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交融,绘好民俗风情画

2018-02-26江苏曹津源

初中生 2018年6期
关键词:采菱情景交融菱角

文/江苏 曹津源

编者:河湖水乡,丘陵山地、高原平原……都拥有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展示这些个性化的“名片”,需要身入心入,悟有心得,也需要高超的构思和表达功夫。《采菱》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请看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津源的精彩解读。

●美文引路●

采菱

李丹崖

菱角,是落在水里的星星。

一颗星,水里含香。我们去捞它,这一举动,关乎口腹,实为采菱。

采菱,是多美的举止。女人们唱着渔歌,在水中捞起一串菱角,菱叶菱花贴水生,菱湖十里棹歌声。这样的画面,只有用中国画才能表达。

采菱的女子嘴角一定是挂着笑意的,笑里满含丰收的喜悦。一低头,清澈的水面上,就有自己菱花一样的笑容。

我曾在故乡的荷塘里采过菱。岸边水草依依,接天莲叶无穷碧,荷花生处,水洼里多有菱角。伸手捞出一颗,带出一串散着湖腥气息的菱角。

这些一生下来就自带“尖刀”的家伙,尖尖的形状可能会扎到你的手,但为了美味,采菱人不在乎这些。小木筏子,或者索性就是两根横木,上面绑着一只大木盆,捞一把菱角摘下来,“当啷”几声扔到盆内,似高妙的鼓曲,不多时,满满的一盆菱角就采好了。一帮孩子架着木盆,唱着《采菱歌》:“菱角菱角你别笑,采下你来敬姥姥。姥姥吃了咧嘴笑,娃娃吃了乐弯腰……”

满天星辉,回到家中,用刷子把菱角上的青苔洗净,露出菱角清俊的面容。这时候,可以直接放到锅内煮熟,掰开一颗,清香无比。

外婆最喜欢给孩子们做菱角,她说菱角的样子和蝙蝠差不多。旧时候,富贵人家的屋子上总雕刻着蝙蝠,吃菱角的孩子,是在心里雕刻蝙蝠,会变得越来越有福气。说也奇怪,我们这些孩子也许是小时候吃外婆做的菱角多了,现在过得都还算富足。

一枚菱角,又好似一条船,横亘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水岸上,在诗人的口唇之间散发着光华;也好像一个饱含能量的水生馒头,在许多乡村人家的餐桌上倍受青睐。

个人觉得,菱角还是新鲜的好,晒干了,菱角的灵气就没有了,也少了许多鲜美。

前不久,在扬州瘦西湖,见有穿着印花蓝布的女子,挽着篮子,在兜售新采下来的菱角。那些菱角,犄角相抵,似乎带着一种坏坏的笑,在朝每一个感兴趣的人龇牙咧嘴。白居易曾唤菱角为“青角”。这些“青面獠牙”的小东西着实惹人喜爱,所以,诗人才会说“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

湖面静谧,菱是藏在湖中的君子,它们的才华不外露,把果实都沉沉坠入水中,这样的低调,非君子无以比拟。菱角心思缜密地经营着自己内心的“美味”,形状看似叛逆,实则心中有大爱。不信,你掰开一只菱角就明白,它们雪白的内心足以印证一切。

日啖新菱两三颗,不辞长作采菱人。

●技法借鉴●

文章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水乡采菱图。作者借菱抒情、明理,给读者多重美的享受。

人、物合一,凸现画面美。人与物美美与共,是出彩散文追求的艺术境界。文章描绘了三幅人、物合一的水乡采(卖)菱图,各有美点。第一幅:“菱叶菱花贴水生”,“女人们唱着渔歌”捞菱角,嘴角“挂着笑意”,“清澈的水面上”留下倩影……聆听“菱湖十里棹歌声”,读者读着带有清新水乡气息的文字,收获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美感。第二幅:“我”采菱的荷塘,“岸边水草依依,接天莲叶无穷碧”,可那菱角却“一生下来就自带‘尖刀’”,于是一幅如今鲜见的采菱风俗画出现在读者面前——“两根横木,上面绑着一只大木盆”,将菱角扔进盆内的“当啷”声“似高妙的鼓曲”,头顶“满天星辉”,归来唱一曲“菱角菱角你别笑,采下你来敬姥姥。姥姥吃了咧嘴笑,娃娃吃了乐弯腰……”这一场面的人物由女人换为孩童,渔歌也转为童谣,为文章平添了童真童趣。第三幅:由采菱转为卖菱,扬州瘦西湖畔“穿着印花蓝布的女子,挽着篮子”兜售“青面獠牙”却又“惹人喜爱”的青角,卖菱女子的穿着与动作描写,白居易诗“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的引用,又使画面透出温润淡雅的江南水乡气息。

由外而内,蕴含情思美。文章用“清俊”“清香”“鲜美”等词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形容菱角,还运用易色辞格将“龇牙咧嘴”等词贬词褒用,给读者以可亲可爱感;作者由外而内的表达又使文章立意具有新的温度和深度。一是就境设喻,新奇独特。“境”是水乡景物,例如开篇说“菱角是落在水里的星星”,天水合一,贴切而富有情思,又与后文“满天星辉”照应;作者还将菱角喻为“一条船”,“横亘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水岸上”。如此就近取譬,令读者由“落在水里的星星”联想到中国诗词歌赋的灿烂星空,地域特色鲜明,诗情画意浓郁。二是议论立意,借物抒情。作者说菱角是“藏在湖中的君子”,低调,内心雪白,才华不外露,以大爱之心经营美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不事张扬、远离浮华、乐于奉献的高尚人格的赞美。三是巧改名句,由物及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赞美岭南荔枝鲜美的名句,作者化用该诗说“日啖新菱两三颗,不辞长作采菱人”,足见新菱味道之鲜美。这也是作者自省自悟后发自内心的深情表白,有情有理,其意蕴比苏轼原诗更有温度和深度。

