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公山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意义

2018-02-24潘秀芬唐秀俊

绿色科技 2018年3期

潘秀芬 唐秀俊

摘要:结合雷公山区及周边苗族生态观的实例,介绍了其生态环境、农耕文化、宗教观念、村规民约等方面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探讨了苗族生态文化对雷公山区森林资源保护起到的作用。指出了尊重与保护苗族传统文化,利用苗族传统生态观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不仅被当地人易理解和接受,且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让传统文化与法治和谐统一,可充分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生态观;森林资源保护;雷公山区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3-0148-03

1 引言

在总面积47300km2的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居人口3万多人,苗族人口占98%。苗族人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对森林资源依赖性很大,但他们十分注意对自然的守护,而守护的方式则通过原始的苗族人信仰和祭祀活动来实施。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比如山树、石林、木桥、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狩猎的运气等等,都有神灵在主宰。因为他们生长在大山里,依靠大自然为生.把它看作是生和死、赏和罚的源泉。如有人偷砍林木、偷猎野生动物或失火烧山,寨老则通过议榔,处罚违规者拿猪肉、米和酒请全寨人聚餐,用以举行告罪仪式,这种仪式不仅对大人也是对孩子的传统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信仰的教育。

这些宗教信仰中包括很深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实践,具体体现在对自然崇拜、野生动植物崇拜、神录崇拜、祖先崇拜等方面,他们用单口流传下的古歌、嘎白福歌、飞歌、苗歌、谚语以及穿在身上的服饰、银衣、图腾等都蕴藏着对野生动植物的敬畏,反映出对森林资源的崇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虽然其中有一些迷信的成分,但从生态学视角解渎,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信仰者的观念。

2 雷公山区苗族生态观的多元性

从古到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习俗,禁忌乃至习惯都体现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文化和智慧。在雷公山区,多元的苗族生态观起到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2.1 居住环境的生态文化

雷公山保护区内居住着34个行政村120多个自然寨,村寨内一排排依山而建的吊脚木楼,大都用杉木修建。家家房前屋后均挂满包谷、辣子、稻禾,村寨四周均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有的村周围有近百年甚至近千年的秃杉、香樟、枫木、松和杉等风水林,森林植被保存完好.自然风光极为秀丽。风水林下有芦笙场、球场、踩歌堂等,每当苗族节日或祭祀日村民都不约而同聚集跳芦笙、唱飞歌、祭神等。生活在保护区的苗族,世代耕种着苗族先辈开垦的农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层层梯田从山脚到山顶断断续续、蜿蜒迂回于千壑万岭之间,经过千百年的生产耕种,形成了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河流、山腰的村寨构成的一道道独特靓丽的景观,变得更加神奇、自然、和谐、美丽与壮观。

2.2 崇敬神林的生态文化

苗族很早就有“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爱林护林传统。过去苗族先祖生活来源主要从事采集、捕鱼、狩猎谋生,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这也决定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他们感谢自然,崇拜自然。苗族最崇敬的是神樹和神树林,认为神树和神树林是苗族的保护神。在苗族宗教意识里,认为“树大有神,石大有鬼”,树也象人一样有灵魂、有情感,树有树神。因此,他们把山称为“爹”,把树称为“妈”,把古树当着“神树”作为一种信仰和崇拜。他们把村寨周围的大树、树林都视为神树,没有谁敢去砍伐和伤害。每当逢年过节、老人过寿、生小孩.都要到大树下杀鸡宰鸭,摆上供品,烧香叩拜,以祈求神树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阖家平安、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在保护区内,寨上很多树龄都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有的树老得树空枝断,但都无人取用。

2.3 源于动物的生态文化

苗族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长期与自然打交道,使他们对自身和动物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他们平常不去捕杀猎物,特别是在动物的生育期,以保护幼小的动物。认为如果有人不听劝阻,胆敢上山去打猎,特别是惊动那些正在生育期的动物,家人会遭报应,甚至有生命之忧。这种宗教意识事实上就是根源于动物有灵这样一种认识之上。因此,苗族主张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互惠互利,要敬重和敬畏自然。

2.4 苗族谚语、古歌的生态观

居住在保护区内的苗族世代流传有不少谚语、古歌关于维护森林生态的记载。如“山坡无树,山沟无水”、“有老才有小,有树才有财”、“砍了大树,莫想再躲荫”、“树木光,旱情重”、“年年都砍树,天会叫你哭”等谚语,可以看出苗族人注重对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古歌中也有这样唱道:“苗家山寨枫树绿荫荫,山好水好人更好,人人健康又长寿,幸福万年长”、“栽枫树要栽竹子陪,竹子伴着枫树长,枫树脚下绿茵茵”,“爬高山高岭,看处处也绿,风景这边独好,幸福就是这样,再也不会穷”。这些谚语和古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苗族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5 穿在身上的生态文化

