统十一对盘扣的太极上衣,既结合了民国便装的精髓,又融入了西式裁剪的线条,加上手工直坨盘扣,样式中正,用料精良,实属佳品。晨昏日暮,母女俩在青草埔衣坊,一匹匹的布料,一次次的划样,剪剪裁裁的日子真实平凡。

相比机械生产,量体裁衣似乎显得笨拙而缓慢。从一匹布开始,要经过泡洗、晾干、对叠、划线、剪裁、车缝、手工盘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件衣服。还好,母女俩却乐于埋首这样的慢时光。“手作衣裳要和不会说话的面料辅料沟通,想做出不形神兼备的作品,需要不停校准自己的注意力、心智、双手,这种长期的训练能把人变得稳定、正直、坚毅。一旦找到了作为匠人的自信,就不再有恐惧了。”此时的家传第四代手艺人麦馨尹,笑容自信而从容。就这样,在古村落斗转星移、春花秋月的更替里,母女俩不断地遇见新的自己,不断地与旧的自己告别,不断地给自己定下新的方向。

如今,开设女红学堂讲授女红课程,手法娴熟量体裁衣,对母女俩来说,早已融进了古村日常生活之中。除了岛上的原居民,全国各地的姐妹们也慕名而来,专程来到女红学堂参加学习。

“老师从量身、画样、剪裁……一步一步地教,手把手地教授我们从零基础开始学女红,我也居然学会了。”许多妈妈上完课掩饰不住地分享喜悦。

师傅常说:“学习女红手艺不难,在进入这种次第练习的过程里,如果手起针落是满心欢喜,那必然能坚持而有所成。”学堂里开设了八节女红课程,至今教授近千名名女子学会了全手缝民国便装。而通过她们的传播,也持续影响了身边的更多女性学习传统女红。母女俩还设计简明的全手缝旗袍课程,将手艺融汇在时长三个月的十天课程里,内容包括量体、单个制版、剪裁、归拔、熨烫、全程手缝、花式手工盘扣等工艺,毫无保留地手把手地传授给爱做衣服的姐妹们。

除此之外,女红学堂编制规范课程分类开设手缝针线包、民国便装、改良汉服、刺绣、剪纸、钩编、棉麻手绘、手缝口金包、盘扣设计等小班课程。以手工盘扣为例,这种称为“袢条”的折叠手缝而成的细条布料,如遇细薄面料还可以内衬棉纱线、细丝铜线等手打而成,这与现代服饰中用整块化学材料打洞而成的纽扣很不相同。看似简单的小小盘扣,制作起来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但它的典雅精致,瞬间提升了衣服的整体美感。

师傅总说:“裁缝只做一件事,就是读懂每个身型,将面料做出构想中的样子。”如果用错了面料,会达不到设计效果,如果没有注意到人体本身的不均匀结构,也无法扬长避短。因此,量体裁衣的经验积累就显得尤为关键。手工制作的民国埔衣,主体保留中式平裁的领肩结构,拿捏面料的厚薄轻柔,渗入色彩的熔度,带着匠人的炽热情感传递着日常穿着的舒适感。

而对于青草埔衣坊来说,“我们延续传承此百年小店,再一次见证新中国百年衣裳的演变,保留对中式服装传统工艺的同时,教授更多的女子做衣服,为各自的家庭和社区生活增添色彩与乐趣。”在母女俩看来,百年小店如果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传承人,把一件事情匠心持守地做下去,已属不易。

对于中国传统女红文化,母女俩有着自己的见解。她们认为,女红不是遗产,也不仅仅是非遗,而是宗族生活里一幅幅定框的画面,是一代代的母亲给与女儿一次又一次的陪伴与依赖。是岁月,是惦念,是守护。

时光如画,深井春暖。以藝立身,以德树人。

母女俩在深井古村开设女红学堂以后,这里衍生了五十多个手作坊,各类文化艺术类工作坊更是过百家。师傅说:“细想这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这是一种扎根的育学力量。 如今深井古村让手艺人活出生趣,自然而然地形成手工作品的集散流通点,既帮助老匠人们安居,也帮助新一代的匠人聚集交流;我们师傅更加安心教授手艺,新一代匠人们更加安心学习创作,这样一来,在不久的将来有那么一小撮匠人在这片岭南大地扎下根来,才是我们这个时代传承的真实意义。”

只有秉持初心,承继前辈的技艺,才有底气给后人传以百年裁缝的文化根脉。前人筑路扬帆,后人接续起航,唯如此,传承才能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技艺,不仅仅是个人的技艺,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瑰宝。

就如母女俩所希望的,传统女红应该成为其中一种扎根育学的力量,在开枝散叶中,让更多人工于此艺,才是对传承最好的诠释。

愿一技留存于时间,流传于世间,更愿一技可利众生。

这,是女红学堂的愿望,也是许许多多坚守匠心的手艺人的愿望。

猜你喜欢

女红母女俩古村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中国女红艺术的造物法则与美学理想
古村之晨
文化传承视域下师范院校女红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传统文化与拼布艺术课程为例
古村——大芦
温馨母女俩——食材创意拼盘
可爱的妈妈
听专家言说中国女红
一个合力抗癌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