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问题对策研究

2018-02-28程鸣李治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普通高校

程鸣 李治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访谈,发现陕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适应状态突出表现在生活习惯差异大、学习交往困难、心理障碍严重等方面。提出提升陕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对策建议: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设施;营造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辅导;要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普通高校;对策建议

一、陕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背景

从建国以来我国就一直大力支持各地区民族院校建设,但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的限制,民族院校发展水平、办学实力和培育质量与内地高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当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占在校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内地普通高校仍承担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1]他们作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作用日益彰显。当前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人数不多、占比不高,但由于分布地域广泛、民族众多、学习基础和生活习惯差异大,使得它们日益成为内地高校中一支特殊的群体。而且随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些学生不仅要适应崭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还面临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新集体的归属融入。 [2]

由于受传统教育、宗教文化和习惯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处理,容易产生管理混乱、民族隔阂乃至文化方面的冲突等问题,[3]这同时又会对正常的学习环境、课程设置、教师口音、授课方式等方面带来不少的冲击,而且会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出现自我适应能力差、心理障碍、习惯冲突的问题,更进一步不利于学校相关教学和民族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关注他们在陕的大学生活,研究影响这个群体适应陕西高校的各种因素,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同时有利于当地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二、陕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在陕西高校中随机选择了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5个少数民族的60位大学生,关于课堂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中,53%的同学认为“首先感受到的不适应状况就是语言环境”,78%的认为“老师的各种方言影响太大了,只能依靠同学翻译”,52%的认为“老师的语速太快,不少老师声音比较低,人多的时候根本就听不到”,82%的认为“考试和汉族学生没有区别性,导致挂科重修成为常态”,仅有28%的认同“自身学习还存在对周边老师和同学依赖性比较强”。课堂学习适应性问题主要集中于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及朝鲜族等,主要分布在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会计、土木工程和电气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在大学生活的适应性调查中,68%的认为“少数民族身份给我的学习带来了特别大的影响,希望能够得到汉族同学和老师的理解”,87%的“担心如何与内地的同学和老师一起相处”,45%的认为“少数民族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和融洽,相处起来轻松愉快”,48%的认为“饮食不习惯一直长期存在”,35%认为“应该继续加大少数民族内地班的规模和水平”,最后48%的同学认为“缺乏专门的机构和更加专业的老师来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问题”。大学生活的适应性主要集中于藏族、回族、门巴族、蒙古族及彝族等,主要分布在汉语言文学、会计、计算机、通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交通工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三、提升陕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设施。对于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陕西高校应在严格落实已有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政策的同时,不断创新资助模式,通过奖学金、表彰等方式来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并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生活设施,比如增设清真餐厅并提高餐厅服务质量、设置符合特殊风俗习惯、宗教习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宿舍条件等,在经济和精神上尽可能缩小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距,为他们生活学习尽可能提供各种便利,消除心理负担,确保生活学习的必要保障。

二是营造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陕西高校结合本校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人文关怀和民族团结出发,发挥心理辅导机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班集体的作用,多通过沟通和交流,慢慢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困难和心理状态变化,尤其对出现了焦虑、紧张和抑郁情绪的学生重点观察,通过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向,从而树立积极向上和健康生活的大学生活定位以及自主跨文化交流意识。[4]另一方面,学校应有意识组织校内学生社团去组织和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学生活动,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还是尝试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举办联欢会,尤其是遇到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学校领导还会亲自慰问校内少数民族学生并共同举行庆祝活动。这样的活动应在全省有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全面开展,除了继承以往活动更应在各类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出创新尝试,使得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和身份融合,同时实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相互适应和融合,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接受这样的新环境并把自己当成这种环境中的一员。

三是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辅导。在陕西高校中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人数差异大,文化也差异大。因此这也给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重视每个少数民族的个体差异性,切忌为草率实现教学目标而盲目以偏概全,也不能机械化地贯彻民族政策而忽视他们自身的需求,更不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进行带有歧视性的“特殊照顾”反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对出现适应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针对特定的问题给出专门的解决方案。学校应该设立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辅导或管理机构,校内外聘请专业的教师担任负责人,该负责人原则上应该是少数民族或者针对民族关系领域相关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或管理人员。该机构应定期对校内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定期访问和关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方式上应该做到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当成朋友或家人一样进行耐心的沟通,必须把问题解决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决不能敷衍了事。

四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要积极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沟通能力。在陕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上处于弱势地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之外,少数民族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加强自身努力和奋斗意识,唯有依靠坚持不懈的拼搏付出比汉族学生更多的汗水才可能在各个方面实现综合性提高,形成与众不同的自我竞争力。这些都需要每位少数民族大学生继续坚持每个民族优良传统,遵守高校校训校规,形成与汉族大学生敢拼敢抢的精神,拒绝在不适应中自暴自弃、平庸懒惰等思想。同时要积极主动和汉族学生与老师多沟通,多交流,这样周围的老师同学才能知道你的困难,并理解你的处境,在沟通中团结同学,树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掌握了汉语表达的技巧以及周围学生学习的方法。让汉族学生也能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了解到每个民族的文化习惯,这也能够彰显自身价值,在群体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归属。

【参考文献】

[1] 严玉明.21世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02)33-38.

[2] 韦鹏飞.造就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金色桥梁——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60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民族教育,2009(10)17-19.

[3] 蔡妤荻. 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文化适应现状调查——感知文化距离中介效应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8(3)82-88.

[4] 王小丽.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差异研究[J]. 校园心理,2016.14(4)250-252.

【作者简介】

程 鸣(1979—)女,陕西汉中人,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語习得研究.

李 治(1979—)男,陕西兴平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普通高校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19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