插叙故事,展示风俗美。文章自然插入外婆讲述蝙蝠与菱角的故事,前者着眼谐音的外形祈福,后者则更侧重心灵雕刻——精神世界的向善向美,这就使风俗美注入新的内涵,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仿我秀●

小巷

蒋灵山

在这川流不息的城市中,一条小巷古风依旧,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巷,不大,但记载着家家的生活点滴;巷,不长,却流淌过儿时的欢乐情趣。站在巷里,任丝丝缕缕的风绕过指尖,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任思绪纷飞……

小巷是有情趣的。

曾记否?蝉声聒噪,我们一同漫步在小巷,更喜欢在小巷里玩攀墙。有的孩子双脚踩着墙,后背顶着另一面墙,双手助推着,累了就停在半墙腰,把手甩甩,看看远处的田园风光。有的则螃蟹似的爬,手脚并用,不一会儿就爬上人家屋顶了,向下面的人摆手势,欢庆胜利。阳光点缀在我们稚嫩的脸蛋上,如诗如画,我都记得。

曾记否?鹅毛大雪,我们一起奔跑在小巷,更喜欢在小巷里堆雪人。我们堆了一个大雪人,然后站成一排,傻傻地陪着她。直到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太阳将她慢慢融化。如梦往事,我都铭记。

小巷是有声音的。

春天,每每黄昏,我就会拖着家里那把上了年纪的木椅到巷子里,把它摇得“吱呀吱呀”响。这时外公躺在木椅上,也有规律地把木椅晃得“咯吱咯吱”响。外公总是带着慈爱的笑容,和我逗乐儿。实在无趣时,我便会去观看青苔上悠闲的蝴蝶,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家后的水井旁,把铁把手摇得“咔嚓咔嚓”响,随即捧着一大盆水,挨着小巷,慢慢地移步,等蝴蝶未察觉时,“哗啦啦”落下倾盆大雨。这时外公便会用蒲扇敲敲我的头,警告我莫顽皮。

秋天,日上三竿。“太阳晒屁股了,起床喽!”伴着外公洪亮的嗓音,我从梦乡中醒来。“卖豆腐啊,卖香干啰!”从小巷的转角中,卖豆腐的大爷骑着一辆旧三轮车慢悠悠地驶来,我们一路跟着、追着、闹着,在懒懒的阳光中,好不惬意。

春夏秋冬,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外公早已不在,留下的小巷似乎孤零零的。恍惚间,蝉声、木椅摇晃的“咯吱”声和大爷的叫卖声交响成一曲《欢乐颂》。我顿时明白,物质的小巷看似孤独,但它的精神风貌却永留心底,贮满民俗风情。

【点评】本文借鉴了范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可攀爬的矮墙、聒噪的鸣蝉、会唱歌的老木椅、青苔上的蝴蝶、慢慢融化的雪人、慢悠悠的旧三轮车……这些元素与小巷人构成了一幅四季风情长卷;孩童爬墙和“我”用水浇蝴蝶的细节,生动地演绎着小巷文化;而结尾的议论抒情,又体现了由外而内蕴含情思美的构思新意。

●名师点拨●

情景交融四法

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出彩的亮点所在。其方法主要有:

一是景为情设。记叙文写景,要选取能引发情感的景物展开描写。请欣赏《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一段景物描写:“空中一丝风也没有。正午的酷热使得鸟儿都噤了声。大自然进入了昏睡之中;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啄木鸟的叩击声打破了这寂静。而这声音似乎使得笼罩一切的寂静和孤独变得更深沉。”作者从鸟鸣的角度切入写景,突出酷热、沉闷、寂静、孤独,毫无生气活力的景物特征,这自然引发汤姆饱受压抑后的苦恼忧伤,及寻找放飞童心的新天地而不得的郁闷之情。

二是以景写人。又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写汤姆来到杰克逊岛这个新天地时,作者精心设计了“亦景亦人”的景物描写。“没有一片叶子在颤动”“一滴滴露珠凝在树叶和青草上”,“一条小绿虫子”在汤姆身上“旅行”,“一队蚂蚁”怎样“干活儿”……置身其中,汤姆“乐得整个身心都在笑”,他轻松愉悦的心情得到了释放。这里的“景”自由自在、生机盎然,与新天地中冲破禁锢的“人”的喜悦欢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是凸显个性。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开篇这样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如此环境中,“狠狠地往上钻”的苇子,与“狠狠”抗击侵略者的白洋淀军民合二为一,这富有水乡风情的大苇塘夜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四是景随情移。这是指根据立意需要让景物多次出现,做到景随情移,在“同中有异”中丰富内涵。《芦花荡》多次写到芦苇,在极具传奇色彩的高潮部分又让它亮相:“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此处“芦花”照应前文所写“苇子”,含蓄地表现“老头子”在自己精心设计的战局取得完胜时的轻松情绪,还有年仅十三岁的小女孩为大菱报仇雪恨后的内心快意。这种景随情移的笔法,丰富了情景交融的内涵,给人悠长回味。

猜你喜欢

采菱情景交融菱角
客户都爱“菱角湖”
情景交融更有效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处暑采菱忙
给“菱角”洗澡
采菱角
吃菱角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秋日采菱
采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