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财政支出与减贫关系研究

2018-02-26梁榕乘

中国市场 2018年4期
关键词:减贫财政支出

梁榕乘

[摘 要]贫困作为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众多,其中缺乏教育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教育扶贫作为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在扶贫减贫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其中,如何看待教育财政支持在减贫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分配教育资源是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财政支出;教育财政支出;减贫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4.070

1 引 言

贫困是指缺乏创收能力和机会的人们,在所生活的地域中满足不了基本需求的现象,这意味着贫困人口缺乏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能力。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其主要根源是当地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不到完善以及精神生活得不到抒发。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贫困主要是指物质生活中资源的匮乏,是个体或家庭在经济水平或收入上达不到社会最低标准;从社会概念来看,贫困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能力的联系更紧密,是一种权利和能力的贫困。文章所提及的贫困是社会概念的贫困,是公民中缺乏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的人。

解决贫困或减少贫困数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又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均衡发展。现有的解决贫困的路径有政府减贫、社会减贫、市场减贫、金融减贫、城市减贫、农村减贫、区域减贫、电商减贫、教育扶贫和精准扶贫等多种路径,众多学者认为教育财政支出对减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着重考虑教育财政支出与贫困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减贫效应,以期进一步完善理论,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撑。

2 我国贫困现状的分析

我国的扶貧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已经开始了,并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实施,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在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后,由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贫困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第二阶段是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中国政府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及低收入人口无法维持生存需要等现象进行了扶贫方式的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并在减贫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第三阶段是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至今),在深入改革农村问题和加大扶贫力度的现实情况下,我国的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准确把握变化的关键内容,深入了解贫困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将会对我国的减贫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2.1 我国现有的贫困问题

我国经过长期的大力扶贫开发后,所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相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历经三个阶段的扶贫开发后,依靠经济的增长来达到减贫目标的效用在降低,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发展政策和发展项目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忽视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对贫困群体产生负面影响。①在此背景下,减贫工作不再是政府扶贫部门的任务,而是需要调动社会各界人士都关注贫困的问题。

我国的减贫自工作进行起一直取得很好的成绩,贫困人口从改革之初的2.5亿人减少到2016年的7000多万人。进入攻坚阶段后,我国扶贫的目标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了调整,不再是只注重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物质生活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其未来发展的问题。截至2015年,我国依然存在着以下的贫困问题:第一,贫困人口数量多。201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7017万人,其中豫、湘、桂、川、黔、滇6个省的贫困人口超过了500万人。第二,贫困区域分布广。我国现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而除京津沪外,其余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贫困人口。第三,贫困程度依然深。近两年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没有使用上电的人口有20多万人,没有干净饮用水的家庭有数千万个,有7.7万个贫困农村通不了客车,没有修建水泥路的村的数量占总自然村数的比重依然有39.6%之高。面对经济发展对减贫的效用的递减趋势,如何在吸取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找出一条在新形势下可以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扶贫路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2.2 我国贫困存在的影响因素

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从历史上的散乱分布格局逐步走向当前具有明显地域集合的特征,贫困分布同地理环境呈现出极强的正相关性,地理环境较差的地方一般是贫困人口聚集的地方。目前影响我国贫困现状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是交通状况,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便捷度直接关系着经济能否快速发展。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对生存、活动有极大限制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中,交通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区的发展,也限制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是思想观念。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等落后的思想观念,直接制约当地经济的有效运行和政策的合理实施。第三是受教育程度。众多的研究均表明,接受教育的程度同掌握的技能是呈正相关性的。作为历史问题,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经济落后、观念固化以及多数人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多数人没能掌握一门有用的技术来保障生活,只能依靠土地或政府的扶持,这种状况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度。

由此可见,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贫困地区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成为影响当地脱贫的重要要素,如何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程度,从根本上解决思想和技能等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各主体均需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3 教育财政支出在减贫过程中的效用分析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是整个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财政支出可以确保各级政府积极履行其职能,有效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有效合理的财政支出还会对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持。教育财政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国家对所拥有的教育经费和相关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

3.1 教育财政支出现状

教育财政在筹集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对经费和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及监控各项经费的使用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地调整,在完善教育财政支出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绩。endprint

在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中,我国虽然从2011年到2015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2015年的14.7%上涨到14.75%,增幅为0.05个百分点,这说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持续稳定且执行力加强。在教育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中,2016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第一次超过了3万亿元,比2015年的29221.45亿元增长7.44%,占GDP比例为4.22%。这是我国从2012年首次超过4%以来第五年保持在4%以上,其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中,相较于2015 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等学校教育财政支出所占比例分别为14%、20%、18%、18%和30%。201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财政预算支出增幅分别为:8.14%、10.83%、13.81%、11.56%和3.33%。其中,农村普通小学教育支出比2015年增长7.8%,普通初中的教育支出比2015年增长9.94%,我国对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的重视度均有所提升。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总量和各项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其发展速度是不容忽视的,随着对教育重视度的提升,未来教育财政支出的稳定发展是可预见的。

3.2 教育财政支出的效用

教育是国之根本,无论是当前的收入分配还是未来长远的社会财富分配,都受到教育的影响。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改善财政支出的结构,强化再分配的功能,还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吕学静、赵萌萌在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就是国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其结果必然会对未来的社会分配结构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的众多研究也都指出,教育发展能促进社会道德和文明水平的提高,可以加速推进国家民主发展的进程。以贫困人数较多的河南省为例,其贫困人口数量从2014年的576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320万人,较为稳定的教育财政投入对减贫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政策支撑,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培训则是提供了技能发展支持,贫困人数的减少与教育财政的投入密切相关。

面对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我国教育财政也面临重大的经济压力。为此,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兴起了大量的民办教育,这些民办教育有效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实践证明,进入正轨的民办教育可以有效缓解政府教育投资的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教育的获得感;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助推城镇化进程;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由此可见,我国扶贫工作的进行,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减贫中。

4 结论及对策

在绝对贫困数得到极大改善、相对贫困人口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教育财政的支出情况与贫困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覆盖率,是有效减贫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关键,同时利于完善我国财政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如何保障教育财政支出用到实处以及在财政收入较为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增加教育投入成为热点和难点。

为此,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明确相关政策,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教育领域成为时代课题。第一,持续完善精准扶贫,确保每一项资金用到实处。在贫困地区进行调研,明确急需解决教育问题的地区和人口,而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投入。第二,集中投入资金,重点先解决贫困人口集中地区的教育问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也讲过,“要想烧开,必须加火,把全部资源集中起来”。第三,调动社会力量,增强扶贫力量。减贫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将社会成员都充分调动,才能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目标。第四,完善奖惩机制。对于存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地方,在财政拨款下发后,通过监督、考核等方式对地方政府的扶贫工作进行评价和奖惩,调动地方官员扶贫减贫的积极性。扶贫减贫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也需要各界力量的关注和支持,只有解决了教育问题、解决了贫困问题,国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毅,张浩,占少华,等.发展中的贫困与贫困影响评价[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2]刘国余.基于教育社会收益率的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周建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7).

[4]孙菲,王文举.中国农村贫困成因与扶贫政策作用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7(5).endprint

猜你喜欢

减贫财政支出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理解发展和减贫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人口红利、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