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民间跳神仪式音乐微探

2018-03-01张丹宇

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

张丹宇

摘 要:斗转星移,岁月变迁,神秘而古老的萨满跳神仪式在岁月涤荡下演变为一种在东北民间广为流传的神仪式,也叫“搬杆子、出马”,其实质上是一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请神活动”,通过请神仪式来为求医者治病消灾,且进入21世纪后,这种音乐现象在东北依然存续。本文田野考察所获一手资料为素材,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民间跳神仪式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客观的视角深度还原仪式过程,进而揭示这一音乐现象的音乐特征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萨满音乐 跳神仪式 民间音乐

萨满教起源于氏族社会,是一种以图腾崇拜和巫术为主的原始宗教,在北方人民的狩猎生活中产生。经过短暂的奴隶制社会后进入封建社会,在清朝达到顶峰。沿革至近代后虽未能形成严密、完整的宗教系统,但发展出一些在小群体中流传的宗教活动,例如东北民间的跳神活动,也可称之为“野萨满”。

我国信奉萨满教的少数民族不在少数,如鄂温克、鄂伦春、满族、达斡尔族等等,他们的祭祀仪式、所用音乐和乐器等皆大同小异。居住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少数民族以达斡尔族和满族为主,且作为达斡尔族与满族的聚居区拥有深厚的萨满文化,在原有古萨满文化的沿革下逐渐发展出了本地区特有的民间跳神活动。

一、民间跳神仪式的源流

萨满跳神,是古萨满教的一种宗教性祭祀活动。它随着宗教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由白山黑水向东北全境逐渐蔓延,在东北满汉杂居地区辗转流传,传给了汉族人后逐渐演变成东北民间搬杆仪式和请神仪式。古語云:“族人病,轻服药而重跳神。”此句可为二解,其一,“轻”释“轻视”,“重”释“重视”,意为:族人生病,轻视服药而重视跳神的作用;其二,“轻”释“轻病”,“重”释“重病”,意为:族人生病,轻病服药医治重病通过跳神来医治。两种解释都强调了跳神的重要性。所用仪式由“大神”与“二神”击鼓并演唱神歌来达到治病祛邪的作用。在《黑龙江志稿》卷六“祭礼”中记载道:“家有病者,不知医药之事,辄招巫入室诵经。装束如方相状,以鼓随之,应声跳舞。”通过上文记载足以可见在当时的黑龙江地区使用跳神来进行巫祝行医十分盛行。且在《凤城县志·神道》中也有相关记载:“跳神,巫类也。鐧使业者,名茶马。自称香童,奉胡、黄等仙与人疗邪病。文中所指的“茶马”也叫作“地玛”,即是萨满之转音,俗称为“大神”,通过信奉狐狸、黄狼、蟒蛇等为神,来替人治病祛邪。管中窥豹,我们从遗留下来的古籍上方可看出当时巫医跳神之繁荣,时至今日,跳神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变革,从而展现出新的文化形态。抛开其功效不言,仪式中所用的神歌、乐器与巫舞所蕴含的艺术美的确是值得一顾的。

二、搬杆与请神仪式

富拉尔基地区的“野萨满”信仰中把信仰者主要区分为两种人,一是有“仙缘”之人,被称作“弟子”,第二种是没有“仙缘”之人,被称作“白人”。 搬杆者皆为有“仙缘”之人,而没有“仙缘”的人就不能搬杆子。(“仙缘”指的是与所信仰神仙的缘分,一般这种缘分都是先天的)在搬杆仪式中“弟子”通过进行仪式来晋升为“地玛”, 地玛”在搬杆仪式完成后通过自身不断修炼就可以“出马”看病了,也就成为了巫医。而请神仪式则是晋升为“地玛”后才可以进行的。

1.民间搬杆仪式

搬杆子也被称为“立堂口、出马”,此仪式被群体内部视为可以与死人交流的方式。就田野考察结果来看,其大多数参与者为女性,也有一小部分男性参与 。仪式主要由两人来完成的,第一个人就是需要搬杆子的人,即弟子,通过进行仪式来晋升为“地玛”, 在仪式中被称之为大神。第二那个人帮弟子搬杆子的人,也叫“帮兵”,也就是有经验老道的“地玛”,在仪式中被称之为二神。此仪式简单来说就是“地玛”用唱歌的形式把神仙从天上请下来附身到“弟子”身上,附身后的“弟子”把所附身神仙的名字等具体信息唱出来,由“地玛”写下。

