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的放矢 玩转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

2018-02-24蔡韶武

新课程 2018年7期
关键词:等份饮料三角形

蔡韶武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第二小学,广东 梅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1]。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学生在兴趣盎然、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效果将会最大化。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是重要的教改新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让“兴趣”做最好的老师呢?教师又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呢?笔者现浅谈一些做法望读者给予斧正。

一、创境激趣,兴趣课堂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并向有意注意过渡的一个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适当的信息技术媒介创设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设疑激趣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中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如果富有悬念、富有疑问,就可以有效提高数学的“玩味”,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我是先创设一个童话情境:小熊在森林里新开了一间饮料商店,饮料标价为1.00元/瓶,虽然商店设计得很漂亮,也干净卫生,可是小动物们一个个都是来看了看就走了,最后饮料一瓶也没卖出。小熊知道动物们是嫌饮料卖贵了,所以它决定让小数点搬家,将饮料标价改为0.10元/瓶。第二天有路过的小动物们购买了,不过数量不多。小熊心想:我要是再把小数点搬一次家,不就会有更多的顾客上门,不就能更快把饮料卖出去,我不就能赚到更多的钱了吗?于是,小熊把饮料标价改为0.01元/瓶。这下子可好,听到消息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很快就把店里的饮料买光啦,小熊高兴的心情到了盘店时就变得伤心了,原来今天的生意亏大了,每瓶饮料的进货价都不止这个价。我因势利导地提出疑问:小熊只是把小数点点在了不同的位置,可生意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00元、0.10元、0.01元”这三个数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在充满童趣的动画情境中兴趣高涨地进入了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了。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不仅“好玩”,还“好用”。

(二)猜想激趣

数学这一活动经历了以下阶段:(1)观察;(2)实验;(3)猜测;(4)验证;(5)推理;(6)计算;(7)证明等。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忽视了观察、实验、猜测等阶段,仅仅重视计算、证明这两个阶段,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猜想、去验证,从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学活动发生了变化,此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着学生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教育,给每位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索数学知识[1]。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科学发现都是先有科学假设或猜想,再进一步验证,这也是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满堂灌”地讲解数学结论、数学公式等,而是要鼓励学生猜想。当完成猜想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猜想、验证等一系列训练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我借助多媒体这一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即:小明做作业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墨水洒在三角形的一个部分,此时只有一个角露出来,小明用量角尺量了一下,露出来的这个角是60°角,请同学们帮小明想一想,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呢?学生甲:“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被遮住了。”学生乙:“可能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被遮住了。”学生丙:“可能是锐角三角形,有两个锐角被遮住了。”学生丁:“可能是等边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角都是60°。”接着,教师出示直角三角形模板、钝角三角形模板、锐角三角形模板,让学生看着模板,想一想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让学生猜想,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演示激趣

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从而得到来自家长、老师的表扬。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围绕着教材的特点,给学生营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并适时激励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与喜悦感。课堂上展示成果的形式常有独立创作成果和合作探索成果两种。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挖掘个人潜能、珍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我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在方格纸上划一个图形,并计算此图形的面积。接着,我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新颖、有趣的作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刺激学生的视觉。此时,有的学生设计了小方包、有的学生设计了魔方……最后他们为自己所设计的图案涂上喜欢的颜色。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探索精神,我利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协作,探讨“三角形内角和180°”这一数学定理,当各个小组完成合作学习任务之后,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本小组是如何验证的。各小组代表展示成果通常要借助电脑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在展示探索成果的过程中,老师真诚的微笑、充分肯定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赞美,同学们满怀成功的喜悦,都不断激励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起到了成功体验的激励效果。

二、人机交互,玩转课堂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色彩、精彩的动画、精准的演示辅助课堂教学,给予老师更多的教学手段,也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学”与“玩”的机会。

(一)优势互补,有效课堂

古诗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数学方法的形成、一个数学经验的积累,如果仅是靠“听与想”那是远远不够的。动手实践是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准备了一份活动思考:如何把圆形转化成你熟悉的形状,并想一想它与原图形的关系。把圆分成越多等份,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什么形状?这两种图形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小组活动,借助手上的学具进行观察、分析、猜测、验证等活动后发现:把圆分成越多等份,所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我们的学具圆只是16等份,拼成的图形是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圆?”我提出疑问,请“观察屏幕演示”。屏幕上演示把圆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只见等份分得越多,所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但它其实不是真正的长方形,只是接近长方形。不过我们可以借助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想要证明圆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会受工具的影响而有局限性。而此时,适时借助信息技术就可以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这样学生既能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交流合作等活动中探究新知形成的过程,又能以信息技术新手段了解数学的本质。这就顺利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人机互动,游戏课堂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而电子游戏对小学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课堂教学变得更具吸引力,就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如利用PDA、FLASH等工具制作课件,练习的答案填入正确就响起了“你真棒呀”,如果答案错就响起“继续加油”,从而提高了知识和学习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整合的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这不仅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利于丰富表象,化繁为简,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还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还原数学中的“生活味”。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应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从而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让学生自然地产生学习需求。我们要用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三)优势延伸,高效课堂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它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学生观察与思考、猜测与验证等数学意识的启蒙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使得以前的教学手段从不可能变成可能,以前的不可行变成可行。诸如微课教学、网络教学之类的信息技术新平台,就为当前教学手段与渠道拓宽了教改新路。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可以提前制作好微课,以微课的形式来进行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教学。学生在一边观察的同时,一边思考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新奇好玩,比如老师在电脑上讲课,老师的声音、动作、形象都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者,还可以利用网络发布微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为学生的学习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选择。

总之,“快乐”与“高效”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学手段上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做到“以生活为本源”,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关系,才能够“玩转课堂”,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的相结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结合图形、生活实例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猜你喜欢

等份饮料三角形
“0卡0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饮料换装
纸卷大力士
分发饮料
三角形,不扭腰
图形前线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谁大谁小
谁大谁小