对于没有文字的苗族来说,大多服饰纹样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以服饰来展示自己民族的历史、宗教、图腾和信仰。在保护区里的苗族服饰,随处可看到和谐生态和元素。苗族儿童背带、帽子、衣服和鞋子大都绣有山花、鸟、龙、蝴蝶、树叶等花纹,寓意是从小要培养孩子热爱生态、热爱野生动物。苗族妇女的服饰、盛装,银饰特别明显,大都会绣有蝴蝶、花草、蜻蜓、青蛙、龙等野生动植物图案,这种穿在身上的生态文化对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6 村规民约对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在雷公山保护区内的34个行政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村寨安全,避免山火、寨火及破坏野生动植物,苗族祖先以议定“榔规”来约束本村民众,其“榔规”约束性极强。“榔规”沿袭至今的“村规民约”都大同小异,是苗族人生产生活发展的升华,“村规民约”对维护本村的社会治安、生态安全、人民安居乐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偷砍盗伐林木、偷猎野生动物、发生森林火灾等各罚“3个120”,即“120斤酒、120斤肉、120斤米”。有近10个村还立碑刻约保护森林,如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立碑保护秃杉刻文有“秃杉相传我们的祖先迁来时,用千年秃杉弯枝为梁,搭屋居住,秃杉保佑我们祖祖辈辈平安吉祥,是我们格头人的神树,保护秃杉遗有古训,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砍伐,破坏我们村范围内的秃杉”;在剑河县太拥镇白道村大平山自然寨立碑刻文保护楠木为“楠木是苗家神树,凡偷砍一棵,罚他‘3个120”的寨规训诫;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也通组立碑保护神树林刻有文“原始有之,屹立寨头,风雪不动,雷雨不摧,茁壮成长,葱茏翠碧,哺育后代,荫护子孙,地杰物灵,人才辈出,日月共存,光耀永照”等等。警告和劝诫人们保护自然生态,不要贪婪和随意破坏森林资源,以免遭到自然的惩罚。

3 苗族生态观引发的生态效应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苗族原始宗教表现出尊重大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对雷公山区的生态平衡与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高、物种增多、村寨自然风光优美都与苗族农民淳朴的生态伦理有着息息相关。

3.1 森林覆盖率高

如今,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60.87%上升到现在的88.76%,年均增长1.33%,活立木蓄积由1985年的300.78万m3增加到现在的345.47万m3。

3.2 生物多样性丰富

现已查明生物种类有5084种。其中,已经鉴定的高等植物有2582种,隶属278科954属。列为国家I、Ⅱ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有25种,省级保护22种,雷公山特有种10种。01已经鉴定的野生动物物种2239种,分属53目280科,列为国家I、Ⅱ级保护动物110余种,有20种中国新纪录种,201种贵州新纪录种,雷公山特有种164种。大型真菌263种。

3.3 环境优美的居家场所

在保护区内,苗族人大多居住在河流两旁、山腰等周边,大都有粗壮的大树作为中心,每个村寨都有一片神林,神林有的在寨中央、有的在寨头、左边或右边,村村寨寨普遍处于树木葱茏、森林环抱中,自然风光怡人。有的居住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房前屋后有树木、竹林、果树等,形成一道道苗家独具风格的人与自然交融的景观。

4 苗族生态文化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 启示

4.1 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雷公山区苗族人以崇拜天地、森林和野生动物、河流为主,以求得在自然的恩赐和呵护,在万物有灵的驱使下,善待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山一水,充分体现苗族同胞与自然和諧相处的理念,其内涵与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主旨是一致的。

4.2 进一步挖掘和培育苗族生态文化观

苗族生态文化观尽管带有传统的宗教迷信,但它却是苗族先辈历史遗留对自然的认识和识别自然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利用民族传统生态观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不仅被当地人容易理解和接受,且对自然资源管理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近年来,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挖掘苗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创新管理机制,引导区内34个行政村利用当地传统生态观制定村规民约,实行护林防火民间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5 结语

笔者认为,保护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自然资源必须从该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出发,深入研究当地居民的生态观、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等文化背景,探讨该民族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合理利用的内在关系,才能提出更好地解决和缓解保护与发展矛盾冲突的途径和办法,

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全体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因此,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必须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及村规民约这个“本土资源”对森林资源保护起到的重要治理功能,继续正确引导和发挥其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让传统习惯与法治和谐统一,必将对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从明,苗族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环境保护[J].林业与社会,2002(6).

[2]洪明勇,梅志敏.苗族文化与森林资源保护[J].林业经济问题,2009(4).

[3]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 民出版社,1989.

[4]张华海,张 旋.雷公山国家级自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 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5]格头村民委员会.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村规民约[R].雷山:格头 村民委员会,2007.

[6]太平山家族代表.剑河县太拥乡白道村太平山自然寨村规民约 [R].剑河:太平山家族代表制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