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密码”:让孩子的学习有趣有味

2018-02-28何黎明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游戏老师孩子

何黎明

对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学习活动更多地指向在兴趣班学习。特别是音乐、舞蹈、绘画、运动和学前期适量的书写等,这些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孩子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和巩固。而孩子年龄小,兴趣不稳定,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在发展中,面对枯燥乏味的练习巩固,加上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曾有一位父亲为让孩子多练习单杠,而孩子不愿意,为此父子俩“较劲”了5个小时。

布鲁纳说,学习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有时候我们无法做到让学习者对所有的学习内容本身都产生兴趣,那么在引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指导手段和方法就尤为重要。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为孩子的学习活动注入“快乐密码”,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有趣有味。

密码1 游戏化,让学习有趣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中国人往往轻视游戏,把游戏当作调皮的活动……这种把读书与游戏孤立、分离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方式,因此,运用游戏,或将枯燥的学习内容游戏化,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参与到学习中,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习变得有趣。

记得我的儿子上一年级时,出现了拼音拼读困难,他会念b,也会念a,但是连起来拼读ba就感到困难。尽管老师用了很多方法,可他还是发不出ba,最后索性扔過来“我是不会的,我是读不出来的”话“罢工”。显然,一味地让孩子模仿学习无济于事,更麻烦的是学习带来的消极情绪以及极低的自我效能感。如何让孩子摆脱面临的学习困境,重拾学习信心?我想到儿子最喜欢开汽车游戏,于是将拼读学习游戏化。把“b”和“a”当作两辆汽车,“两辆车上路了”,在游戏语言的提示下让孩子轮流发音:“b——a—— b——a—— b——a——”速度可以慢一些,以发清楚音为准,随着游戏的展开,儿子跟随“车子要开快喽”“再开得快一点”“越来越快了”的语言提示以及我的手势作“加速行驶”发音。我的手摆动越来越快,儿子念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后当他念出“ba”的时候,我突然暂停,说:“ok,哈哈,你原来是会拼读的!”孩子有点莫名其妙,在再一次的开汽车游戏中,当我把游戏定格在他发出的“ba”上时,他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开心地说:“妈妈,我要再来!”于是,游戏继续。

因为游戏吸引孩子参与学习,让孩子感受到了胜任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所以在会拼读“ba”的基础上,孩子又提出了进行开pa、ta、ga等汽车游戏……一年级的孩子学习需要游戏化,更何况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呢!

可见,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应杜绝说教、单一枯燥的练习。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些亲子游戏来达成,如《抓糖果》,学习的任务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不同来确定,父母和孩子随机抓取盘中的糖果,小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请他数数有几颗,用并列比较的方法比比谁抓得多,多几颗;大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问问两人一共抓了多少颗、用数数的方式比较谁抓得多,等等,在玩玩、数数、比比的游戏中学会数数、数的加减运算等。

密码2 换形式,让学习有变

加涅认为,引起学习注意的要求是“变换刺激”。因此,运用多种形式,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起到警觉作用,同时维持孩子对学习的注意就显得非常重要。

角色对换

父母参与幼儿的学习,更多地以“老师”的角色指导孩子。面对父母指出的不足,孩子有时候会出现“不服气”“不爱听”等现象,并伴随“不耐烦”等对抗情绪。此时不妨用角色对换的方式,即父母当“孩子”,孩子扮演“父母”当“小老师”,“指导”学习。孩子会非常高兴地参与到此活动中来,像模像样,并非常细致和严厉地对你提出学习要求,有时候你甚至会感叹原来“老师”的要求,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啊!

角色对换让孩子在参与角色扮演中进一步明确学习要点,纠正不当行为,推动学习。当然,父母在扮演“孩子”时,需要尽可能将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重现”,即“反例”,提供孩子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的机会,澄清学习要点。同时快乐地接受孩子的建议,给孩子树立接纳他人意见的榜样。对孩子提出的有争议或者不当的建议,父母可以用反问或者是质疑的方式与孩子讨论,直到双方一致。

面对需要重复练习的学习活动,如弹琴,孩子常常会出现“倦怠期”。于是我提议让孩子扮演老师指导我学钢琴,他就非常高兴。他会以钢琴老师的角色,把对他的要求,一字一句地用来“指导”我,有时甚至语气和动作都和钢琴老师一样。有时候我故意弹错或者向他提问,他会示范,这样他练了琴,也进一步明确了曲子的要求。对有歌词的练习曲,他当“老师”伴奏,我当“小朋友”唱。有时为了让我这个“小朋友”唱,他会努力将曲子练熟,他认为“老师是不可以弹错的”。

情景切换

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多种情景,通过丰富的情景变化,在情景切换中让孩子有趣地练习,保持学习的热情,迁移运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的目标。

