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晓楠:蜗牛有大志

2018-03-01徐梅

幸福·悦读 2018年2期
关键词:陈腐腾讯网小人物

徐梅

在互联网海量内容的残酷竞争中,陈晓楠把一半的气力用在对传播渠道的把握上,却坚持不为了流量做不喜欢的内容,“这么大的内容生产天地里,我占有这一块,扎扎实实的,就挺幸福的了!”

“头两个月,摧毁了我过去二十年积累的采访经验,”《冷暖人生》初创时,她也曾有长达半年的自我否定。最终还是熬到了天亮,这档节目成了她的标签——诚恳、温厚,不张扬,有余味。

自称“老阿姨”的她,今年3月“因为好奇”加盟腾讯,出任腾讯网副总编辑、首席主持人。

进入腾讯时,腾讯网副总编辑、原创节目总负责人李伦给她一句话,“在互联网茫茫的信息海洋中,任何一丝陈腐的气息都会导致你被迅速干掉。”

“什么是陈腐的呢?是节目的形态?还是内容?”她和团队小伙伴们抱着脑袋,“黑暗里”千百次地问。

节奏更快、直击人心似乎是新节目必须有的气质,短视频疾风劲吹,慢——好像是显而易见的“陈腐”。

说起那段找不到亮光的日子,陈晓楠眉心一紧,“有一天我一连采访了五个人,感觉特别糟糕,采访对象刚消除障碍、准备进入谈话状态的时候,我就要跳开,问下一个问题……”

“这行不通!想得到一个人的心里话,不可能靠这种投机的办法!”她叫停了团队的尝试,然而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方向。

能够作为参照的,还是旧有的经验,这听上去简直是“抱残守缺”。

在那个明亮的演播室里,她采访过流浪歌手、采访过乞丐、采访过老年裸体模特、采访过变性人……真正懂得这些人的价值,却是半年以后。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她不客气地说最初的选题多半出于“嗜血的猎奇”,“急于把他们的奇特展示给观众,想要从他们身上获取所谓的‘跌宕起伏。”

她和同伴们相互提醒,不要因为急于摆脱“陈腐”而心态不正,动作变形,不成功的实验恰恰是对过往经验的又一次确认,“证明人物采访没有捷径,只能老老实实地顺着真实的人性、真实的对话逻辑慢慢来!”

2017年6月22日,新节目《和陌生人说话》第一期在腾讯新闻上线,陈晓楠的造型与在凤凰时几乎没有不同,坐在她面前的是“网红主播”笨贼大力哥。除了竖屏播放令人耳目一新,一切几乎像是从电视到手机的“平移”,如此自然,经历了否定与再否定之后的陈晓楠分外笃定——遵循互联网用户的观看习惯,时长设定为10—15分钟——对于移动端来说,十分钟的节目已然是长的了,“这个真的是极致压缩了,我没有办法让一个人在三分钟里谈人生。”

节目主体仍然是一对一深谈,“即便只剪出十分钟,我的采访时间还是三四个小时”,“我没办法做那种只取所需的高效采访。”

“素人快访”作为主体形态失败了,但放在长访谈后面,却增加了节目的张力和黏性,也大大稀释了节目的“陈腐气息”。

四期节目过后,全网流量破亿,陈晓楠跟团队的小伙伴们心里偷着乐,“我特别高兴的不仅是我们的节目在海量内容市场里有那么一点儿动静,最开心的是心中疑惑已久的问题,在每一天的实践和试错中,答案渐渐浮现出来了。”

“来腾讯后,我们的边界进一步打开了,尝试突破更多,但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似乎也是一种纯粹的回归。”陈晓楠说自己从来就没有对大题材的迷恋,“我不怕人物小,只要够丰富,只要够真实。我很喜欢一句话,‘大人物當小人物做,小人物当大人物做。虽然小人物选题在传播时会很吃亏,但我早就跟自己的野心和解了,我想要的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踏踏实实地做出人生常态的丰富滋味。”

摘自《今晚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腐腾讯网小人物
漫画2则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我和我爸
陈词滥调
我和我爸
自媒体视域下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媒体消费文化观念的传播与构建实证——以腾讯网为例
新常态下新媒体全国“两会”报道框架对比分析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