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体育学习中学生“主动性”的认知与探究

2018-02-26黄敏红

体育师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本能主动性激励

黄敏红

摘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意义深远的任务,文章探究的就是学生的这一心理品质。文章立足于优化课堂教学,完成有效教学,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确”主动性”概念和发生发展科学规律,并通过实践积累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计策,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主动性”;本能;激励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6.016

1 探究目的

1.1 明确现实教学中的主动与被动学习现象

热情、积极、投入、惰性、懒惰、厌恶是课堂上学生态度最为普遍的反映,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如何看待和认识这些现象,把握教学措施达成有效教学,是优化课堂必经之路。做为学生的一种外在表现它投射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的变化。这些心理表象,既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本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认同水平,更反映出学生自身的能动力——“主动性”。学生“主动性”的高低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更能反映教师的课堂行为能力的高低。教师只有经常想尽办法,耗去时间和精力唤起热情、积极、投入,消除惰性、懒惰、厌恶,才能让课堂向着正确方向有效地进行下去。

1.2 了解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对教学的影响

“主动性”反映的是人投入的力度,历史经验证明:越主动的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与投入程度越大。主动学习有别于被动接受最大的不同是不惧怕困难(甚至将战胜困难当作乐趣),愿意接受挑战,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认知未知事物和知识。因此,主动学习就像性能良好的“发动机”,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这也是所有教学的最大成果。因此,想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教学,提高“主动性”是关键。

1.3 探知影响学生“主动性”的成因和基本规律

主动学习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要对事物认知首先要有来自于本能的冲动,如果依照这种冲动去安排传授和学习,那是符合认识规律以及学生心理机制的。但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并不了解这一冲动,而是主观地想像我们教育对象的需求,安排我们自以为系统有效的计划。这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原因。

学生的“主动性”形成的原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独立性;学生的兴趣取向;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教学行为等等。这些因素作用于学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这些因素也相互作用与影响,有时互为因果关系。

1.4 以“主动性”为基础的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究

与其它学科一样,唤醒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实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同于文化学科的背景:如,课堂环境的不同,教学目标的差异,学生认知程度的影响,都时刻作用于学生,使其有着不一样的课堂表现,认识这些差异与了解学生表现的真实心理,对于采取不同的方法、把握更恰当的时机、掌握的准确尺度至关重要。而认清主动体育学习的规律,发掘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可行的教学措施是我们体育教学探究的重要目标。

2 探究方法

2.1 理论分析

我们要讨论的“主动性”归属于心理学范畴,对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探讨,是对发挥学生能动性要素的探究。“主动性”作为经常被人提及、备受重视的教学要素是怎样被定义,它有哪些自身规律和特点呢?

2.1.1 “主动性”的基本概念

“主动性”(initiative)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这一推动让人产生了主动,而“主动性”是行为主动的人的特性。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人出生之时人就开始了主動行为,“主动性”在儿童阶段(3-6岁)开始形成,随着人各种性征的不断完善,“主动性”也逐渐稳定和完善。从此他就理应由自己的方式推动来探索和控制外在环境。

由此,说明“主动性”是人的本能之一,就像初生的孩子本能寻找母乳一样,其在认知领域也主动地认识自然寻求滋润。它不需要培养,它依靠的是醒悟、激励、推动来激发和促成。

2.1.2 “主动性”的消失及其机理

与“主动性”相反,被动性却是养成的。比如,当孩子兴致勃勃地玩时,父母要把孩子抱走,当孩子在床上安静而自由地躺着时,父母又让孩子起来练习爬行。以打断和不依从于孩子原有兴趣与关注点为特征,只是以单纯的“帮助孩子”为目的,使孩子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阻断孩子的主动学习过程,这样很容易形成孩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常此以往被动成为了常态,“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而慢慢地被催眠。究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在弱势阶段的学习“主动性”被教育者主观意愿不同程度忽视的结果。按自己意愿学习的方式被简单地压制,造成了对学习的漠不关心、熟视无睹、悲观、胆怯、甚至逃避的心理,学习“主动性”的原动力慢慢消失。

2.1.3 “主动性”的再生及规律

“主动性”具有被唤醒的特点。心理学实践证明:一旦方法适当、时机成熟,“熟睡”的”主动性”还会被催醒。比如,王金战老师将全班倒数第一的学生培养成北大学生就是最好的例证。任何人都有其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物,在对待这些事物上,他们一样会主动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王金战老师就是看到了这位学生最在乎的事物(人们对他好的看法),以此作为切入来唤起学生的自觉,激励起斗志,摆脱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的现状,并最终如愿考入北京大学。但凡将学习与如此事物有机结合,给学生表现和发挥的机会,他们就会表现出关心、乐观、信心、大胆、迎接和接受。这些都是”主动性”表现最好的证明。

