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固定短语“N1来N2去”的语值分析

2018-02-25翟玲玉杨贵兰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字格短语语义

翟玲玉 杨贵兰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2.晴隆县第二小学, 贵州 晴隆 561400)

笔者在《类固定短语“N1来N2去”的句法语义分析》一文中提到,现代汉语中诸如“车来车去、眉来眼去、风里来雨里去”等类固定短语①(笔者标记为“N1来 N2去”②)构成复杂,表意丰富,在句法语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一个语言符号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在自己所处的系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不然,它就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就会被淘汰”(邢福义,1990)。由此,基于语言事实,我们考察得出,类固定短语“N1来N2去”这一特殊形式,不仅具备特有的语法特点和语里意义,还在表意、节律、语体、修辞以及语篇功能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语用价值。

一、表意上的价值

“N1来N2去”作为类固定短语,具有独特的表意价值。“N1来N2去”多为四字格形式,语义紧缩,具有一定的凝固性,简单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语言意义,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简洁性原则。如:

(1)那是五月的天气,小太阳撅着血盆似的小红嘴,忙着和那东来西去的白云亲嘴。(老舍《老张的哲学》)

(2)却有一片霜红的叶子,兀自高高地站在枝头,看雁来雁去,云卷云舒。(1996年11月份人民日报)

(3)瓷器店武打那一场戏,画面上演员拳来脚去,成排成排的瓷器倒地破碎,随之而起的“虎虎”拳脚声和“唏哩哐啷”的器皿破碎声,就是采用了立体声音响,它与画面相配,表现出扣人心弦的打斗场面。(《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1)中的“东来西去”拟人化地描写了白云的可爱动态,形象地突出了五月天气的特点。例(2)中“雁来雁去”简单的四字形式带给了我们一幅广阔的意象图,体现了无尽的诗意想象。例(3)中的“拳来脚去”以“拳脚”来表达反复的“打斗”过程,描写的是“扣人心弦的打斗场面”。如果换成“你拳来,我脚去”,表意上就显得不那么简洁凝练了。

“N1来N2去”的后面还经常带状态词词尾“的”,如:

(4)她渐渐地入迷了,衣着打扮也跟着改变,她要开香槟,喝咖啡,在舞场里面出风头,还和一个年轻的军官眉来眼去的。(陆文夫《人之窝》)

(5)现任街道办事处主任黎颂华,十几年来,一直为南华西的两个文明建设风里来雨里去,付出了全部心血。(1994年报刊精选)

“眉来眼去”带上“的”后,起到类似于状态形容词的作用,描绘出了眉目传情的反复态,这说明“N1来N2去”是一种富于状态描写性的反复格式。

“N1来N2去”在表情达意时,还带有强调意味、中性或贬义色彩。如上例(4)中的“眉来眼去”带有贬义色彩,例(5)中的“风里来雨里去”表示强调意味。

二、节律上的价值

陆志韦(1956)认为“言来语去”这类并立四字格是汉语的骈体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我们发现,“N1来N2去”由字数相同且同为主谓结构的“N1来”和“N2去”构成,且大多为四字格的对举格式,整齐对称的形式特征和音步平稳的韵律特征,体现了汉语的节律美。如:

(6)寒来暑去,呕心沥血,但我却没有觉出苦和累,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和自豪。(1994年人民日报第3季度)

(7)过道上,房间内,人来人去,热闹非凡。(1993年2月份人民日报)

(8)人来车去,八面来风,兴商建市,经济潮涌。(1993年4月份人民日报)

以上“寒来暑去”、“人来人去”、“人来车去”后面都出现了其他四字格③,如此骈体性连用,使行文整齐,读起来铿锵有力,和谐悦耳,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如果把例(8)中“人来车去”换成“人来了,车去了”,则会破坏语言的节律,与句子节奏不协调。

三、语体上的价值

“N1来N2去”多用于口语当中,口语色彩比较浓,有的还带有儿化色彩。如:

(9)“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汪曾祺《鸡毛》)

(10)齐母:志芳,我看你得意得出奇呀,敢跟我嘴儿来嘴儿去的?(老舍《女店员》)

(11)大队书记开会时一本正经;开完会,就与那几个地主婆眉儿来眼儿去。傻瓜都晓得大队书记与这些地主婆人人都有一腿。(黄孝阳《人世间》)

例(9)中“风里来雨里去”后面反复出现了三次语气词“呀”,口语特点鲜明;例(10)中“嘴来嘴去”的儿化与前文的“得意得出奇”、语气词“呀”等反映了齐母和志芳日常生活中吵架、拌嘴的场景,这种生活中的大白话,通俗易懂,又不失生动俏皮;例(11)中的“眉来眼去”的儿化以及下文“傻瓜、晓得”等口语词的出现,都使句子呈现出了浓厚的口语色彩。

当然也有的“N1来N2去”出现在书面语体如诗词、报刊新闻标题当中,如:

(12)“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1994年12月份报刊精选)

(13)《北京:双休日雨里来风里去 下周风多空气干燥》(《北京日报》,2007年10月26日)

从语言事实来看,出现在书面语体中的“N1来N2去”大多见于N表示季节、时令、时间一类的情况。如:

(14)大部分时光,他们都无声忍受着风吹雨淋,默默地看着春来春去,默默地看着花开花落。(1995年1月份人民日报)

(15)爽爽凉凉是早秋,分明四季数云州。寒来暑去辰轮转,最美菊簪塞上头。(郑广斌《塞上早秋》,《中华诗词》2013年第12期)

四、修辞上的价值

当 N1、N2异形时,“N1来 N2去”采用互文手法,形式和语义形成对举,对仗工整,如“春来冬去、风来雨去、眉来眼去、人来马去、朝来夕去”等。这类“N1来N2去”运用得当,既能点缀文意,还能体现出语言形式美,“往往能收到简洁明快、脉络清楚、生动活泼等多种修辞效果”(姚殿芳,潘兆明1985)。如:

