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在朋友圈里杀死了你的孩子

2018-03-01木木

幸福·婚姻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娜娜妈妈孩子

木木

现在打开朋友圈,基本都是宝妈们晒孩子,生活都一个个和直播一样,小编想要说的就是真的有的会因为晒孩子而出事情的,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爱孩子就给他最大程度的隐私。

01

朋友娜娜这几天可算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某种概率性的、只在朋友圈里被称为案例的故事,竟然活久见地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是的,她的孩子差点被绑架!

娜娜有一对女儿,大的八岁,小的五岁,长得都是乖巧玲珑,非常可人。这一对女儿是家人的掌上明珠,更是娜娜的心头宝贝。从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开始,娜娜便记录下了她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后来有了微信,朋友圈变成了她晒娃的公共平台。

朋友之间,不用联系,在朋友圈就能知道她家的近况:

那个周末,娜娜照例带孩子去商场购物,自然是一边在各个精品店里逛,一边在朋友圈里秀出嘟嘴卖萌的漂亮照片,逛完精品店,三人找了一家特色小店,准备吃饭。

这时,一个电话打来,对方急迫地让她下楼挪车。

娜娜离开前,再三交代姐姐照顾好妹妹,在妈妈回来之前,千万不要离开。

发现孩子丢了以后的娜娜如疯了一般,在商场里痛哭,几度晕厥过去,最后在商场管理人员的帮助下,报警,查看监控,封锁道路。

最后有惊无险,两个孩子在一个废弃的工厂被找回。但这段被掳走的经历给两个孩子造成的阴影,估计一生也难以忘记。

原来那是有人长久地潜伏在了她的朋友圈里,从她的晒娃照片中,获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再根据朋友圈的定位地址,对她们进行跟踪。犯罪分子蓄谋已久,这才有了之前的惊魂一幕。

娜娜在给我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还处于受创伤后的应激状态,几度失控大哭。而后,又如祥林嫂般絮絮叨叨:“我只是想分享下孩子的照片,怎么就被坏人盯上了呢?我真是没用,差点害死了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叫墨菲定律,意思是说,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晒娃有风险,可这事纵使警方发过再多的提醒,我们自己也知道风险的存在,仍会有人认为这倒霉事儿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意孤行地晒。

可是,你真的忍心在你的朋友圈,亲手杀死你的孩子吗?

有人会说,还不是因为那些妈妈没有给自己孩子做好安全教育,我们家娃娃从小被我教导得很好,这种事肯定不会发生。

可笑,你是有多高估孩子们的应变能力,就有多低估专业犯罪人员的智商。

每当出现孩子的伤害事件时,我们都会把锅推给他们教育的不足,认为给予他们足够的培训就好了。

可是,一个成年人面对精心设计的骗局,尚且不能识别,更何况是那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孩子们,他们能有多少谋略和胆识?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双手,把我们的孩子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02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们都成了超级爱晒孩子的好妈妈。

宝宝哭了,睡了,拉了,高了,美了,会走路了,会叫爸爸妈妈了;上学了,上台了,上光荣榜了,上领奖台了……

这是一个全民在朋友圈求抱抱、求赞同、求表扬、求认可的时代,不知从何时开始,育儿已经变成了一场全民朋友圈求点赞的狂欢。

一时间,朋友圈里的好妈妈最多。

我就曾亲眼见到有个朋友,在给自己同事的朋友圈点完赞后,递过手机给我看:你看,她家孩子,连走路都是罗圈腿,还好意思在朋友圈里说自己孩子跳舞的姿态很美。

從那起,我就默默地从朋友圈里撤下了我们家孩子的照片。

让孩子置身于那风口浪尖之中,成为成人世界权利关系中的牺牲者,无疑是妈妈的失职。

孩子想不通妈妈为什么总是同手机那么亲,他当然更不会知道,妈妈已经在朋友圈的万众瞩目中陪过他了。

03

上周末跟一位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吃饭,我与她的孩子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未见面。

记忆中还是顽童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彬彬有礼的儒雅小绅士。尚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已会在进门的时候为我扶门,点菜的时候充分照顾我的口味,会贴心地为我推荐八分熟的牛排,还会对上菜的服务员认真地说谢谢……

在我跟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他会很适宜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对时事也有自己独到而睿智的见解,很让我刮目相看。

面对我的疑惑,朋友淡淡地说:“这没什么好稀奇的,我只是觉得生活是自己的,他们的认可与不认可都与我无关。我们的陪伴,从来就不在朋友圈里!”

朋友圈大抵就是这么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各种学习班的同学、点头之交的朋友、送外卖的小哥、楼下卖烧烤的老板、没见过几面的亲戚都挤在好友名单中。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令你放声高歌的事,也许只会让别人嗤之以鼻。

朋友圈里的认同,大抵上都只是在收到别人点赞的时候,生出一丝“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在关注我”的慰藉。

可是人类社会本身就是由各种真实的关系构筑而成,我们身处其中,累并享受。

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这场母子相伴,有一粥一饭的烟火气息,也有着一花一世界的精神交流,我们用我们的陪伴,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

做妈妈这件事情,从来就不需要外人的认可,那一声“妈”,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摘自有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娜娜妈妈孩子
娜娜的小羊
陈娜娜作品
考试之后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