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校园贷”的乱象成因及发展趋势

2018-03-01王鸿敏闫海水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36期
关键词:校园贷乱象发展趋势

王鸿敏 闫海水

摘要:随著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校园贷”迅速崛起,其市场良莠不齐、行业乱象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金融监管力度的薄弱、大学生扭曲的消费观、财经素养的缺乏加上借贷平台自律性不足等,导致“校园贷”乱象频出。为此国家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校园贷”的整顿,网贷平台应加大自身的监管力度,学校也应落实好对学生的财商素质教育,相信“校园贷”能走上正轨,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园贷”;乱象;监管建议;发展趋势

一、引言

在互联网P2P金融理财行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的“金融创新”产品——网络借贷,近两年悄然“走红”,席卷全国。在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一个理财产品——“蚂蚁聚宝”,通过对全国2325所高校的数据分析,发布了《2015年大学生理财报告》。据报告数据显示,在全国25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中,超过35%的人在过去一年尝试了大学生互联网P2P理财产品。此大学生互联网P2P理财产品也被外界统称为“校园贷”。

二、“校园贷”起兴,消费是动因

互联网P2P理财产品即 “校园贷”,其实曾就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在2002年,招商银行针对学生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提供信贷服务,大学生持卡比例逐年上升,2006年为15.1%,2007年就升至24%,此后各大银行纷纷发行学生信用卡来争夺市场份额。但随着市场违约率与坏账率不断提升,2009年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上要求银行不得向年龄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由于政策的执行,学生信用卡市场受到了空前的打击,导致银行逐步退出学生信用卡市场。但在校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意愿强,他们的消费观念从当初的传统消费逐步向超前消费、信用消费过度,这也是导致非理性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2016年报告显示,若按照2015年有2600多万名大学生、假设每人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来算,大学生的分期消费市场可高达千亿规模。根据相关调查,大学生的的消费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如高端电子产品和奢侈品的物质型消费;二是如提升自我能力的学习型消费;三是如人际交往、旅游等精神性消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现在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已经不仅是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了,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型消费,但是无论何种,其消费是动因。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兴起以及学生消费欲望的增加,这也为“校园贷”平台快速发展提供了温床。在消费金融市场大好的前景下,“校园贷”平台层出不穷,其业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大学生购物分期平台;二是P2P贷款平台;三是传统的电商平台。“校园贷”平台能快速占领市场,不仅依赖于大学生超强消费的需求,还在于互联网金融的进入门槛低。根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校园贷”平台达到100多家,不仅如此,“校园贷”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然而,迅速崛起的背后存在着很多问题,制度的不完善性导致很多恶性事件发生,跳楼自杀、暴力催债、网贷诈骗等负面事件使得“校园贷”处于风口浪尖,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对其不加以规范管理,恶性事件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校园贷”乱象,索源是关键

(一)野蛮扩张 “校园贷”乱象横生

1. 花样借贷、条件奇葩

为了吸引大学生,有些平台会采用各种形式的方法从而降低大学生借贷门槛,但是所谓的低门槛的背后也隐藏着更高的风险,其中有些形式己经触犯了社会的道德底线。比如:有些高利贷团伙通过一些网络借贷平台向大学生提供“裸条放款”,即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照替代借条。对于有些涉世未深且思想开放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条款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只需一张照片就可借到钱,何乐而不为呢?然而,这样的“校园贷”往往会导致大学生无力偿还债务,也就会直接导致“有一些女大学生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被威肋、要公开其裸照”、甚至要求进行“性服务来偿还”的现象。这样的结果,不管是对于女大学生还是社会来说,都是极大的冲击。

2. 暴力催款、欺骗诱导

这几年,因为“校园贷”而引发的大学生的财产、生命受到威胁的事故频繁发生。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逾期还不上款的情况,校园借贷平台的观点是:不怕逾期,就怕大学生不逾期,一旦逾期,就得按天计息,利滚利,越滚越多,这样借贷平台才能有钱赚。借贷平台会对逾期的大学生采取各种手段催收,从威胁学生找其家长和老师要账,到“裸照”威胁、动用黑社会等非法手段展开“暴力催款”。

这些“校园贷”的代理人在向大学生推销业务时,往往不会如实告知借款的真实风险,不会详细告知贷款利息、违约金、滞纳金等收费项目的计算方式和可能金额,反而经常是以“零首付“零利息”等低门槛、低成本进行欺骗诱导,致使某些涉世不深、自制能力较弱而消费欲望又旺盛的大学生上当受骗,从而既侵犯了“金融服务”消费者的知情权、自由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又有欺骗诱导交易之嫌。

3. 高额利息、收费“魔窟”

“校园贷”平台通常会以多分期、低利率吸引大学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部分网络借贷平台的放贷利率并未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未达到法律认定的高利贷范畴,但大多数借贷平台通常用等额本息还款方法计算应还金额,这样你会发现月利率和年利率都远高于广告中的利率。在如此高的利息下,还款人一旦发生逾期,伴随而来的不仅是“利滚利”,还会以违约金、滞纳金、罚息、服务费、催收费等一系列的费用。这样核算下来与高利贷无异,堪称“魔窟式高利贷”。

