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名著阅读拥有扎入土壤的根

2018-02-26罗海云

新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名著学生

罗海云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名著带给学生的是丰富的故事、感动的人物、深刻的思想,坚持阅读名著,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当前名著阅读指导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希望本期专辑刊登的这几篇文章对读者有所启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乘着阅读的东风,名著阅读悄然走进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名著阅读指导实践,笔者发现,名著阅读存在浅阅读盛行、指导缺失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力求改变名著阅读中“浅显化”“碎片化”“功利化”的现状,让名著阅读拥有扎入土壤的根,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地成长、发展、提升。

一、拾起复杂厚重的人性石,击碎“浅显化”

首先,漫画、青春小说以便捷、时尚、新潮、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使生活在现代节奏中的学生感到放松和愉悦。其次,借助学生的口碑来推动的畅销书,直逼来自教师、家长推荐的书目。这些“快餐文化”让学生对浅阅读习惯性接受,从而影响其对名著阅读的持久兴趣。温儒敏教授指出: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激凌。

1. 培养沉静的心态,增强意志力。名著凝聚着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往往显得沉重。时代的距离、语言的隔膜、文化的差异,导致很多学生对名著有畏惧感,阅读不能坚持下去。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心态。读名著,需要沉静的心态,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需要体会作品精妙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学生拿到一部名著后,要努力读下去,按自己的计划在预订的时间内读完。同时,读名著要细嚼慢咽,字斟句酌,眉批旁注,赏阅玩味。当学生逐步进入作品的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家的心灵对话后,就会拥有获得知识的乐趣,同时,精神世界也会得到陶冶。这样完整地读完一部名著后,学生阅读名著的意志力就有可能得到增强。

2. 找准新起点,形成阅读力。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应该是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高度契合的统一,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力求教学内容的落点与从学情分析得到的教学落点相吻合。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即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两件事。第一,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以怎样的姿态看待文本。第二,是在这个文本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

3. “我”心会“他”意,学而时习之。文学作品的阅读特点是以“我”(读者)之心去会“他”(作者、主人公)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所谓“感”,也就是作为学生的“我”与作品中有血有肉的“他”进行非功利的、审美的“对话”。作品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在“我”面前全方位展开,与“我”构成了无限可能的对话关系。文学名著蕴藏着丰富的能量,学生用心火不断去点燃,所“感”的对象就可以随之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与主人公、作者,甚至可以与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广泛对话,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丰富自己的心灵,丰富作品的内涵。因此,真正的文学名著是常读常新的。

二、整合理解思辨的冲击石,击碎“碎片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增设“我读书 我快乐”板块,配合单元课文推荐名著,巧妙衔接课内外阅读,旨在让经典深入人心。然而,面对推荐名著这样的柔性作业,学生的阅读欲望并不强烈,大多数学生表示“早就读过”或者“曾听说过”。在他们看来,报得出主人公的名字、说得出故事起因结局、列举得出几个故事情节,就算读完一本书了。于是,名著在手中还没捂热就被束之高阁,只留下“碎片化”的记忆。

1. 双轨并行,构建知识体系。名著阅读既要整体关注,对整部书要有全局性的认识,又要局部关注或细节关注,由点及面认识全书,得到语言素养的提升。在整体性阅读中,需要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对于全书要有基本的了解。在局部研读上,解剖文本,熟悉情节,对基本艺术特点也要有所了解。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做法:以目录为支架,把握整体内容;以表格为媒介,梳理重点情节;以卡片为展示,评价人物形象。由点及面,延及阅读的广阔视域,再回到局部与细节,用语言现象和细节分析来加深对于名著的理解,这就是名著阅读的两条认知线索。

2. 举一反三,拓展联通体系。名著阅读应该是一个联通性结构,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代表作,或介绍某方面知识,或提出某个问题,或进行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名著阅读还需要和时文阅读关联、和生活指导关联、和人生思考关联、和写作关联。

3. 纲举目张,聚合开放体系。名著阅读应该是一个开放式体系,即由一部书的阅读延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是以人文为特征的,而人文都是从语言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生发性与整合性的问题,寻找语言分析扎根的地方,即一个细节的落脚点,以问题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好的问题既能将作品的内容聚合起来,形成清晰的理解与旨归,又能触及作品的诸多因素,关涉作品中的局部与细节。

三、直面敲骨击髓的思辨石,击碎“功利化”

放眼书店,“快餐名著”风行,各种所谓的“无障碍阅读学生版名著”和“精细导读版名著”琳琅满目。这些书的封面上都赫然打着“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经典”等诱人的广告宣传语。很多学生乐意买这样功利化的“快餐名著”,试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多部名著的重点内容了然于胸。这样的“快餐名著”往往经过了编者的“二次创作”,名著中原有的精妙語言、丰满形象、睿智思想等诸元素,也在这样的改编与导读中慢慢地被稀释,最终成为一碗无色无味的“清水”。

1. 脚踏实地地吮吸传统读法的精髓。古人在读书方面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圈点批注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所谓“圈点批注”,就是在阅读中,读者用一套自己确定的符号,在书上画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文章的疑难之处,并用眉批、旁批、总批等形式与文本对话,并对文本符号进行解码、解译,表达独特感受。

圈点批注的过程不仅是对文本思考、品评、鉴赏的过程,也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借助这些阅读方法,可以使学生从随意性、消遣性的名著阅读,提升到有计划的研讨积累性阅读和审美性阅读的层面上来。

2. 触类旁通地吸收现代传媒的营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被拍成影视作品外,还有类似《百家讲坛》《品读》等综艺节目能够让我们直接聆听一些作家或专业学者的评述,学生可以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不过,我们提倡读名著,要读的是文字的书,绝不能用影视作品来代替文字的书,切忌在阅读一开始就让学生观赏整部影视作品。我们还要切记,让学生观赏影视作品,需要的仅仅是影视作品提供的文化背景。

3. 乐此不疲地品味仪式活动的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仪式感越强,人们就会认为这件事越重要,越值得认真投入。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分享阅读体会时,可以开展一些仪式感较强的活动,使深入的阅读探讨变得别致而有情趣。

读书节、名著阅读读书笔记评选、名著阅读征文、名家讲座、名著阅读演讲比赛、名著阅读板报比赛、参观书展、参与签名售书等等,是营造名著阅读氛围的有效方式。这些活动方式的采用,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产生具有“磁力作用”的“磁场”,使学生品味到经典的滋味,获得受益终身的阅读力。

名著阅读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其效果不一定是显性的、及时的,而可能是隐形的、延时的。但只有用名著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想象,让名著阅读拥有扎入土壤的根,才能让学生慢慢步入散文大家刘白羽所说的“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中。

(作者單位: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名著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学生写话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