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数学课堂中的核心素养评价研究

2018-02-28张妍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评价分析数学教学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一直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文章针对“互联网+”数学课堂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契合评价进行发散分析,提出技术支持性评价的主要方式,初步总结基本程序设计。同时,阐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并对评价设计做了初步探讨,以促进“互联网+”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的实施、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数学教学;评价分析

作者简介:张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教师。(江苏 苏州 21502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6-0032-02

实践证明,借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消除数学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帮助教师产生更有创意、更有价值的数学教育点子,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并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数学教育,从而有利于数学教育走出“高负低质”的困境。此外,“互联网+”数学教育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学情分析系统,帮助学生快速诊断和评价问题,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一、“互联网+”下的核心素养评价

技术支持性评价一般是指利用技术工具、手段,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在有效记录的基础上生成可供分析、评价的方式。根据这些数据,能有效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按照评价方式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價,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而结果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末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部分。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数学本质理解不到位、对数学思想把握不到位、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设计,并且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评价促进思维发散主要体现为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①客观性。相对于其他思维,数学思维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②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③深刻性。用数学方法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透彻的了解和分析,从而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④灵活性。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的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

二、思维过程评价

对于新授课,特别是一些需要建立数学模型的课,强行灌输给学生概念和方式方法是很难让他们实现灵活运用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并将学生错误的思维过程放大,让其他学生避免这样的错误,同时示范正确、巧妙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例如,在讲授排列组合的知识时,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在排列过程中存在杂乱无序的现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回顾评价:①排列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顺序,即有序排列?②有序排列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顺序?这样的思维反应使学生对排列组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阶段性知识评价

对新知识的掌握,其结果不一定都是顺利和正确的。对于不完善的认识,可以通过正确示范来规范学生认识,或者通过对错误的反思讲评促使学生自动完善认识。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含混不清,分不清什么是求周长,什么是求面积。教师通过出示不同层次的题目:计算周长、面积;区分周长、面积单位练习;组合图形计算周长、面积。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学习平台等方式计算学生的正确率。在统计结果中,对于正确率较高的题目,教师可选择评讲或直接公布答案;对于正确率低的题目,则让正确的学生评讲,展示不同的思路方法。对于练习中的易错题,教师要特别关注,让错误的学生反思评讲,回顾解题思路。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对错误的否定,建立正确的答案依据,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就可以对先前的不良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改造。

四、互动学习评价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同样,教师也不再是独立的一方,教与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推进的。在氛围良好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学互动上必然也较为积极。通过互动,学生可以培养兴趣、完善认知体系,充满参与感,感受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反馈学生所学,调整教学策略。比如,传统课堂中让互动在小范围呈现的小组合作探究,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小老师讲解,等等,这样的互动在全员参与性上有一定缺陷。而利用互动平台,可以真正实现一对一、多对多的互动辐射。比如,在“找次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分工明确的小组展评之后,教师让全班学生在学习平台中为该小组评分,最后根据小组间的得分评比进行适当奖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互联网+”评价基本设计

在“互联网+”的环境和支持性平台中,根据技术性评价的三种常见方式和数学教学设计步骤,可用技术性评价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创设情境——发现新对象——对象分析——数学建模——模型巩固及应用。

第一,创设情境。在预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真实生活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感受直观的数学知识。如,创设破案的情境,让学生帮助故事人物搭配衣服,鼓励学生根据这些例子掌握相关知识。

第二,发现新对象。针对这些由师生共同想到的实例,启发学生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这是从“有”到“无”的体现。在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平台的互动操作性,让每个学生都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从而发现问题。

第三,对象分析。引导学生逐渐脱离问题情境,对已确定的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或特殊属性进行抽取、分析。这里教师的分析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概括性反思策略。如何抽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呢?教师可充分利用录屏记录功能,将学生学习、完成过程记录下来,通过回放,找寻学生思维盲点或者发现思维亮点。

第四,数学建模。在完善对象分析后,通过实例分析、应用,让学生经历文字化信息梳理——符号化过程——数学建模过程。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模型并不能保证被学生真正接纳,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模型,建立已知和未知的联系,便于学生同化或顺应地吸纳新模型。但这种联系的认识有正误之分,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并加以纠正。

最后,对于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即用数学新知识所对应的数学语言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比如,可以采用阶段性评价方式来进一步把控知识,也可以通过互动评价让学生熟悉、运用。

六、展望

“互联网+”数学课堂中的技术支持性评价虽然是架构在技术层面上,但它的本质仍然是课堂评价的内涵。在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将学生思维加以可视化呈现,从而更快捷地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了解学生知识块的掌握情况,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也是一个很好的可视化途径。当然,教师课堂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定制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技术支持性评价也只是促进它的一种方式,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手段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周达,杜宵丰,刘浩,刘坚.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考试评价研究:PISA典型题目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9):44-48.

[2] 吴现荣,牛伟强.论数学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J].教育评论,2018,(8):135-138.

[3] 徐国明.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8):54-57.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评价分析数学教学互联网+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教师对学生评教有效性的评价分析
贺兰县森林资源现状及评价分析
中专数学教学中优质课堂的实现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