(二)百弊丛生,“校园贷”成因分析

1. 金融监管力度不够

“校园贷”法律监管不足,缺乏开展此类业务的经营规范与风险管控标准,市场准人门槛不高;网贷信息平台没有互联互通,缺乏各平台统一的征信体系,导致学生拆东墙补西墙;所有手续都线上办理,有关部门难以达成对网贷平台的全方位监管。虽然监管部门后来出台了“校园贷”禁令,但相关政策制度尚不完善,重新伪装的不良网贷平台仍诱惑着大学生,隐秘性更强。如一些平台打着金融科技公司的旗号向大学生提供借贷产品,继续经营“校园贷”业务,利用政策漏洞游离于当前金融监管体制之外,而监管部门的督查、惩戒力度有限,无法及时给予有效打击。

2. 借贷平台自律性不足

“校园贷”乱象丛生与其宣传及获益方式紧密联系。借贷机构为发展业务,进行虚假性和诱导性宣传,通过收取高息费、高违约金牟利:一方面大肆宣扬手续简便、无需担保、放款快、“费用低”等好处,鼓动超前消费,以吸引更多学生;另一方面,对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费用故意弱化或不予告知,有意隐藏高利和逾期风险。为迅速抢占校园市场,各网贷平台竞相比拼放贷速度、低门槛,业务流程混乱。在降低成本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校园贷”平台投入人力、物力严把贷前审核关、贷中贷后管理关的积极性不高,行业企业自律不足,审核不严、运营不规范等问题不断出现。

3. 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扭曲

观念影响行为,消费亦是如此。一些大学生扭曲的消费观念催生了对于贷款的需求,给“校园贷”提供了可乘之机。大多数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用于消费,常见于购买苹果手机、高档化妆品、名牌包、时尚衣饰等奢侈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大学生“享乐主义”为主,特别是家庭生活条件不优越的大学生,为了能够赶上周围同学生活质量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刺激他们消费的欲望。而在这种心理下的消费行为,是走上“校园贷”的不归路的最终原因。

4. 大学生财经素质教育的匮乏

校园网贷蔓延迅速,但应有的财经素质教育却没有跟上。对金融类知识匮乏的大学生,不知晓贷款背后的风险。在“校园贷”兴起初期,其风险和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没有进行相关的知识宣讲,学校“循规蹈矩”的财经安全教育与时代联系不紧密,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对于风险防范和甄别能力不足,从而被“校园贷”的虚假宣传所蒙蔽,陷人利滚利、高利贷、“裸条放款”等魔窟中。

四、“校园贷”整治,监管是基础

(一)国家和政府对“校园贷”的整顿

“校园贷”在2016年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贷监测预警机制,“校园贷”监管的序幕由此拉開。之后银监会提出了“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方针,之后又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整顿力度,治理不良“校园贷”。但是,“校园贷”的这种乱象是由平台管理层、投资方、营销团队、民间贷款公司、大学生等共同造成的。最终国家表示以“疏堵结合、打开正门、扎紧围栏、加强治理”的总体思路从源头上治理“校园贷”乱象。国家在治理“校园贷”的问题上,要建立统一监管和分层分类型监管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监管范围及监管职责,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与防控。

(二)校园网贷平台应加强自身的监管力度

正规金融机构是不会将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作为自己市场拓展对象,所以“校园贷”业务的出现对于资金短缺的大学生无异于“雪中送炭”。但是在当前的市场需求下会滋生背离初衷的平台,也是导致市场的混乱的根源。大量“校园贷”恶性事件的发生,不仅是大学生扭曲的消费观念,也是平台的监管不完善。因此,监管机构应该积极主动推动、支持、鼓励平台的发展,平台应当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行业规则,自行接受行业及社会的监督。

(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财商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基地。学校不光对学生传道受业解惑,更应培养学生对风险的判定能力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相关金融理财课程提上日程,普及金融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理性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财商,帮助学生树立培养识别各种非法借贷的意识与能力,防止掉入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的陷阱。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财商的教育,是解决“校园贷”事件的又一途径。

五、“校园贷”发展,正规是良策

(一)互金时代牵手科技,实现共赢

在当今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下,对科技资源投入的加大,以及对“校园贷”企业信息安全性的提高。这不仅是对大数据应用,也是专业化的大学生征信系统能得以建立的条件,从而降低了“校园贷”企业风控成本;而且是推动“校园贷”企业对信息科技的投入,保障后台设备应用与维护安全性,提高抗黑客攻击性能,保障大学生借贷信息不外泄;三是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打造更现代化、更安全的“校园贷”平台。

(二)疏堵结合创新模式,正规发展

“疏堵结合”的思路推进“校园贷”的整治和正规化,“大开正门”和“旁门引流”将可兼顾。在多部门明确分工、携手治理“校园贷”市场的过程中,有更加完备的业务流程以及严格的审核要求,从而使金融服务在校园有更加规范的行业制度。

“校园贷”的商业模式也应创新,了解学生的钱用何处,引导学生将贷款用于学习和提升自我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对于今后校园信贷行业如何“正本清源”,“校园贷”平台应当时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同时,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揭示;其次,建立良性催收机制;最后,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差异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鹏.校园借贷:馅饼还是陷阱[N].光明日报,2016-03-29.

[2]黄志敏,熊纬辉.“校园贷”类P2P平台面临的风险隐患及监管对策[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6(03).

[3]林燕霞,许再佳.关于“校园贷”乱象的背景分析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4]莫灿灿.高校“校园贷”乱象的危害、产生原因与规避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201713987002Y)。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猜你喜欢

校园贷乱象发展趋势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整治“饭圈”乱象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乱象(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