回家多练习所学的歌曲,这是唱歌班老师的要求,可孩子总是不太愿意,严厉之下,迫不得已“挤出”几个声音,马马虎虎了事,再要求,就用生气“回击”你。有一次洗澡,孩子看见淋浴喷头,突然来了性子,将其当作话筒,闭着眼睛,左扭右扭唱起了歌,一首又一首,将歌曲复习了一遍,最后还问我:“妈妈,我的浴室演唱会很特别吧?”这一举动让我脑洞大开,于是就有了“沙发上的演唱会”“餐桌上的演唱会”,话筒有时是孩子用积木搭的,有时是一个鸡腿(孩子舍不得吃,认为这个最适合做话筒,边唱边闻鸡腿味),有时甚至是厨房的一把铲子。

为引导孩子弹好一首曲子,表现不同意境,可以借用孩子喜欢、熟悉的各种情景,如和孩子讨论:如果是洋娃娃弹的会是怎样的感觉?如果是三国里的张飞弹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女王来了又会是怎样的?在不同的情景切换中,孩子快乐地演奏,并在声音、节奏、速度和感受上有不同的表达和表现。endprint

当然,情景一定是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有时情景可让孩子自己选择。

行为转换

指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需要转换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和指导方式,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而积极的学习环境。将自己原有的“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转换成“读书”“看报”之类的学习活動,给孩子一个榜样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有助于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对孩子的学习,将自己习惯的“唠唠叨叨”,如“你现在不努力,以后怎么办啊”,“做事就是要专心,要努力”,转化成“默默关注”。要知道,说教只能破坏孩子的心情,不能激励孩子。将自己喜欢的“品头论足”行为转换成与孩子的“事后讨论”,特别是有些父母总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意地打断孩子,并给孩子负面评价,这会扰乱孩子学习的思路、节奏,破坏孩子学习的心情。父母可以将“静待旁观”转换为“和孩子一起学习”,如和孩子一起跳绳,会弹琴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四手联弹,会瑜伽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练基本功。

密码3 分时段,让学习有度

孩子在尝试练习时往往很难做到一步到位,无论是在练习时间的坚持上还是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上。因此父母需要根据孩子注意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合理指导,让孩子学习在张弛有度中获得愉悦体验,保持学习兴趣。

要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父母根据学习内容,将分解的学习任务,采用分时段的方法,在一天中的2~3个时间段内来完成,使孩子在张弛有度中达到学习目标,具体的时间点可以让孩子来选择。“分时段”的方法可避免孩子因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和难而出现疲倦分神等现象,影响学习的兴趣。如书法学习中,每一天需要练习书写8行,父母可以用将孩子练习的时间分为两个时段,每一次写4行左右的方式来完成,学练习曲也可以采用分段学习。

对新学或者初学的内容,孩子比较陌生,更需要小步递进,放慢脚步,前期练习采用“写少求准确,不求速度”,减少因不熟练而出现的无谓错误,给后期纠正带来困难,同时无谓的错误也容易造成孩子后期学习的紧张、担忧以及受挫等消极情绪体验,为进一步的学习带来阻力。

密码4 正反馈,让学习有劲

一般而言,在学习活动中,父母经常会使用物质奖励,如“换星”、吃一顿、多玩一个游戏等,希望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或者继续良好行为,但是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效果有限,它忽略了学习中最重要的认知层面的引导,所以可用但要少用。

促进孩子认知层面的强化,给孩子的学习带来指导或者调控的有意义的信息,这就是反馈。

例如写字,有的父母通常会用“这个写得不好”“那个也不行,擦掉”等指出缺点为主的方法,这样会给孩子一种暗示:“我怎么都是错的,我是写不好的。”同时造成沮丧等消极情绪。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我们一起来找找你认为写得不错的字。”在寻找的过程中,面对越来越多的“好”,孩子会非常快乐,也会不知不觉加入到寻找“好字”的活动中来,同时也会开始自我评价:“这个字这里再圆一点就好了。”“哦,这个好像被偷吃了一口的饼干。”等等。

可见,反馈对孩子的学习是有用的,可以让孩子明白他获得了什么。当然在反馈的时候尽可能注意:正向反馈切入,说优点不说缺点;引导幼儿以自我评价方式介入;反馈时不仅说出对错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提供对策和建议,如,“因为……,所以妈妈认为……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反馈要归因到孩子的学习动机,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如,“今天跳绳能够进步这么大,和这几天的努力练习有关系啊!”

良好的反馈可以让孩子的学习充满激励,明确自己学习所得,感受成功,让学习更有劲。

密码5 搭平台,让学习有效

“搭平台,让学习有效”指的是通过展示、表演或者比赛,让孩子看得见自己努力后的学习效果,通过积极的准备,感受努力的重要性以及努力后成功的巅峰体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学习。比赛可以给孩子一定时间内努力的目标,围绕目标来开展学习准备,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但是在参与比赛等活动中,需要注意参与频率,学习不是为了比赛,比赛只是检验孩子阶段学习成效。注重孩子在参与前的积极准备,肯定孩子过程中的努力,弱化对比赛名次的过度关注。关注幼儿比赛之后的情绪和感受,通过谈话等方式正确归因。

除了比赛之外,父母还可以邀请共同学习的小朋友定期开展“家庭小party”“小小义演”等活动,让孩子在认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endprint

猜你喜欢

游戏老师孩子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