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完善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2018-02-27胡振华

农民科技培训 2018年2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胡振华

如何全面有效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此,社会各届都在积极探索,互相学习,以期找到一款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运行模式。因此笔者认为,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的典型模式,不断完善和推广是十分重要的。

一、实践中涌现出的培育模式

(一)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模式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利用实验性学习增强农民专门技能的教育形式,是有组织的农民实践活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推动,合作互动。农民田间学校在农民自愿、政府扶持、上下联动、服务产业、科技支撑、管理规范的原则下开办,由市、县农业行政或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牵头组织,鼓励科研院所、协会、企业、合作组织等积极参与。农民田间学校成为了农民自主参与并互助提高的实验性平台,同时也是农民素质提高和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现场传导型培育模式

现场传导的培训对象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为主。该模式通过在农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工程建设基地等现场,对农民开展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着重解决当前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与推广运用新技术。培训内容力求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农民易学、易懂;目标则力求精准,一次培训只解决一个问题,传授一门技术。培训时间主要选择在生产季节,周期不宜太长,以1周左右时间为宜。培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教材力求简明。

(三)典型示范型培育模式

典型示范是政府、高校或企业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场,树立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科技。该模式首先是由政府、高校或者企业出面组织兴办农业实用技术、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吸引或创办农业企业,以求产生经济效益。随后,利用经济效益吸引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科技培训当中,从而产生强大的科技示范辐射功能。

(四)项目推动型培育模式

项目推动是以某一具有开发价值的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于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采用现场指导、课堂教学、广播电视、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和方法进行项目培训,并提供产、供、销配套综合服务。该模式首先是要选准选好项目,进行项目的试点示范,提高广大农户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着手开展项目培训。通过项目培训和推广,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五)媒体传播型培育模式

媒体传播是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和印刷媒体(报纸、杂志),以及现代的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卫星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该模式首先是针对农民开展培训信息需求调研,根据实际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其次是开发培训信息资源,建设农业技术多媒体素材库,制作实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开通农业信息网站等。通过构建媒体传播培训的技术手段平台,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网络服务体系。最后则通过电子媒体、印刷媒体、网络媒体等传授培训内容,并抓好典型,以点带面,稳步扩大培训效果和辐射面。

二、新型職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农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人走村空”现象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劳动力“脱农”。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务农农民年龄偏大,50岁以上人员占大多数;干活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小学毕业的占大多数;从业农民兼业化普遍,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职业农民可选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发展现代农业对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很高,形成一对矛盾。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按照现代农业分工,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种类型。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是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主要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安全监管协管员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人员。在培养职业农民过程中对这三方面人员的要求普遍较高,而且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要求其具备专业的技能和资本复合型,同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持续经营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这类农民属于高级别的农业人才。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依靠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企业创造财富效益的同时,自己也收入不菲,而在现在已经成功运营的很多农业企业中恰巧缺乏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从农业收益的角度分析,这类农民直接就业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专业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这类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一定的协调能力。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进行市场化运作存在着不小的风险,因此从事此类工作的农民生活质量并不高。

(二)职业农民培训层次不够丰富,培训能力不足

按照农业生产对职业农民的就业方面进行分类,农民可以从事包括种植、林业、畜牧业以及农机等几个类别,其中的细分的各种小岗位十分的繁杂。这就导致在农民就业过程中,无法对某一个具体的类型进行合理的划分。在进行农民培训过程中,课程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无法保证培训的质量。通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模式上也有所创新,但现有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统筹协调,项目分散,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综合培训规模不够,特别是高层次创业培训缺乏。此外,对培训对象的需求把握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陈旧以及优秀师资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训基地缺乏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培训质量和效果上也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及跟踪服务。endprint

(三)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不明确,学员积极性不高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十分明确,仅仅停留在优先扶持阶段,缺乏针对性,金融、土地、发改等有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

(四)目前的农民培训机制还不能够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

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首先,培训的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以及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部分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严重;最后,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培训效率和预期目标有差距,只注重对项目资金使用途径的检查,严格监督审查培育机构是否把项目资金真正用于农民课堂培育及实训、学员食宿、培训材料、聘请师资、场地租赁、参观交流、组织发动学员、交通、认定管理等相关方面,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忽视了对培育效果的高度重视。

三、完善创新培育模式的建议

(一)统筹协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包括对农民的培训,还包括认定、扶持、管理等,创新和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是一项系统、整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教育、科技等诸多政府部门以及高校、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团体。因此,必须注意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建立产学研结合、农科教大联合和大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农民培育发揮综合效益。

(二)精选培育对象,精心培育人才

由政府统一管理、规划培育方案、划分培育指标、选拔培育对象。认真精选,精心培育,严格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认定。做好培育对象的摸底,以自愿为原则。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选拔培育对象:一是对现有的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机手、防疫员、沼气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经纪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手等优先培育,转型升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今后的重点培养对象;二是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三是通过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培养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高职学历教育衔接,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四是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采取培育一批、吸引一批、储备一批的方法,经过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等系统培育,形成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现代青年农场主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要充分利用各种农民教育培育资源,依托农民培育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系统化职业技能培育,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加强师资管理,建立培育平台

精选科技拔尖人才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建立培训师资库。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师科技水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注重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教学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对教师进行常态化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互联网+”农业的新要求,为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通过政府和职能部门建立专门互联网、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讲师团等平台,方便培育学员跟踪联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知识、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用工信息等服务。

(四)以人为本

采取任何一种培育模式都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不替农民做主,不搞强迫命令,才能吸引农民积极主动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来。创新培育模式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新型职业农民,精细培育,精准培育,着力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使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结构与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协调,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同步。

(五)重点突出

必须立足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把服务行业、支撑产业作为培训的落脚点。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培训对象特点,在系统设计和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的工作领域,以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的培训对象。

(六)完善考核机制,分类认证管理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考核机制,推行认证管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分级别、分产业、分区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能力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收入水平、示范带动作用为要素,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指标体系。对每期参加职业培育的农民,按照“畜牧、果林、蔬菜、粮油、渔业、药材”等不同产业,分初、中、高三个等级,经职能部门专家专业测试合格后颁发资格证书,推行新型职业农民以证就业,以证创业。政府将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农民在务工上岗、信用贷款、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使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以基金为支撑,助推培育工作的开展。

(七)因地制宜

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条件千差万别,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必须依靠各地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模式进行借鉴性的运用,或是根据自身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创造新的培育模式。当前,应当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农技推广面对面、送教下乡等培育模式。

(作者单位:河南省方城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