2.1.4 “主动性”有不同程度

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主动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他们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同时,也与“主动性”的醒悟程度紧密关联。具体表现是:第一种程度是不需要人告诉就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次之,就是别人告诉一次就能完成学习;再次之,就是经过多次提醒才去完成(惰性开始出现);更次之,就是只有在形式所迫时才能把事情做好,这种人是在磨洋工(惰性向懒惰转化);最次等的是即使有人追着他,告诉他怎么去做,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完全的懒惰)。

2.2 教学观察

无论是认识学生心理的需要,还是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我们都有理由主动观察学生表现,了解其心理变化,分析产生的根源,发掘正确激发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主动性”的观察有以下方法:

2.2.1 学生课堂表现

学生对教学的配合是其“主动性”发挥的重要表现,这可以从学生的气质上、情绪上以及交流方式的变化上观察到:比如,微笑、赞同的眼光、专注及微带严肃的神情;又如,情绪稳定、较为兴奋、专注且表情自然;另外,愿意交流、自愿讨论、接受评价、好问等等,这些都视为学生主动配合的表现。反之,就意味着着“主动性”不足,教学过程出现了异常,需要紧急调整和改变方法、步骤。值得一提的是气馁、萎靡不振是“主动性”下降或开始降低的标志。

通过观察还发现,“主动性”与群体氛围结合紧密,“主动性”在群体之间可以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比如,部分学生上排球课以后,通过他们的表演和介绍,喜欢上排球运动的人数明显增加、程度也明显加深。

另外,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主动性”的影响巨大。比如,生动、流畅、幽默的语言能带来更多的微笑、赞同、专注、兴奋、交流、接受等;又如,过分的批评却可能造成气馁、不振、对抗等负面影响。

2.2.2 与学生的交流

交流是了解学生思想变化最直接的手段。一般与学生的交流以与差生的交谈为主,这是教师本着改善课堂、改正不利因素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主动性”不高的原因集中在对学习内容不了解、不感兴趣、太累太辛苦、太繁杂、疲倦、厌倦、对学习的目的认识偏差等。

通过交流,我认识到与学生的正面交流(宽松的氛围,畅所欲言的气氛)才是正真有效的交流方法。与好学生的正面交流,除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外还能了解到“主动性”不够未及时反映出来的原因:如学习目标认识不足、自我为中心、胆怯和懦弱(缺乏独立性)。另外,教师存在的教学不足之处:如,教师语言太多且缺乏重点、语气严肃、批评太狠、要求较高、融入学生太少、进度太快或太慢等,也可以反馈给教师。

3 结论与分析

3.1 “主动性”是教学的基础

“主动性”作为影响学生学习表现的积极因素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教学的任何行为都应以其发挥为主线,它是影响教学课堂、优化教学资源必不可少的要素。一个没有“主动性”的课堂不但会沉闷、低效,还会对心理产生消极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懒惰、厌恶、漠不关心、熟视无睹、悲观、胆怯、甚至逃避等现象的出现。

3.2 “主动性”完全可以把握

通过理论分析,我们认识到“主动性”作为一个心理品质与生俱来,伴随着人的思维发展过程建立、形成和完善。因此,无一例外受到成长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个人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的影响。

体育课堂上“主动性”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注意观察你可以了解到:微笑、赞同、专注、兴奋、交流、接受等课堂表现是主动情绪的体现,热情、积极、投入是主动的态度,主动行为则表现出愿意交流、自愿讨论、接受评价、好问等等。缺少这些表情和情绪,缺乏这些态度和行为,可以说学生“主动性”没有被调动或没有调动起来。

3.3 “主动性”的提高要因人而异,要理念正确、方法得当

其一是:分析根源,对症下药(而非对症切除)。中医治病讲究治本,通过对“本源”的调理、再生,提高机能战胜疾病。而不是简单的切除、药物的杀灭,不计损傷的方法。

“主动性”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内在主动因素。诸如: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①增加学生的需要,要让学生觉得“吃不饱、想吃、好吃”,这就要求学习是有趣的、刺激的、可探索的。②灌输正面积极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和重新认识体育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都是认识领域的问题),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切身体会健康和快乐的含义,感受群体、友谊的力量,最终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从而强壮“主动性”的“机体”,让它面对被动因素具有良好的抗阻作用,不被侵害。

其二是:区别对待,掌握分寸。减少被动因素的形成,纠正教学行为错漏。

①察言观色,判断准确。在观察、交流中要真正了解课堂的“主动”情况,包括哪些是主动和被动的表现,它们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深,是否采取教学干预等等做出清晰的评判。②手段丰富,方法对路。既要有教育、教学的把握,又要有活动组织手段,要有不同的、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干预方式,把握最佳尺度。

4 “主动性”提高的主要方法的对照表

参考文献:

[1] 尹锟.提升初中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J].吉林教育,2018(24):106-107.

[2] 林祥功.体育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培养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8):70.

[3] 刘振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 7(22):1-2.

[4] 张琴珠.积极性 主动性 有效性——浅议初中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6, 6(19):158.

[5] 张戈.“合作学习”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 31(05):1-7.

猜你喜欢

本能主动性激励
阅读理解专练(三)
用道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