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旧

2018-02-28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7年36期
关键词:教授同学老师

一辈子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费振刚教授

费振刚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文学史专家,长期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在学生时期就参与主编了第一部红色书面的《中国文学史》,蜚声文坛。这套文学史虽然有不完备的地方,但是具有开创性,因而十分珍贵。随后他又成为1963年版的《中国文学史》主编之一,排名在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萧涤非之后。此书成为几十年来高校中文系的主要教材之一,影响巨大。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成为游国恩教授的助手,受到北大老一辈专家学者的言传身教,“视学术为生命,以学术相砥砺”,走上了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道路。后来他又成为北大中文系第五届系主任,对中文系的发展劳心劳力,悉心辅导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中文专业培养优秀人才,成就斐然。

费振刚教授2002年退休之后,应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和仇仲谦教授之遨,筹建梧州学院中文系本科专业,并重操旧业走上讲台,为新生讲中国古代文学。他邀请大学同窗、北大中文系的谢冕、侯学超和中山大学的黄修已前来授课。在他们的努力下,梧州学院中文系“升本”如期实现。

费振刚教授对学生关怀备至。黄寿恒是梧州学院中文系首批学生之一,勤奋好学,后来考取了研究生,他对壮文曲艺古籍很有研究,酷爱写作,出版了《恒言集一黄寿恒诗词选》,分别由陈平原、费振刚两位教授为他作序。陈教授的序言主要是对其诗词创作进行了评论;费教授介绍了他成长的环境以及对他的印象。老师对学生扶持以及关爱之心溢于言表,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拳拳之心!黄寿恒非常感动,以“痴儿愿理雩坛草,再沐春风二十年”的诗句答谢老师,老师则以“但愿天从你我愿,同修杏林到永远”相和,成为校园的一段佳话。

2008年,费振刚教授回到燕园,继续对《全汉赋》进行整理和增订,孜孜不倦,尽心尽力。2009年9月,他中风病倒。经过治疗,转危为安。右手活动不方便,他就用左手操纵键盘,用电脑写作!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对《全汉赋》的增订工作。

此外,费教授还与研究生、博士生联合编著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其过程更是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作风:老师先讲授先秦两汉文学,启发学生思考,进行争论,豁然开朗。然后由费振刚教授主持,研究生、博士生分工编写,专著终于完成,既出了科研成果,又出了人才。

牟季雨

我一生的老师莫爱琳

2016年,毕业40年后,我和初中同班同学按照中国人过九不过十的传统,为班主任莫老师祝贺70寿诞。年过半百的同学们济济一堂,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仿佛重回课堂。

当年作为班主任,莫老师带了我们3年。那时尚处于“文革”时期,讲究“学工、学农”劳动。在初中一年级上半学期,我们拉练学农劳动,来到平谷县英成公社英成大队参加夏收。

陆傅同学力气大干活多,自然饭量也大,配给的食物吃不饱,莫老师破例到伙房要了两个包子给他吃。记忆之深刻,以至于大家见面说起老师,陆傅总要回顾这段往事。老班长昝瑞青透露,学农期间老师经常烧热水供女同学洗脚。今天已经是过来人的我们,方知老师的良苦用心。

老师只比我们大一轮,生肖也属猪,老师幽默地说她和我们是大猪、小猪,我却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1977年恢复高考,老师考上了大学,第二年我们班有7个同学踏着老师的足迹,步入了大学的殿堂,其中不乏清华、北航等名校。8颗明珠乃当今社会之菁英,是我们八班同学的骄傲。对老师的记忆似乎还有很多,可又都是些零散的碎片,虽然毕业后若干年都没有见到过老师,但这些碎片却不时地在记忆的深处浮现。

老师的家庭是中国红色记忆的缩影。她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参加了红军,在红一方面军负责财务工作。1935年6月,四川懋功县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分左右两路北上,在发生“电报事件”的前一天,她父亲到左路军检查财务工作,第二天毛泽东的右路军北上了,留在左路军的莫父不得不随张国焘南下,三过草地九死一生。到达延安后,毛泽东风趣地说:分别只一天,相逢却一年。她的父亲虽然在左路军历经磨难,却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她的母亲在红四方面军的卫生队工作。母亲一家都是红军,两个舅舅牺牲在长征的路上。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母亲实在没有办法带着出生不久的她行军,把她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里,虽然躲过胡宗南军队的搜查,却没能躲过瘟疫的肆疟,奄奄一息的她侥幸存活。1952年父母多方寻找才将包括她在内的4个孩子接到北京,其他3个是烈士的遗孤。

初到北京的很长一段时间,她认为自己也是烈士的遗孤,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理解了因战争的残酷亲生父母不得不将她寄养在老乡家里的苦衷。養育之恩没齿难忘,她多次前往延安看望自己的养父母。

2016年恰逢红军长征80周年纪念,老师又讲了王定国老红军的故事。她还讲述了她的老师、原北京女十一中老校长张燕俦先生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

老师虽早已退休,但教师的神圣职责驱使着她,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安心学习而继续奔波,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贫困地区办学。

用丁东城同学最爱引用的毛主席给徐(特立)老信中讲的几句话作为结束语: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莫爱琳老师,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是我们八班同学的老师!

芦金轩

今年母校迎来百年诞辰67年前

我考上了师大女附中

9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举行了建校100周年返校日活动,我参加了校庆活动并见到了多年未见面的老同学,感到特别亲切,心情无比激动。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创建于1917年,前身为师大女附中。我是1950年考上这所学校的。那时的师大女附中位于辟才胡同,新生录取名单贴在校门外的墙上,当我在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高兴极了,从此开始了在女附中的3年初中生活。

我家在外地,所以我一直住校。先是住在辟才胡同41号。这是一个很大的木质结构的平房,几套房子相通,我和十多位同学住在最后的房间里。后来我们搬到西斜街一个标准、漂亮的四合院,红漆门,有门墩儿,院内有花草树木。我和同学们每天三五成群地结伴穿胡同,边走边观景,到地处二龙路的女附中去上课。我们曾几次看到齐白石老人的三轮车,每当此时,我们就停下脚步,看着白石老人的车从我们面前经过。

开始我们在平房里上课,房间很大,还有粗粗的柱子。后来教学楼盖好了,我们就搬到了阳光充足、整洁漂亮的教师。

学校很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方面,我们大会听报告,周会听教导主任讲话,生动活泼的队日、团日和班日培养了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团结友爱的好品质。智育方面,我们的老师都是师大毕业生,讲课认真、生动,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掌握知识。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数学的关老师住在学校,课下我们经常找他问问题或与他聊天。课外有许多学习小组,我参加了生物小组,这给我以后学医打下了基础。体育方面,除了双杠、木马、跳高、跳远等,我还在学校的冰场上学会了滑冰。我参加了学校的腰鼓队,学会了打腰鼓。节假日,我们还参加游行和晚会……

初中毕业后,我本可以直升本校高中,但我选择了上中专。1953年夏天,我被保送到北京医士学校,后改名为北京卫生学校。

在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回首往事,我心潮澎湃,心中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激之情。祝福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越办越好!

李志琏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授同学老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开心格格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