在仪式进行中,大神是“灵魂附体”的对象,二神负责引导和沟通等。在仪式过程中,首先由二神击鼓演唱固定曲调的排神词,再请“下神仙”之后与附身后的大神进行沟通,整个仪式中会有不同神仙附体在大神身上,所以大神依据每个附体之神仙不同而舞蹈动作和说话声音会有所不同,此时不同的神仙会以白话与说唱相交替的形式来说明自己的名字、来源和出处等具体信息,这一步骤在行话里叫做“自报家门”,而二神需要把报上来的名字写在一张红色的布面上,写出来的就叫做“堂单”,简单来说一个“堂口”可以看做是一支部队,部队里面各司其职,这份“堂单”也就是这个部队的名单了,整个部队由“金花教主”所领导,而大神则是负责供奉的人。据田野考察所获手稿《萨满神祠全书》中记载:“凡领仙之人,都不外,狐、黄、鬼、蟒、长、蛇、柳、莺、虎、狼、鱼、鳖、虾、蟹等,都属于金花教主门下,故举为金花圣母,为跳大神的仙师鼻祖。”文中所云的“金花教主”就是文中所说的仙家们的领导人物。其中“胡”通“狐”,也就是狐仙的意思,黄指的是黄狼,烟魂是死去的祖先们的统称,而悲王则是烟魂们的领导人物。写完堂单就说明整堂人马齐聚,搬杆仪式也就完成了。

2.民间请神仪式

在搬杆仪式完成后,“地玛”,也就是大神,通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后就可以帮别人搬杆子和“出马”看病,也就是通常说的巫医行医。此仪式与搬杆仪式前半部分基本相同,同样地,由二神邀请神仙附体在大神身上,并负责引导和沟通附体的神仙。但在仪式过程中,由二神击鼓演唱固定曲调的请神词而不是排神词,所用曲调和节奏基本相同,请“下神仙”之后二神负责与大神进行沟通,详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和具体情况等。

三、仪式中的装束与乐器

随着时代变迁,萨满跳神仪式中所穿服装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变化,从原来的繁琐复杂变得更为简化,简化后则更顺应了业内人士的需求,从而节省了仪式准备时间和成本。在所用乐器上以鼓为主,省略了腰铃,以鼓内的串铃和铜钱代替。

1.着装

早期对于装束要求严格,要求身披彩衣,并且在规格、颜色、品级上也有着严格要求。而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对于装束上已经没有特殊要求了,根据现在的萨满们所述:“老仙儿们现在比较重视弟子(地玛)的诚心和修行,对于装束之类的外在形式已经不足为道了”。所以现在所能看到的跳神仪式已经很少有身披彩衣的情况了,一般情况下都是身着便服即可。但是搬杆仪式与请神仪式在装束上只有一点不同,搬杆仪式上的大神需要头盖红布,只有在搬杆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摘下红布,而请神仪式则并不需要大神头盖红布。

2.乐器

搬杆仪式与请神仪式所用乐器基本相同,使用手鼓伴奏。早期的仪式普遍使用翁土尔,汉译为“神鼓”,是一种圆形带有鼓圈、蒙皮的单面鼓,击鼓时使用鼓锤敲击鼓面和鼓边,是达斡尔族萨满的常用乐器。据田野考察的资料来看,现在普遍所用手鼓与满族萨满乐器依姆钦更为相似,业内称之为“文王鼓”形制为圆形,中间设有抓环,有四根鼓声支撑抓环,鼓面为蒙皮,使用鼓锤敲击,内里的串铃和铜钱随手鼓敲击晃动而发出声响,增加音乐气氛的活跃感。(如图1)

现在使用的两种鼓在一定程度上非常相似,都是用于萨满的祭祀仪式,而具体规格略有不同。本文选取现代较为通用的两种抓鼓形制与文王鼓进行对比,发现文王鼓形制大体与翁图尔更为接近,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所延习的民间跳神仪式受达斡尔族萨满跳神的影响较多,其原因可能在于本地是达斡尔族集居区,达斡尔族人口较多,所受影响也较深。(如表1)

