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读书报告

2018-02-26庞中燕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13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理论

【摘要】《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是在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子南。这部书出版至今,已经有了第三次的修订版本。由此可见,这本书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学习翻译专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部书对我们在理论研究和翻译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部书對我的教育生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英汉;翻译;理论;实践

【作者简介】庞中燕,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叶子南,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外语系,后在浙江大学教授英语和英汉翻译课,近十多年来任教于美国加州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高级翻译语言学院。早年从事科技翻译,近来的研究方向是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理论。除本书外,还著有《英汉翻译对话录》(北大版),Introduction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纽约版、台北书林版、外研社版,合著)、《灵活与变通:英汉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版)和《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北大版)。此外作者长期为《中国翻译》“翻译自学之友”专栏撰稿,并一直为中国外文局翻译培训班和中国译协全国高校翻译老师培训班讲课。多年来,这部书流传甚广,成了英语翻译研究的入门教材以及翻译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本书将英汉翻译理论讲解与翻译实践指导结合起来,第一部分为理论技巧篇,综述翻译基本概念、技巧,对比语言文化,评介中西评论;第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篇,节录社会人文、科技法律、小说诗文等领域的英文篇章作为练习,提供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译文,并附上详细精到的批改点评。

本书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英汉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以此引出讨论的话题。这些问题大致有:1.直译还是音译?2.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应?3.重原文的形式还是重原文的内容?4.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5.以原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6.原作者写作的目的还是译者翻译的目的?然后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这些根本性问题加以讨论,既涉及翻译中治本的问题,如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文化与翻译等内容,也涉及翻译中治标的题目,如翻译技巧、翻译单位等,既有中国译论的概述,也有西方译论的介绍,既有浅显的涉笔,也有深入的讨论。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未来的展望。这些讨论能激发读者对翻译这项跨文化语言活动进行深刻的思考,成为孕育某种翻译观的基础。

作者在第一部分理论技巧篇中提到“什么是翻译理论”:我们经常听人说,中国人谈论翻译的那套东西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经验之谈,算不上理论。在这些人眼里,只有西方那套译论才称得上是理论,因为中国的译论往往三言两语,有时甚至仅仅两三个字(如“信达雅”),根本缺乏理论的基本架构。而西方翻译理论,概念定义清晰,结构框架完整,论说逻辑严谨,铺陈条理有序,有时一个理论竟是数百页的煌煌之作。可是从事实践的人往往觉得那些严谨的理论并不实用,应用起来觉得不是很得心应手。没有“信达雅”这类概念切实可用。毕竟这些理论和具体的实践之间总有一段距离,使人感到与翻译实践有一层隔阂。

在我看来,在现在的学习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有时我们的学习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翻译的实际训练。时间长了不做翻译练习,感觉对英语学习都很陌生,翻出来的东西更是晦涩难懂。而对于一些过于强调翻译实践的同学来说,她们感觉翻译水平总是很难达到更高的造诣,这也是不学习理论知识的原因。如果一个理论不是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提出问题,它对于具体从事翻译的人来说,意义就不大。从理论的高度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认证并非就完全无助于翻译的具体实践,但这些理论能起到的作用就相当微弱了。毕竟我们从事的是一字一句,一段一篇的微观翻译活动,不是宏观的理论思考。对于译者而言,我们应当关注与翻译实践的译论,其他的翻译理论未必需要面面俱到。

作者在第一部分理论技巧篇的“文学翻译简述”中,对于文学语言并非仅限于文学作品的观点:“讲文学翻译就需要先弄清楚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差别,然后才能讨论翻译。尽管有些语言学家认为由特殊语言体现的文学性主要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是区别文学和非文学作品的关键,但很多文学理论家都不认同这个观点,后者认为语言的文学性确实集中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但有时也散见于非文学文本里,比如广告就常用文学语言。”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得不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暂且不讨论不同学派对于文学性的争论,可以说,文学语言在选词造句方面确实和一般语言不同。文学里作者不仅想通过故事情节,历史背景等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还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关注。所以不管大家对文学性有何不同看法,我觉得文学语言与众不同这点是大家都有共识的。比如“我一声不响地就走了,来的时候也没吱声”这句话,大家都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如果将文字略加修饰和安排,就可以成为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因此,文学翻译不宜随便使用大意相似的语言取代原文,而需要用文学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意思。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语言是作品的生命线,没有了文学语言,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又体现在何处呢?

看了这部书,发现它有一个特点,即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将翻译理论通俗化。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懂本书,作者还在书中使用了不少一般生活中常用的比喻,为呆滞的理论穿上一件生动的衣裳。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果说第一部分属于翻译的务虚篇,那么第二部分则是务实篇。作者以提供不同译文,加注和评论的方式,将第一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第二部分。所选的翻译练习包括范围非常广泛,有政治、商业、新闻、科技、文学等。通过这些翻译练习,读者可以对第一部分的更改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本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翻译工作相对较多,范围比较广,因此,让我更加懂得翻译这门学科并不是与其他学科毫无联系地孤立存在。恰恰相反,想要学好翻译,做一个合格的译者,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在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翻译工作的其他领域,以解决各个领域存在的不同问题。

最后,本书还强调了以译入语为依归的译法。这种观点的形成不仅仅是基于实用的目的,而且也因为作者对中国语言的偏爱。作者在书中提到:“我有时惊叹于汉语意合的高超本领。几个孤单的汉字,一经作者安排,居然能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而细查汉字的安排,却并非合乎逻辑常理;然而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松散的遣词造句方法,使文字掷地有声,使意境油然而起。”同时,作者在介绍翻译基本概念和问题中关于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中提到:“如用靠近源语的译法翻译以反映原文表达的文化特点,以供学术研究所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任务还是以传达信息为主。介绍源语文化不应该以牺牲译入语表达习惯为代价,因为靠近源语的译法总是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真正想通过语言了解外国文化的话,有必要鼓励读者学外语、读原文。”对于作者强调以译入语依归的观点,我有自己的理解:翻译是一项高难度工作,这项工作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和译入语都有较深的造诣,有较广泛的知识面,而且要有娴熟的翻译技巧,要懂得如何发挥译入语的语言优势,使译文看起来通畅易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如果我们的译文充满洋腔洋调,就会使译文晦涩难懂,就可能失去更多的读者。因此,翻译的方法应主要向译入语靠拢,尽量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我们学习翻译理论与实践,不仅要了解其新的视角和新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借鉴其研究理论和具体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阅读文本,积累资料,发现问题,调查论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提高翻译的理论水平和翻译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日常的英语教学和翻译是密不可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两种语言的即时转换,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实践能力。翻译是门神奇的学科,译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借助语言工具,自由地徜徉于两种不同语言的国度之间。它具有无穷魅力,让你欲罢不能。但翻译工作其实是枯燥乏味的,不管你对这门语言如何精通,总有让你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来表达语言里透出的韵味。有时你甚至觉得你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的翻译破坏了原文的美感。叶子南先生的《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值得研读的书,对于提升个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A Study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Deviation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盛满理论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