(16)春来冬去,几度寒暑,乐平变得更美了,换了荡漾在人民的欢歌中。(转引陈昌来等《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学林出版社,2012年)

(17)朝来夕去,苦学成才,在部队先后取得了初中、高中、大学文凭。(《人民曰报》,1996年11月)

例(16)中“春来冬去”形式和语义形成对举,实指春冬季节的交替反复,与后面的“几度寒暑”相呼应;例(17)中“朝来夕去”实指无数个朝夕岁月,与后面的“苦学成才”形成因果。

两个或多个“N1来N2去”连用时,还能体现排比气势。当然,正如陆志韦(1956)所说,“口语里不常把并立四字格联接着使用,因为用四字格本是为了点缀,不是堆砌,但是在紧要关头,严重关头,又像非联用不可”,这也是出于语言交际和修辞表达的需要。如:

(18)康伟业与林珠的爱情是空中的爱情,飞机里来飞机里去,电话里来电话里去,饭店里来饭店里去,上不沾天,下不沾地,如梦如幻,带着强烈的理想化色彩,似乎是不打算坠落红尘的。(池莉《来来往往(8)》)

三个处所名词性短语构成的“N1来N2去”格式的连用,形成排比气势,突出了“空中的爱情”的特点,语义突出,修辞效果明显。

五、语篇功能

由于“N1来N2去”在语流中可以充当小句,所以它在整个句子中会起到一定的语篇衔接作用。如例(19)中的“潮来潮去”和例(20)中的“眉来眼去”。

(19)潮来潮去,历尽沧桑,郑智化说,“这点痛算什么”。(1993年1月份人民日报)

(20)那位李先生自己斟了杯酒,坐下来,与锁锁对望,眉来眼去,尽在不言中。(亦舒《流金岁月》)

同时,该格式又具有句法的非自足性,不具有独立的完句能力,前面一般需要状语成分的限定和修饰,或后面必须出现相应后续成分或带上标记“的”,因此在语篇上体现了一定的语境依赖性。如:

(21)练习中刀来剑去,碰伤失手是常有的事,可他却从未因此而影响过练功。(李首义、吴煮冰、彭克云《少林僧生活揭秘》,《作家文摘》1993B)

(22)这些年,高庄出了名,成了先进,大车来小车去,很是热闹。(孙方友《官司》,1996年《作家文摘》)

(23)卖菜虽不用出苦力,但毕竟风里来雨里去的,刘蓝袍不想让许前吃这份辛苦,利用自家位置的优势,将两间房屋改造成小浴池,夫妻俩开起浴池。(迟子建《黄鸡白酒》,《收获》2011年第3期第24页)

例(21)中“刀来剑去”前面有状语成分“练习中”的限定,例(22)中“大车来小车去”后面出现了顺承后续句“很是热闹”,例(23)中“风里来雨里去”后面带了语气词“的”这一标记。

此外,“N1来N2去”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和类推性,可以同形替代,但有些是口语里可能说而不常说的,如前例(18)中“飞机里来飞机里去,电话里来电话里去,饭店里来饭店里去”这三个“N1来N2去”的连用。也有些只在临时的语境中出现,再如:

(24)比如对不同企业生产的磁化杯,你说‘有杯无患’他说‘有口皆杯’,杯来杯去,其不同点在哪里呢?(高慎盈《语言文字运用错乱现象何时了——广告“成语新编”满纸荒唐言》,1995A《作家文摘》)

这里的“杯来杯去”只是临时出现,一旦脱离上下文语境,则一般不会出现在语言交际当中。

注释:

①陆志韦(1956)最早对这类短语进行分析,称其为“并立四字格”,而张斌先生(1988)最早将这类结构命名为“类固定短语”,并认为“仿造的成语的含义可以根据字面来理解,这一点跟一般短语相同。但是它们有特有的格式和功能,跟某些成语近似”。

②为行文方便,本文中“N1来N2去”中的两个N指的是名词性成分。笔者在《类固定短语“N1来N2去”的句法语义分析》(2016)一文中提到,“N1、N2可以同形,也可以异形,在词形上,它们可以为名词性语素,如‘春来春去、寒来暑去’,可以是名词,如‘刀来剑去、人来马去’,也可以是名词性短语,如‘风里来浪里去、饭店里来饭店里去’”。

③“N1来N2去”可以在语流中单独作小句,或者作复句中的一个分句,这类用法比较多见,且主要是N为单音节形式的“N1来N2去”式,后面一般与四字格连用,使句子显得节律整齐,带有书面色彩。

[1]陈昌来.等.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2]陈昌来,周宁.类固定短语“A1来A2去”格式的多角度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李传军.类固定短语生成的类推机制[J].现代语文,2010(2).

[4]李林立.“V来V去”的语义及语用分析[A].北京地区第三届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陆志韦.汉语的并立四字格[J].语言研究,1956(1).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文炼.固定短语和类固定短语[J].世界汉语教学,1988(2).

[9]邢福义,丁力,汪国胜,张邱林.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J].中国语文,1990(1).

[10]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姚殿芳,潘兆明.说“四字格”[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4).

[12]张虹.谈“V 来 V 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1).

[13]翟玲玉.类固定短语“N1来N2去”的句法语义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5).

[14]周红.对叠框架“X来X去”的语法化和修辞化[J].当代修辞学,2017(1).

猜你喜欢

字格短语语义
语言与语义
《同音》二字格探析
老虎棋
《十九大报告》中“四字格”的英译策略浅析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健民短语》一则
多语料库中汉语四字格的切分和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