四、曲调与神词

搬杆仪式与请神仪式所唱的曲调基本相同,但不同的萨班所演唱的效果略有不同。由二神击鼓演唱,节拍为4/2拍,唱词篇幅较长。但只是用一个基本曲调进行渐快,结构较为规整,曲调与手鼓联缀起来反复吟诵,产生一种此起彼伏的效果,通过反复吟诵来完成仪式中所需的萨满叙事。旋律与语言结合较为直接与紧密,偏向于带有叙事性的说唱音乐,反映了萨满音乐的基本特点。因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研习传承,所以歌曲在演唱中带有很强的即兴性。在音乐风格上较为符合我国民间音乐原生性特点,虽单调、直白却又朴实感人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演唱曲调为降e徵调式,旋律声部的引子由3小节的击鼓伴奏加6小节的长音哼唱后进行滑腔演唱,是一句单音瞬间进行的具有独立表情作用的线性音乐表述,通过在单音上作滑腔化处理,将单音发生过程细分为音头、音身、音尾,这种处理方式在文人吟诵性音乐和口语化的民间歌曲中较为常见。音调凝重而凄楚,发音粗旷而低沉,通过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以形成宗教和神明对人的强大震慑力,是典型的萨满音乐开场。随后紧接主题,正式演唱叙事性歌词,并且在每句歌词后都接以手鼓伴奏来烘托气氛。此后的乐句皆是对主题的扩充和变奏,通过对主题的反复重申将音乐推向高潮。乐曲中以重复为主,只含少许和局部性变奏,鉴于其变奏性质体现的不够充分,所以并不能规划为变奏曲式,只谓之叠唱,类似于西方音乐中的分节歌式重复。在21-33小节使用鱼咬尾形式,这种上下乐句的问答形式更加突出了主题旋律,使人感到意犹未尽,更好的承接下乐句。音乐肢体浅而不俗,富于变化性,但音域较窄,音程基本在同度、二度、三度上下进行。节奏上采用老三点与老五点结合的方式而更加富于变幻,将音调、节奏、韵律等音乐要素完美结合又兼具说唱性质。

不同萨满所唱的请神词和排神词会略有不同,但是从歌词大意上来讲是起着同样功能的。例如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萨满菊女士提供的唱词:

排神词

哎……这鼓要是打呀 各州的灯哎……等过了挂海呀神都应声啊,这点兵点过能楞开马 那是那趟兵哎……

北山也要蹬哎……各个山头古洞都把信来通哎……这是报给各路人马教主都得是听哎……勞请这是大堂人马哎……恩堂的兵哎……这是请的胡堂人马都到军队哎……也请那黄堂人马都到联营哎……我劳请这清风都有 那是悲王还带着哎……

请神咒

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行路君子奔客栈,鸟奔山林,虎归山。鸟奔山林有了安身处,虎要归山得安然。头顶七星琉璃瓦,脚踏八陵紫金砖。脚踩地,头顶天,迈开大步走连环。双足站稳靠营盘,摆上香案请神仙。先请狐来,后请黄,请长蟒灵貂带悲王。狐家为帅首,黄家为先锋。长蟒为站住,悲王为堂口。

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将鞭。文王鼓,柳木栓,拴上乾隆配开元……

可以看出唱词有匀称的结构,且韵脚押韵,富于民族说唱音乐的特点。通常是伴以手鼓演唱一段固定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似远至近。以爽朗明快的曲调清晰地演唱大段歌词,且歌词带有叙事性质,但不同萨满所演唱的唱词略有不同,其歌词含义都是相同的。

结语

东北民间传统跳神音乐源自古萨满教,而萨满是沟通人间和神界的信使,同时也是部落文化的代表。现在所流传的跳神音乐同样也是上古时期部落音乐的映射,上古时期的葛天氏之乐同样也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崇神音乐。在跳神音乐仪式中,音乐与歌舞贯穿始终,这种崇神音乐体现了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是传统音乐的“活化石”。跳神活动所起到的治病作用还有待考证,但其中所蕴含的音乐艺术是值得关注的,从文化现象中探究其音乐本质,刨析其艺术化的一面。

参考文献:

[1]胡晓伟,满族萨满仪式中的音乐与传承——基于九台胡家满族萨满祭祀仪式调查[J].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11-115.

[2]沈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六)达斡尔族萨满音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2):100-112.

[3]刘瑶,嫩江流域达斡尔族萨满音乐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8):149-150.

[4]佚名,萨满神祠全书(上、下)[M].不详.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
试论民间音乐的当代传承
探究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技艺的传承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东北赫哲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宜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民间禅宗音乐的作用初探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比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